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

(术语)又曰无言行或无言戒,行无言之一种佛法。

无言童子是也。

大集经十二无言菩萨品曰:“王舍城师子将军家产一子。

当其生时,虚空之中多有诸天作如是言:童子!

当应念法,思惟于法。

凡所发言,莫说世事,常当颁宣出世之法,常当守口,慎言少语,莫于世事起诸觉观,当依于义,莫依文字。

尔时闻是语已,不复涕泣。

无婴儿相,乃至七日色貌和悦,见人欢喜,目未曾眴。

是时有人语其父母:是儿不祥不应畜养,何以故?

喑无声故。

父母答......更多

普安王

(人名)昔有五王,共相往来,其最大者字普安,习菩萨行,余四小王常习邪行。

大王欲度之,呼四王,共娱乐七日,及还,语四王言:卿等各说所乐之事。

一王言:我愿欲得阳春三月树木荣华游戏原野。

一王言:我愿得欲常作国王。

鞍马服饰,楼阁殿堂,官属人民,围绕左右。

晃晃昱昱,推钟鸣鼓,出入行来,路人倾目。

一王言:愿得好妇好儿端正无双,互相娱乐,极情快乐。

一王言:愿我父母常在,多有兄弟妻子,罗列好衣美食,以恣其口,素琴......更多

波吒厘子城缘起

(传说)西域记八谓初有婆罗门,高才博学,门人数千受业。

学徒一日游观,有一书生徘徊怅望。

同俦谓曰:汝何忧?

曰:盛色方刚,学业未成,顾此忧心弥剧。

学徒戏曰:今将求子聘婚,乃假立二人为男父母,二人为女父母,遂令坐波吒厘树下。

谓女婚者树也,采时果,酌清流,陈婚姻之绪。

时假女父举华枝以授书生曰:斯嘉偶也,幸勿辞。

书生之心欣然自得。

日暮欲归,怀恋不止。

学徒曰:前言戏耳,幸同归。

林中猛兽多,恐相残害。

书生遂留,......更多

追荐七分获一

(杂语)佛说追荐之福,七分之,死者获一分,余悉属于作者也。

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曰:“普广菩萨,复白佛言:又有人不信三宝,不行法戒,(中略)卒得病苦,缘此命终。

或堕在三涂八难之中受诸苦恼,无有休息,父母兄弟及诸亲族为其修福,为得福不?

佛言:普广!

为此人修福者七分之中为获一也,何故尔乎?

缘其前世不信道德故,使福德七分获一。

鬼鞭故尸

(传说)经律异相四十六曰:“昔外国有人死。

魂还,自鞭其尸。

傍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复鞭?

报曰:此是我故身,为我作恶。

见经戒不赞,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惜财不肯布施。

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复言,是故来鞭之耳(出譬喻经)。

一微尘

(术语)极微分子。

为物质之最小者。

【参见: 极微】。

首楞严经三曰:“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

”止观一下曰:“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心中具一切佛法。

”辅行一之五曰:“宝性论云:有神通人,见佛法灭,以大千经卷,藏一尘中,后有人破尘出卷。

七佛

(名数)过去之七佛也。

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

说于长阿含一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

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之别译,七佛名号少异,同一梵语之转讹也。

长阿含大本经曰:“过去九十一劫时,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Vipas/yin。

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S/ikhin。

复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Vis/vabhu%。

复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Krakucchanda。

又名拘那含......更多

七子

(名数)父母有七子,于病子慈心最深。

七子譬人,天,二乘,藏通别三教之菩萨也。

涅槃经二十曰:“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

大王!

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

”章安疏曰:“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乘菩萨,是七子中有起过者,心则偏重。

三不坚法

(名数)一、身不坚,父母所生之身,为四大假合而成,生灭无常,不可久存也。

二、命不坚,人所受之寿命虽长短不齐,而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久存也。

三、财不坚,一切世间之财物,体非坚固,集散无常不可久存也。

出本事经七。

三子

(譬喻)第一子孝顺父母,且有智慧,能知世间之事,第二子不孝顺父母,而亦为利根,能知世间之事,第三子不孝顺父母,且为钝根,不知世间之事。

父母教三子,先第一子。

次及第二子第三子。

第一子譬菩萨,第二子譬声闻,第三子譬阐提。

佛教此三类,次第亦如彼三子。

出于涅槃经三十三。

查询

12345 共19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