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舍利

(名数)一全身舍利,如多宝佛之舍利是也。

二碎身舍利,如释迦佛之舍利是也。

【又】一生身舍利,依戒定慧所薰修,如来灭后留全身或碎身之身骨,使人天永获供养之福德者。

二法身舍利,一切大小乘之经卷是也。

智度论曰:“经卷是法身舍利。

二种色

(名数)一内色,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是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见宗镜录七十五。

【又】一显色,青黄赤白之四种也。

二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之八种也(大乘于此外加表色),见俱舍论下。

\n\n(名数)【参见: 色】

二种薰

(名数)薰习,资薰也。

前者为自习惯而薰者,后者则资助而薰者也。

翻译名义集六曰:“一、熏习,谓熏心体成染净等事,二、资熏。

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

”大藏法数四曰:“熏资薰击发之义也。

盖言第八识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若无染净二缘熏发,则不能成染净等事,如谷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上资熏,芽亦不生,故名熏也。

熏即熏发,习即数习,谓数习染净之缘,熏发心体,而成染净等事,故名熏习,资犹助也。

谓现对尘境所起之......更多

二种薰习

(名数)七转识各缘其外境时,依其识自体之力,薰习其所缘境之二相分与本质之种子于第八识,谓之相分薰。

薰习能缘之见分及自证分证自证分之种子于第八识内,谓之见分薰。

二种行相

(名数)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

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

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于心内现影像,以之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

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为见分行相,俱舍为相分行相也。

唯识论二曰:“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

(中略)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

”述记三......更多

二种资粮

(名数)宝积经所说。

一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也。

二智德资粮,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也。

即第六度。

见三藏法数七。

\n\n(名数)二种庄严之异名。

福德与智德也。

以此二德为资粮而证佛果也。

见宝积经十二。

二种阐提

(名数)一、舍善根之阐提。

此先天的,本来之阐提也。

二、方便阐提。

菩萨为化度众生,以方便假为阐提也。

【参见: 阐提】

二空观

(术语)一、无生观,法无自性而相由故生,虽生而非实有,则是即为空,性自不生,故曰无生。

是与南山所立三观中之性空观相同也。

二、无相观,性无体,相即无相。

见有相,犹凡夫之妄情也。

离妄法而无相,如明眼而无空华。

是南山所立三观中之相空观也。

见游心法界记上。

【又】思惟人空我空理之观法也。

二经体

(名数)经典中文与义之谓也。

经者自一面观之,惟为显义之文字也,自他面观之,则由文而显之义理也。

故文与义,为二种之经体。

查询

二缚

(名数)一相应缚。

诸烦恼缚彼同时之心心所法,使于所缘不得自在也。

二所缘缚。

惑缘境有毒之势力,缚此所缘使不得自在也。

见俱舍光记一。

\n\n(名数)【参见: 缚】

5152535455 共3092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