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


拼音:zhi

症状: 在皮脂溢出部位如头部、眉部。鼻旁沟、耳后、上胸部、背部,重者腋窝、脐部、外阴等处出现黄红色丘疹或斑片,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本病经过慢性,反复发作。自觉瘙痒,处理不当易引起湿疹样变。

治疗: 一、内用疗法 口服维生素B6每次20毫克,每日3次,或复合维生素B。瘙痒严重时加用抗组胺类药物。炎症明显可用四环素,每次0.25克,每日4次。 二、外用疗法 头部皮损可选用希尔生、2%采乐(酮康唑)洗剂、乐肤液。面部损害可用复方硫磺洗剂、5%硫磺霜与皮质类固醇霜混合应用,还可用肤炎宁擦剂等。有糜烂渗出时用0.1%雷夫奴尔溶液或3%-4%硼酸溶液湿敷。

相关信息: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

可能与皮脂分泌过多和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皮肤正常菌群如印圆形糠秕孢子菌等大量繁殖,造成原发或继发性侵犯皮肤所致。

精神、饮食、饮酒等因素可影响本病。

荨麻疹


拼音:xun

症状: 一、症状 躯干四肢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苍白色风团,起落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如累及呼吸、消化及循环系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气短、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烦躁、心慌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分类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荨麻疹三类。 (一)急性荨麻疹 多在一到两星期内痊愈。 (二)慢性荨麻疹 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期在1个月以上。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1.寒冷性荨麻疹:遇冷风、冷水,在接触暴露部位出现风团。 2.胆碱能性荨麻:疹遇热、运动后及精神紧张,躯干四肢出现,直径1-3毫米大小丘疹样风团,同时可伴流涎、出汗、腹痛、腹泻等症状。 3.人工性荨疹:沿搔抓及钝器划过的部位,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此即皮肤划痕征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详细询问病史,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二、药物治疗 (一)急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应予赛庚啶,每次2-4毫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每次60毫克,每日2次;或仙特敏每次10毫克,每日1次。必要时给予苯海拉明20-40毫克,肌注。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皮疹较广泛者可给予2-3克,静滴,每日1次。伴消化道症状者给予甲氰咪胍200"400毫克,静滴,每日1次。如皮疹较广泛应给予强的松,每日30-45毫克,分次口服;或地塞米松5毫克,肌注;或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静滴。 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治疗,0.1%肾上腺素0.5-1毫升,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静滴;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二)慢性荨麻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赛庚啶每次4毫克,每日3次;酮替芬每次1毫克,每日2次;其他如扑尔敏、特非那丁、苯海拉明等,可选用2-3种联合或交替应用。普鲁卡因每日每千克4~8毫克,入液配成0.1%浓度,加维生素C1-3克,静滴,每日1次,10-20次为一疗程。组胺球蛋白2-4毫升,肌注,每周1-2次,6-8次为一疗程。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给予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3次。寒冷性荨麻疹给予6-氨基己酸,每次两克,每日3次。日光性荨麻疹加服氯喹,每次0.25克,每日2次。 三、外用治疗 小面积少量应用乐肤液及去炎松尿素霜。全身大面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

相关信息: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皮肤、粘膜的瘙痒性风团,发生和消退较快,消退后不留痕迹。

病因复杂,常与食物如鱼虾、蟹、蛋类,药物如青霉素、磺胺、阿斯匹林、血清制剂,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等有关。

药疹(药物性皮炎)


拼音:yao

症状: 一、病史 发疹前有药物应用史,一般于首次用药后4-20日发生,再次用药发病时间缩短,多在数小时或1-2日内迅速出现皮疹。 二、症状 皮疹大部分突然发生。除固定性药疹外,皮疹多为全身性、对称性。轻者无显著不适,重者可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昏迷等。 三、分型及其特点 (一)固定型 在某一固定部位反复发生同样皮疹,水肿性红斑。常见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二)荨麻疹型 皮疹似荨麻疹,严重者多融合成片。 (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 皮疹似麻疹或猩红热,严重者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 (四)多形红斑型 皮疹似多形红斑,以四肢远端较重。 (五)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损处表皮稍经摩擦即可脱落,留下鲜红的糜烂面。眼结膜充血,口腔及外阴粘膜糜烂。常伴发热,可因感染导致败血症、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六)剥脱性皮炎型 初起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很快全身皮肤发生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手足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七)其他 如湿疹型、血管炎型表现分别似湿疹或血管炎性皮疹。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停用致敏与可疑致敏药物。保持室内清洁,并用紫外线消毒,及时更换床单。加强眼、口、鼻粘膜的护理,应用红霉素眼膏或0.25%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多贝液漱口。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重症患者大量渗出。脱屑及高热、白蛋白降低者应少量多次输入白蛋白、鲜血浆及鲜血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药物治疗 (一)轻型药疹 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每次4-8毫克,每日3次;赛庚啶每次2-4克,每日3次;或特非那丁、仙特敏等,可单独或两种联合用药。给予维生素C,每次0.1-0.2克,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0.1克,每日3次。乳酸钙每次比,每日3次。 (二)重症药疹 指剥脱性皮炎型、大瘤性表皮松解型及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除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及维生素外,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一般应用氢化可的松300-600毫克,或地塞米松10-25毫克,静滴,每日1次,皮疹好转后渐减量。给予红霉素1.2-1.8克,静滴;或头孢唑啉六克,静滴;或环丙沙星200毫克,静滴,每日2次。重金属盐类引起的药疹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每次1克,人液静注,每日2-3次,共3~5日。 三、外用治疗 局部小面积糜烂者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结痂或少量渗出者外用雷松乳剂。大面积糜烂者应用地榆炭油剂。

相关信息: 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前应作皮试;一旦出现药疹,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药疹也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重者可引起系统性损伤。

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解热镇痛药如吡唑酮类、水杨酸类较常见,抗生素类以青霉素、链霉素多见,其他如磺胺类、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特种血清制剂和疫苗等均可引起药疹。

单纯疱疹


拼音:dan

症状: 一、症状 (一)口唇疱疹 本病以口角、唇缘、鼻孔附近为常见。发疹前局部先有灼热、瘙痒,继而出现红色成堆的针尖大小水疱,以后融合在一起,破溃后糜烂,有少许渗出,数日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斑。 (二)婴幼儿单纯疱疹 往往发生在口腔颊粘膜与牙龈部,多为成群水疱,破溃后形成小溃疡,有剧痛,易于出血。常伴附近淋巴结肿大。 (三)生殖器疱疹 主要为HSV-Ⅱ型感染,特点为水疱易破、糜烂、疼痛剧烈,常形成浅溃疡。宫颈癌与HSV-Ⅱ型感染有关,唇癌与HSV-I型感染有关。 二、辅助检查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培养、免疫荧光检查、血清免疫抗体测定均有助于诊断和确定病毒类型。

治疗: 轻症用病毒灵每次0.2克,每日3次。较重者用无环鸟苷,每次0.2克,每日5次;病毒唑每次0.2克,肌注,每日2次。反复发作者应去除诱因;用左旋咪唑每次2-5毫克,每日3次,连用3日,停药12日为一疗程;胸腺肽每次10-20毫克,肌注,每周3次,1个月为一疗程。局部外涂3%无环鸟苷霜、0.25%-1%疱疹净软膏;有继发感染者外涂5%四环素软膏、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

相关信息:

单纯疱疹中医称为热疮。

本病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HSV分为I型和,,型。

原发性感染后病毒常潜伏在感觉神经细胞中,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被激活而致病。

反复发作者可有细胞免疫缺陷。

毛囊炎、疖及疖病


拼音:mao

症状: 一、发病 本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二、症状 (一)毛囊炎 好发于有毛和易受摩擦的部位,如头皮、颈项部、背部多见。慢性病程,容易复发。皮损初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丘疹,迅速变成脓疱,中心多有毛发贯穿,数日后结黄痂,一星期左右痊愈。皮疹常分批出现,反复发生,经久不愈者称慢性毛囊炎。发生在头皮,破坏毛囊,愈后形成瘢痕,造成脱发称脱发性毛囊炎。发生于颈后部,许多瘢痕融合在一起,呈乳头状增生,称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二)疖及疖病 皮损为皮下红色炎症性肿块,灼痛,压痛明显。数日后化脓,压之有波动感,破后排出脓栓和血性脓液,炎症减轻,逐渐痊愈。严重患者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甚至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三、辅助检查 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位于鼻、上唇部位的疖肿禁挤压,以防病菌进入血流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 二、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病情严重者可静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中药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方用黄连、黄芪、黄柏、栀子等。 三、局部治疗 轻者外涂2%碘酊或3%酒精溶液、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也可用激光、紫外线照射治疗。毛囊炎如有脓头,局部消毒后用消毒针轻轻挑破排脓。臀部感染者用一比五千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疖肿早期严禁切开,局部热敷或外贴鱼石脂软膏。化脓后应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慢性全身疾病,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毛囊炎是毛囊和毛囊周围发生的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炎症面积大,侵犯较深者称为疖,而多发或反复发作者则称为疖病。

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与糖尿病、贫血、肾炎及瘙痒性皮肤病有关。

螨虫皮炎


拼音:man

症状: 螨虫皮炎又称谷痒症,是由螨虫叮咬所致的皮炎。这类螨多寄生在各种农作物上,因此多见于常接触各种农作物的农民、包装工人或睡草垫的人,特别是秋收季节,是农村的常见病。自觉奇痒,夜间加剧,典型的皮损为丘疹样荨麻疹,偶有大疱,常伴抓痕和结痂。发病部位与接触方式有关,多在颈部、躯干及上、下肢屈侧。

治疗: 污染的衣物、草席应用热水烫洗,局部治疗可用酚炉甘石洗剂、利康液,严重者可使用抗组胺类或皮质类固醇激素。

相关信息:

蠓、蚤叮咬


拼音:meng

症状: 蠓是比蚊子还小的褐色或黑色小飞虫,以夏秋两季为最常见,多在清晨及黄昏成群飞翔,叮咬人畜。蚤善跳跃,俗称"跳蚤",叮咬皮肤时其口器分泌的毒液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蠓、蚤叮咬后,在皮肤上出现瘀点或水肿性红斑,继而可演变成黄豆大的风团,个别发生水疱,自觉奇痒难忍。

治疗: 治疗外用利康液、风油精、酚炉甘石洗剂、乐肤液等。

相关信息:

臭虫痒症


拼音:chou

症状: 臭虫痒症是因臭虫叮咬而引起的皮肤反应。反应因人而异,有人可无反应,重则可发生针头大小瘀点或风团,甚至出现紫色斑疹或水疱,皮损常排列成行,自觉瘙痒。

治疗: 对症处理,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乐肤液、皮炎平霜等。

相关信息:

日光性皮炎


拼音:ri

症状: 日光性皮炎又称晒斑,是皮肤受强烈日晒后引起的急性炎症损伤性反应。好发于暴露部位,常于初夏皮肤曝晒后出现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自觉灼热、干痛,严重者有水疱、大疱,或伴头痛、心悸、恶心、发热等全身症状。症状于24小时达高峰,炎症消退后脱屑,遗留轻度色素沉着斑。

治疗: 应避免曝晒,必要时提前应用遮光剂如15%氧化锌软膏。皮损无糜烂渗出者可外用酚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霜等,有渗出者可湿敷,有张力性大疱可用无菌注射器抽液后·外涂2%龙胆紫溶液,有全身症状者对症处理,严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日20-30毫克,早晨顿服,并用抗组胺剂如赛庚啶每次2毫克,每日3次。

相关信息:

痱 子


拼音:fei

症状: [诊断] 根据皮疹形态可分为三种。 一、白痱 又名晶状粟粒疹。为非炎性针头大透明的薄壁水疱,易破,无自觉症状,1-2日内吸收,有轻度脱屑。好发于颈部及躯干等处,常见于体弱、高热、大量出汗者。 二、红痱 又名红色粟粒疹,-是最常见的一种。皮损为针尖大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有红晕,自觉烧灼及刺痒。好发于腋窝、胸、背、颈、肘窝,妇女乳房下,婴儿头面及臀部等处。天气凉爽时皮损可自行消退。 三、脓痱 又名脓疱性粟粒疹。在丘疹的顶端有针尖大小浅表性小脓疱,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好发于小儿头颈部或皱襞部。

治疗: [治疗] 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宽松,皮肤清洁、干燥,炎热季节勤洗澡。治疗原则以消炎止痒为主,局部可用温水洗净,揩干后撒痱子粉,或外用炉甘石洗剂。脓痱者可加用百多邦软膏或环丙沙星软膏治疗。

相关信息: [预防] 注意室内通风降温,衣着宽大,勤换衣;肥胖婴儿及产妇应勤洗澡,扑痱子粉。

痱子是因外界气温增高而湿度大,出汗不畅所致。

2627282930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