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文
圆子 文
除夜 文
春恨 选二 其二 /恨春五首 其四 文
初夏二首 其二 文
落花 文翻注译赏
减字木兰花·春怨 文注赏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独行:一人行路;
独自行走。
独坐:一个人坐着。
独唱:独自吟咏、吟唱。
独卧:泛指一人独眠。
伫立:久立。
伤神:伤心。
无奈:谓无可奈何。
轻寒:微寒。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残妆:亦作“ 残妆 ”。
指女子残褪的化妆。
一半:二分之一。
亦以表示约得其半。
相仍:依然;
仍旧。
寒灯:寒夜里的孤灯。
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
不成:不行,不可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
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
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
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
“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
特别是“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
“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
“著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
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
”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
“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
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
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
“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
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
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
“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
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
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
“尽”字是体现时间的。
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
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
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2-1333页
初夏 文翻注译赏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罩幽窗: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两两:成双作对的。
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
噪:聒噪、吵扰。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谢却:凋谢、谢掉。
絮:柳絮。
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日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罩幽窗: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两两:成双作对的。
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
噪:聒噪、吵扰。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谢却:凋谢、谢掉。
絮:柳絮。
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日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人郁郁寡欢的心情。
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
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
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送春 文翻注译赏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婉约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6-147 2、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 3、 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1 4、 刘敬圻,诸葛忆兵.《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6 5、 王友胜.《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241 6、 罗漫.《宋词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52 7、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16 8、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73 9、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76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xù)。
随春且看归何处。
系:拴住。
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犹自:依然。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xiāo)潇雨。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
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婉约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6-147 2、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 3、 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1 4、 刘敬圻,诸葛忆兵.《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6 5、 王友胜.《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241 6、 罗漫.《宋词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52 7、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16 8、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73 9、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76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xù)。
随春且看归何处。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系:拴住。
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犹自:依然。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xiāo)潇雨。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
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婉约词》.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46-147 2、 徐庆宜.《唐宋词三百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 3、 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1 4、 刘敬圻,诸葛忆兵.《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宋代女词人词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56 5、 王友胜.《宋词三百首新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241 6、 罗漫.《宋词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52 7、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16 8、 兰世雄.《唐宋诗词名句鉴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73 9、 何宝民.《中国诗词曲赋辞典》.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76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
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
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
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
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
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
“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
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
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
“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
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
“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
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
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
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
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
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
这一境界空晨。
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353-354 2、 龚学文.《闺秀词三百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116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文翻译赏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
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
这莺儿却在哪里呢?
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88-289页 .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
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
轻柔:形容风和日暖。
花径:花间的小路。
暗香:指幽香。
朱楼:指富丽华美的楼阁。
午窗睡起莺(yīng)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shāo)头。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
这莺儿却在哪里呢?
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梢头:树枝的顶端。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88-289页 .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
“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暖。
“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
秦观《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
”“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
对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
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
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
“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
“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
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
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之句。
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
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
黄莺在何处啼叫呢?
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
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
作者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的天气;
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
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
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
通过它们表现女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
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
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
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
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333-1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