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喉炎


拼音:mai

症状: [诊断] 可分为单纯性喉炎、肥厚性喉炎和萎缩性喉炎。主要症状是声音嘶哑,晨起时、讲话多时加重,分泌物咳出后、禁声时减轻。喉内异物感,不断清嗽,喉内干燥、灼痛感,讲话多时加重。喉镜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去除刺激因素,声带休息,减少发声,禁止大声发音,矫正发音方法,发音训练对慢性单纯性喉炎有较好效果。治疗鼻、咽及下呼吸道感染。雾化吸人,雾化液中可加人类固醇激素、糜蛋白酶等药,或蒸汽吸人、超短波或微波理疗。中药或元参、生地、桔梗、麦冬、胖大海、石料、海藻、昆布、板蓝根、银花各log,蝉蜕5g,每日2剂,煎服,或服用铁迪丸、金嗓清音丸。声带、假声带过度肥厚者可予切除。

相关信息:

慢性喉炎是喉粘膜的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

[病因] 可为急性喉炎反复发作的结果,鼻咽部感染也可发病,用声过度、发声不当、吸人有害气体是诱因。

复发性口疮


拼音:fu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可分为复发性轻型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炎型溃疡、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及白塞病。 二、症状 (一)复发性轻型口腔溃疡 最常见。溃疡发作具有周期性复发史,病程有自限性,表现为散在分布、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浅溃疡,直径约2-3mm,数目不多,一般为一个或数个,灼痛明显。 (二)复发性口炎型溃疡 有反复发作史,病程有自限性,溃疡数目多,可达十几个至几十个,但均较小,直径1-2mm,散在分布,不成簇,疼痛明显。 (三)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 溃疡有反复发作史,表现为深而大的弹坑状溃疡,深达粘膜腺体,愈合较慢,并遗留瘢痕。

治疗: [治疗] 一、局部用药 10%硝酸银或53%氯醋酸可适用于溃疡面积小,数目少者,1%-2%龙胆紫,中药养阴生肌散。锡类散、冰硼散,抗生素、激素、止痛药,中药药膜,溃疡软膏也可应用,0.1%利凡诺或0.05%洗必泰可作为含激剂,复发性口炎型溃疡可用2%-5%金霉素水溶液含漱,腺周炎型可用皮质激素霜剂,或地塞米松2mg加2%普鲁卡因0.5-lml,局部注射,每星期1-2次。 二、全身用药 维生素C每次0.2g,每日3次,复合维生素B每次2片,每日3次。有继发感染时可全身使用抗生素。强的松每日15-30mg,分3次服用,疗程7-10日,左旋咪唑每次5ml,口服,每日3次,每星期服药3日,胎盘球蛋白5ml或丙种球蛋白3ml,肌注,必要时1星期后可重复注射,转移因子每次2-5ml,皮下注射,每星期1-2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中药治疗或针刺治疗。

相关信息:

复发性口疮也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指一类原因不明、反复发作、自限性孤立性溃疡。

[病因] 可能与内分泌障碍、遗传因素、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局部刺激等有关。

常与失眠、便秘、疲劳、精神紧张、月经周期等伴发。

口腔念珠菌病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 也称鹅口疮,多见于婴儿。表现为口腔粘膜上乳白色绒状膜,紧贴粘膜。不易剥离,强行剥脱则发生渗血,伴口干、烧灼感、轻微疼痛,小儿哭闹不安。真菌直接镜检可助诊断。 二、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也称抗生素口炎,多见于大量应用抗生素或激素者。表现为粘膜上出现环形弥散的红斑,多见于舌粘膜,严重时有舌乳头萎缩。 三、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 也称义齿性口炎,多发生于戴义齿者。表现为义齿承托区粘膜广泛发红,形成鲜红色界限弥散的红斑,绝大多数伴口角炎。部分可有血清铁降低。 四、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 真菌检查可助诊断。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念珠菌性白斑 表现为粘膜上有白色斑块,常见部位是颊粘膜,尤其口角内侧的三角区最多见。 (二)念珠菌性肉芽肿 表现为口腔粘膜上发生结节状或肉芽肿样增生,以舌背、上腭多见。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婴儿鹅口疮应注意卫生,奶瓶应严密消毒,哺母乳者喂奶前应洗净乳房。 二、局部治疗 应用2%-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或用3%硼酸或0.05%洗必泰漱口液清洗口腔,病损处可涂1%龙胆紫或敷养阴生肌散,义齿可用5%碳酸氢钠水溶液浸泡,口角炎及唇炎可用3%克霉唑软膏涂擦。 三、全身治疗 病情严重者应口服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成人每次50万U,每日3次,5岁以下儿童每次7.5万U,1-3岁每次10万U,3岁以上每次25万U,每日3次,伊曲康唑每次0.1s,每日2次,共7日,氟康唑0.25g,1次服用。

相关信息: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

[病因] 念珠菌属包括81种真菌,对人类致病者仅7种,其中以白念珠菌致病性最强。

口腔不洁或免疫力降低时发病。

口腔白斑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好发于40-60岁男性,男女之比为13.5:1。好发部位以颊粘膜多见,其次为舌、上腭、牙龈及口底。 二、分型及其症状 (一)均质型白斑 粘膜表面为白色斑块、稍高出腭面,表面略粗糙,呈皱纸状,有时出现小裂纹,无症状或略有发涩感。 (二)疣状型白斑 白色斑块,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结节状突起,质较硬,有粗糙感。 (三)颗粒型白斑 充血发红的粘膜上有白色斑块,表现有颗粒状增生,绒毛样,多有刺激痛。 (四)溃疡型白斑 在白斑表面形成糜烂与溃疡,疼痛明显。 三、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局部因素引起的白斑应去除刺激因素。癌前白斑和念珠菌性白斑应及时手术切除,也可用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治疗。0.3%维甲酸软膏或5%5-氟脲嘧啶软膏外涂,蜂胶药膜贴敷有效。维生素A每次2.5万U,口服,每日3次,并用维生素E每次50mg,每日3次。

相关信息:

口腔白斑是发生在口腔粘膜的白色角化性斑块,属癌前病变。

发病率约为10%。

[病因] 病因不清。

可能与吸烟、饮酒、辛辣或过热食物、错位牙、残冠、不良修复体及龋洞的锐利边缘等长期刺激有关,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真菌感染等也与发病有关。

口腔扁平苔藓


拼音:k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女性多于男性,以中年多发。 二、症状 (一)口腔粘膜损害 可发生于口腔各部,呈多发性、对称性,以颊粘膜最常见,其次是舌、牙龈和移行沟、口唇和上腭。 1.普通型:出现白色角化条纹、斑块、丘疹,无充血和糜烂,有粗糙感。 刺激性食物、冷、热均敏感。 2.糜烂型:粘膜白色角化、充血,有糜烂、渗出和假膜,有自发痛。 (二)皮肤损害 为扁形有光泽的多角形丘疹,孤立或成片,覆鳞屑,可见细白纹,常对称性侵犯四肢、躯干、外生殖器和指甲。 三、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解除忧虑和情绪波动,应用镇静药,调整人体神经功能,可给维生素B,及B12、谷维素等。 二、局部治疗 有自觉症状的非普通型病损给予抗炎、止痛、促愈合治疗。长期糜烂病损,强的松龙25mg/ml加等量2%普鲁卡因溶液,局部注射,3-7日1次。白色角化层可用0.3%维甲酸软膏涂擦、冷冻、激光、离子导入治疗。 三、全身治疗 长期反复糜烂者应调整免疫治疗,胸腺肽5-7mg,肌注,隔日1次,29次为一疗程,左旋咪唑每次50mg,每日3次,每周连服3日停4日,两个月为一个疗程,严重者可用强的松、维甲酸口服。

口腔扁平苔藓是口腔粘膜常见病之一,在口腔粘膜病中仅次于复发性口疮,患病率为0.02%-0.22%。

[病因] . 可能与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或免疫因素有关。

颌骨骨髓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拼音:he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发生于青壮年,16-3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约二比一。 二、症状 (一)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指感染起于骨松皮质,再向四周扩散。 1.急性期:起病急骤,牙源性者有牙病史。初起颌骨剧痛,向耳顶部放射,面部肿胀不显,发热和全身不适。牙齿松动,龈沟溢脓,下唇麻木,继而形成颌周蜂窝织炎,引起边缘性颅骨骨髓炎,全身症状明显如高以病程约10-14天。 2.慢性期:由急性期转变而来、口腔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数病初有一肉芽生长,排脓不愈,可排出死骨,常伴面部畸形、开口受限、骨质缺损及其他脏器疾病,可急性发作。 (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指感染由骨皮质到骨髓质。多继发于颌周间隙感染。急性期面部红肿、疼痛和全身发热,慢性期腮腺、咬肌区肿胀,发硬,开口受限,有瘘管,全身无明显不适,可急性发作。

治疗: [治疗] 一、主持治疗 静脉输液减轻症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必要时输血。 二、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症状控制后可用头孢拉啶,每次0.5g,口服,每日3次,或螺旋霉素每次0.2g,口服,每日3-4次。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三、手术治疗 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牙,骨髓炎已局限,死骨已形成时应进行手术。

相关信息: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以化脓性炎症过程为主。

[病因] 多由牙槽脓肿、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而来,也可因粉碎性骨折、败血症、脓毒血症、颜面皮肤感染等引起。

牙龈癌


拼音:ya

症状: [诊断] 本癌生长较慢,好发于磨牙区,下颌较上颌多。早期可出现牙痛,可出现下唇麻木,张口困难。肿瘤以溃疡型多见,引起牙松动,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X线平片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病变仅限于牙槽突,可作保存下颌下缘的矩形或牙槽突切除,如病变范围较广侵入颌骨时应将原发灶及下颌骨部分或一侧切除,上颌龈癌根据病变范围作部分、次全或全部上颌骨切除。晚期病变常需综合治疗,术后配合放射治疗。有肿大颈淋巴结时应作根治性颈清扫术,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时可作肩肿舌骨上或功能性颈清扫术。

相关信息:

牙龈癌多为分化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在我国发生率较高。

颊粘膜癌


拼音:xia

症状: 常发生于磨牙区附近,呈溃疡型或外生型,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或发生溃破,以下龈颊沟受侵常见,可引起张口困难,常转移至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

治疗: 病变表浅而局限,直径在ltm以内者切除后可直接缝合,稍大病变切除后不能缝合时可用游离植皮、游离皮瓣或额部皮瓣转移整复,晚期病变已侵及颌骨,并有颈淋巴结转移时可作颊、颌、颈联合根治术。

相关信息:

颊粘膜癌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

唇 癌


拼音:chun

症状: [诊断] 常见的发生部位是下唇外侧1/3处。早期为疤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粘膜增厚,可出现溃疡或菜花状肿块。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可触及浸润块,晚期可侵犯颌骨。转移至颌下或额下淋巴结常见,而上唇癌则向耳前、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

治疗: [治疗] 早期病变应采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或冷冻治疗,均可治愈,病变直径不超过lcm者切除后直接缝合,病变直径超过lcm者则行矩形切除术,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修复。颈淋巴结转移者应同时作颈清扫术,晚期特别是复发者应作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或放射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平均五年生存率在85%以上,I期达到95%以上。

唇癌主要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及基底细胞癌很少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节较多见,气候突然变化时更甚。 二、类型和症状 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 也称为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俗称"伤风"。发病较急,早期有咽部干燥、瘙痒或烧灼感,接着可有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鼻涕起初呈清水样,2~3天后渐变稠厚。可伴咽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及声音嘶哑,咳嗽次数较少,偶然出现听力减退等。一般没有发热,或只有低热、全身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约5~7天后痊愈。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患急性病毒性咽炎时有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部疼痛较轻,咳嗽少见,可出现发热与全身乏力,颌下淋巴结肿大且伴有触痛。急性病毒性喉炎可表现为声音嘶哑、说话困难,咳嗽时喉部疼痛,多伴有发热或咳嗽,可听到喘息声,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患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可出现咳嗽、无痰或痰呈白色粘液性,伴发热和全身乏力,也常有声音嘶哑及胸前正中处疼痛等。 (三)疱疹性咽峡炎 儿童常见,多于夏季发作。常有咽部疼痛和发热。病程约一周。 (四)咽结膜热 多见于夏日,以儿童常见,多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及流泪等。一般经4-6日可痊愈。 (五)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发病较急,咽部显著疼痛、畏寒、发热高温可高达39度以上,伴颌下淋巴结肿大及触痛。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助诊断,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因。 四、并发症 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少数可继发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及心肌炎等。

治疗: [治疗] 一、对症治疗 忌烟,多喝水,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伴发热、年老体弱或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咽痛时可选用消炎喉片或草珊瑚含片含服,或进行局部雾化吸人治疗。发热或头痛时可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复方阿斯匹林或去痛片1-2片,每日3次。高热可给安痛定2毫升,肌注。可用2%麻黄素滴鼻液治疗鼻塞和流涕。干咳者可用必嗽平,每次16克,每日3次,或棕色合剂口服。可选用康泰克、速效感冒胶囊、感冒通、丽珠感乐,还有适于小儿的感冒冲剂。锌布颗粒等。 二、抗病毒或抗细菌治疗 聚肌胞每次2毫升,肌注,每日1次。吗淋肌每次0.1-0.2克,每日3次。阿糖腺苷、利福平也可选用。若存在细菌感染时可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红霉素类或氧氟沙星等。一般单纯病毒感染可不用抗生素。 三、物理治疗 红外线照射颈、胸及背部。用亚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口腔粘膜、咽部和胸部,或穴位、足底部照射。 四、中医治疗 应用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冲剂等中成药或根据临床症状辩证施治是治疗本病有益的选择。风寒感冒可用桂枝汤,或桑菊感冒片每次2-3片,每日3次。风热感冒可用银翘散,或银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相关信息: [预防] 防止本病的最佳、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自身抵抗力。有规律地坚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常做冷水浴,以增加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避免受凉、淋雨和过度劳累等诱因。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以防感染。

鼻腔、咽和喉部的急性炎症统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约70-8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及风疹病毒等。

少数的病原为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也可导致本病。

受凉、淋雨或过度疲劳可诱发此病,患有慢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等慢......更多

3132333435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