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蕴

(术语)无始已来,一味相续而转之细意识也。

是于经量部为轮回之主体者。

见异部宗轮论。

一境

(术语)一种之境界也。

碧岩四十六则评唱曰:“古人垂示一机一境,要接人。

一宁

(人名)号一山。

台州人。

俗姓胡氏,长入佛门,待郡之鸿福寺无等融公。

二年,辞入四明山,随普光寺处谦,习法华诸经。

后受律宗台宗之教旨。

元成宗欲遣有道名僧,劝化日本归附,众推一宁。

大德三年,成宗赐金襕之僧伽梨,并妙慈弘济之号。

敕使东航。

日本疑为游侦,禁锢之。

师昼夜禅诵。

悠然乐道。

未几,解禁。

迭主建长圆觉南禅诸寺。

年七十一寂。

有偈曰:横行一世,佛祖吞气,箭已离弦,虚空坠地。

日本人列入本国高僧传。

查询

一实无相

(术语)一实之妙体,绝待不二而离诸虚妄之相,是曰一实无相。

无方圆之相,如水之妙体。

此即诸法之实相也。

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一心三观

(术语)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

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

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三智一心中得之文。

又得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

天台观经疏曰:“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

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

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

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

”又摩诃......更多

一心真见道

(术语)唯识论所明菩萨乘之见道,有真见道相见道之二。

于世第一法之后念生无漏之根本智,断分别起二障之位为无见道,于次一念证所显真理之位为解脱道,此二道称为真见道。

次生后得智分别思想所证之真理,谓之相见道。

此有三心相见道,十六相见道之二。

而真见道有无间解脱之二道,虽涉于多刹那,然非别之所作。

以其相等,故名为一心。

唯识论九曰:“真见道,谓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更多

一念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

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

”教行信证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克之极促。

”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然其时限,诸说不同。

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

”摩诃僧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更多

一念逾新罗

(杂语)即一念已逾海外之意。

传灯录曰:“有僧问盛禅师如何是觌面事?

师曰:新罗国去也。

”东坡诗曰:“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一拶拶倒了

(杂语)为匆促谈话已毕之谓。

碧岩三十五则著语曰:“一拶拶倒了也。

一指头禅

(术语)公案名。

尽天尽地悉摄尽于一指头上之意。

景德传灯录第十一,金华俱胝传,俱胝时为实际尼所勘破,愤慨不能措。

偶以杭州天龙和尚到其庵。

俱胝因问之。

天龙时竖一指示之。

俱胝即坐,大有所悟。

由是常竖一指对学者参问,不别为提唱。

当欲示寂,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

由是一指头禅,于禅家之间,大为喧传。

收于碧岩集第十九则及无门关第三则。

106107108109110 共3092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