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1、为上古舜帝的后代。

初为胜屠氏,后因古代“胜”与“申”两字同音,故俗称申屠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裔孙四岳的后代。

夏朝时,四岳之后被封于申,为侯爵位,世称申侯。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先娶申侯的女儿为王后,后来又宠幸美女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

申侯对此大为不满,便联合鄫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

敌兵压境,周幽王赶紧点燃烽火,召唤各国诸侯前来......更多

公孙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1、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

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

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

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据《广韵》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

或眼黄帝姓公......更多

仲孙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

春秋时鲁桓公姬允次子名叫庆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

他的子孙遂以仲孙为姓,称仲孙氏。

庆父乱鲁之后,弑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为孟孙氏,但留居于鲁国的他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姓。

2、出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仲孙氏。

家族名人仲孙湫:春秋时齐国人,事桓公为大夫。

当时鲁国发生灾荒,齐桓公派仲孙湫以“慰问”的名义去侦察情况,回来之后,齐桓公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攻打鲁国......更多

令狐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出自姬姓,源出魏氏所改,以邑名为氏。

上古时,周文王有个儿子叫毕以高。

毕公高有个孙子叫毕万,毕万在春秋时,在晋国当高官,他有一个曾孙叫魏颗。

魏颗有军功,活捉了秦国大将杜回,于是受晋国君主封于令狐,令狐那地方,就在现今山西临猗县西边一带。

魏颗的后代,享用令狐的物产,并以封地为姓,称令狐氏。

令狐姓是周朝王族的后代。

家族名人令狐邵:字孔叔,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弘农太守。

父仕汉,为乌丸校尉。

建安初......更多

长孙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1、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为拓跋氏所改。

长孙复姓本为拓跋氏,为后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英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

小儿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

长孙嵩后来位至太尉,封为北平王;

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屡建战功,位至宰相,封为上党王。

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袭为王族大人。

孝文帝时,以拓......更多

司空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官职名为氏。

尧为部落首领时,禹官至司空,其后代子孙有的以职官命姓,称司空氏。

2、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以官职名为氏。

春秋时期,只有晋国设置有司空官,其他各诸侯国均未设此官。

尧的后代隰叔及其孙仕痌,都曾在晋国任过司空,其后代子孙遂以祖上职官命姓,称司空氏。

“司空”这个官职,是从尧帝以来就设有的,但历代的职务有所不同。

如尧、舜、禹时代的司空,主管治理水土;

西周时......更多

东周·周共太子死

作者: 刘向 战国策

周共太子死,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适立也。

司马翥谓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为之请太子?”左成谓司马翥曰:“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

不如谓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翥,翥令楚王资之以地。

’公若欲为太子,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廧夫空曰:‘王类欲令若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于相国。

’”相国令之为太子。

东周·三国隘秦

作者: 刘向 战国策

三国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轻也,留其行。

有人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

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谓王听东方之处’。

秦必重公。

是公重周,重用以取秦也。

齐重故有周,而已取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

东周·昌他亡西周

作者: 刘向 战国策

昌他亡西周,之东周,尽输西周之情于东周。

东周大喜,西周大怒。

冯且曰:“臣能杀之。

”君予金三十斤。

冯且使人操金与书,间遗昌他书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

不可成,亟亡来亡来。

事久且泄,自令身死。

”因使人告东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当入者矣。

”侯得而献东周,东周立杀昌他。

魏书·王卫二刘傅传

作者: 陈寿 三国志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

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

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

见其二子,使择焉。

谦弗许。

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着,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更多

6162636465 共7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