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滪堆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

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

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把系船的缆绳解开。

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参考资料: 1、 (宋)乐史|校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1:1101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997-998 3、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9-201 4、 葛景春.杜甫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10月:89-90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巨积:谓物品成堆。

出水:出自水中。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沉牛:亦作“沈牛”。

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

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

舟航:行船。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倾覆:倒塌;

翻倒。

神功:神灵的功力。

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干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参考资料: 1、 (宋)乐史|校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1:1101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997-998 3、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9-201 4、 葛景春.杜甫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10月:89-90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

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

巨积:谓物品成堆。

出水:出自水中。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

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

沉牛:亦作“沈牛”。

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

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

舟航:行船。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

倾覆:倒塌;

翻倒。

神功:神灵的功力。

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把系船的缆绳解开。

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干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参考资料: 1、 (宋)乐史|校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1:1101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997-998 3、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9-201 4、 葛景春.杜甫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10月:89-90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滟滪堆》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此诗描绘了滟滪堆雄浑险恶,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的忧虑与无奈。

  首联“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开门见山,突出滟滪堆之大,接着下句表现了滟滪堆之高,其中一个“巨”字和一个“长”字,不但突出了滟滪堆之高之险,而且给人以望而生畏之感。

  颔联“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这两句化用了当时的谚语之意。

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

“这一联承上而来,突出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

  颈联“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 在诗人看来,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

在此,把滟滪险滩化为水候(即水在不同季节变化的情状,并成为警戒行船的标石)。

  尾联“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一路走来险象环生。

故最后一句写道:“行止忆垂堂。

”“垂堂”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以此喻危险的境地。

从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无尽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状。

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借物抒情,从诗歌来看,好似在写“滟滪堆”的自然险恶,而实际上诗人抒发了“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

其次,侧面描写,诗人在诗歌中,多次引用典故谚语,从侧面突出了要表现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764-765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gushiwen/1/343965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