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

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

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

参考资料: 1、 于北山.杨万里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7-248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疏疏:稀稀的样子。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千峰”句: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似有似无。

参考资料: 1、 于北山.杨万里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7-248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

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

疏疏:稀稀的样子。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

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

“千峰”句:远山好似隔在一层珠帘中,似有似无。

参考资料: 1、 于北山.杨万里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8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7-248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生活中小事,自然界景物,到了杨万里的笔下,总是充满无穷的情趣。

杨万里生平游迹很广,他的诗中,写山水的很多;

他又特别喜欢雨景,所以写雨的也不少。

这些诗,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点,令人百读不厌。

这首绝句写小雨。

雨本是没有情的东西,杨万里偏要赋予它与人相同的感情,于是使诗充满了新鲜感。

  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

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与他的《雨作抵暮复晴》中“细雨如尘复如烟”句一样,描绘得很细,但有程度上的不同,这里写的是小雨,不是毛毛雨,所以不如尘似烟,而是“细细”与“疏疏”。

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

  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

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

杨万里在《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中也曾描写过这样的雨景,诗说:“雨入秋空细复轻,松梢积得太多生。

忽然落点拳来大,偏作行人滴伞声。

”对雨水滴下采用自然的描写手法。

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

“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

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

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

因了雨的妒,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

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濛,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

清代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中有“不写晴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句,说出了雨中青山的韵味。

杨万里眼前的山,正带有这样的韵味,也正是杨万里追求的意境,他在《秋雨叹》中也这样写道:“横看东山三十里,真珠帘外翠屏风。

”对隔着窗前珍珠般的雨帘眺望婀娜的青山,充满了喜悦。

  诗仿佛不经思考,脱口而出,正如他在《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诗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

语言明快而诗意曲折,正是杨万里小诗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7-248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gushiwen/1/2346240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