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怀古 文翻注译赏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6-77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秣马:喂马,放马。
临:临近。
这里是来到之意。
荒甸:郊远。
旧都:指古襄阳城。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堕泪碣;
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
这里即指碑)。
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应专指《隆中对》。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
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
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
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6-77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
秣马:喂马,放马。
临:临近。
这里是来到之意。
荒甸:郊远。
旧都:指古襄阳城。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
堕泪碣;
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
这里即指碑)。
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应专指《隆中对》。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
“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
“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
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
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
“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
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6-77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
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
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
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
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
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
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
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
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
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
《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
”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
“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
羊祜献平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
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
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
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习郁故居。
习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
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
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习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
常说:“此我高阳池。
”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
杜甫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
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
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
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
”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
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沔水经过习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汉人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
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
“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
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gushiwen/1/4824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