夜雨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抱影无眠坐夜阑,窗风战雨下琅玕。

我将好况供陪梦,只恐灯花不耐寒。

圆子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

除夜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桃符自写新翻句,玉律谁吹定等灰。

且是作诗人未老,换年添岁莫相催。

春恨 选二 其二 /恨春五首 其四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迟迟花日上帘钩,尽日无人独倚楼。

蝶使蜂媒传客恨,莺丝柳线织春愁。

碧云信断惟芳梦,红叶盛时想到秋。

几许别离多少泪,不堪重省不堪流。

初夏二首 其二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冰蚕欲薾二桑阴,粉箨凋风曲径深。

长日渐成微暑意,喜看楼影浸波心。

落花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qiǎn)纷纷点翠苔。青帝:掌管春天的神,又称东君,东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qiǎn)纷纷点翠苔。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青帝:掌管春天的神,又称东君,东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朱淑真是位知名度相当高的才女,她的《断肠集》不知感动过多少同样在深闺中惆怅无限的女子。不少人对央视版《红楼梦》中的这一幕记忆犹新:苦命的香菱,于深夜里对着滴泪红烛正在读这本《断肠集》。然而,此时却传来夏金桂的一声狮吼,她悚然一惊,忙丢下诗集去服侍那个悍妇。蜡烛红泪点点,滴在这“断肠”两个字上。   《千家诗》编选者大概是一些老儒,他们选的诗,士大夫气浓,头巾气冲,重男轻女,对于才女们的诗几乎不选。但奇怪的是,他们不选李冶、薛涛、鱼玄机,也不选李清照,却偏偏选了两首朱淑真的诗。这让一贯喜?八卦的江湖夜雨不禁相信起原来一直不大相信的传闻——朱淑真是朱熹的侄女。前面一再说过,《千家诗》选编者最“粉”程朱,只要和程朱有关系的,优先录入。   不过朱淑真的作为,可和程朱那一套截然相反,她曾“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也曾“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做出一系列放纵大胆、惊世骇俗的举动。   《千家诗》的旧本原注说:“花正开而芳姿艳丽于连理枝头,如少年夫妇燕婉和谐也,花开而遇嫉妒之风雨相催,百花摇落如夫妇不幸,中道分离乖阻也,安得青帝常主四时,使连理花常开并蒂,而无风雨纷纷之摇落也。”?对于朱淑真来说,她对“连理枝”的态度,前后是大不一样的。   这首诗想必是作于朱淑真的少女时代。何以见得?因为这首诗中还句句怜惜“连理枝”来着,此时的朱淑真,心中的“连理枝”应该不是她未来嫁的老公那样子。少女时的朱淑真,对将来的另一半要求挺高的,她有首《秋日偶成》诗这样写道:“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哪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据载,朱淑真后来嫁了个庸俗不堪的商人,明《尧山堂外纪》中称:“其夫村恶,蘧篨戚施,种种可厌。”对于这几句的注解,不妨借柏杨先?笔下的文字来诠释:   “巧妇嫁了拙夫,真是人间最大的不公平,人人见了都要跺脚,盖深惜之也。像《断肠诗词》的作者朱淑贞女士,以一代才女,竟嫁了个不识之无的庄稼汉,死后她的丈夫把她的诗稿词草,一把火烧掉,其愚如猪,虽把他碎尸万段,不能消心头之恨,跟那种男人同床共枕,简直是奇耻大辱……”   所以,后来朱淑真写的诗,就不惋惜“连理枝”了,她恨死“连理枝”了,后来她又写了这样一首诗: 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相爱的人在一起,婚姻是快乐天?;不爱的人在一起,婚姻是恐怖地狱。有情人相伴,是喜结连理;无情人厮守,是刑械桎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减字木兰花·春怨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独行:一人行路;

独自行走。

独坐:一个人坐着。

独唱:独自吟咏、吟唱。

独卧:泛指一人独眠。

伫立:久立。

伤神:伤心。

无奈:谓无可奈何。

轻寒:微寒。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残妆:亦作“ 残妆 ”。

指女子残褪的化妆。

一半:二分之一。

亦以表示约得其半。

相仍:依然;

仍旧。

寒灯:寒夜里的孤灯。

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

不成:不行,不可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

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

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

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

“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

特别是“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

“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

“著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

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

”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

“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

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

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

“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

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

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

“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

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

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

“尽”字是体现时间的。

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

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

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2-1333页

初夏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罩幽窗: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两两:成双作对的。

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

噪:聒噪、吵扰。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谢却:凋谢、谢掉。

絮:柳絮。

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日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罩幽窗: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两两:成双作对的。

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

噪:聒噪、吵扰。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谢却:凋谢、谢掉。

絮:柳絮。

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日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人郁郁寡欢的心情。

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

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

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送春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婉约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6-147 2、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 3、 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1 4、 刘敬圻,诸葛忆兵.《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6 5、 王友胜.《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241 6、 罗漫.《宋词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52 7、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16 8、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73 9、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76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xù)。

随春且看归何处。

系:拴住。

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犹自:依然。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xiāo)潇雨。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

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婉约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6-147 2、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 3、 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1 4、 刘敬圻,诸葛忆兵.《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6 5、 王友胜.《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241 6、 罗漫.《宋词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52 7、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16 8、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73 9、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76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xù)。

随春且看归何处。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系:拴住。

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犹自:依然。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xiāo)潇雨。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

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婉约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6-147 2、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 3、 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1 4、 刘敬圻,诸葛忆兵.《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6 5、 王友胜.《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241 6、 罗漫.《宋词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52 7、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16 8、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73 9、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76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

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

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

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

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

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

“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

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

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

“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

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

“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

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

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

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

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

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

这一境界空晨。

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353-354 2、 龚学文.《闺秀词三百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116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作者: 朱淑真 朝代: 宋代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

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

这莺儿却在哪里呢?

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88-289页 .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

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

轻柔:形容风和日暖。

花径:花间的小路。

暗香:指幽香。

朱楼:指富丽华美的楼阁。

午窗睡起莺(yīng)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shāo)头。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

这莺儿却在哪里呢?

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梢头:树枝的顶端。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88-289页 .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

“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

“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

秦观《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

”“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

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

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

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

“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

“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

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

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

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

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

黄莺在何处啼叫呢?

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

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

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

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

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

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

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

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

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

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

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333-1334页 .

12345 共19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