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书事 文
八声甘州(中秋夜作) 文
叹流光迅景,百年间、能醉几中秋。
正凄蛩响砌,惊乌翻树,烟淡苹洲。
谁唤金轮出海,不带一云浮。
才上青林顶,俄转朱楼。
人老欢情已减,料素娥信我,不为闲愁。
念几番清梦,常是故乡留。
倩风前、数声横管,叫玉鸾、骑向碧空游。
谁能顾,黍炊荣利,蚁战仇雠。
和韦使君秋夜见寄 文
【商调】知秋令 秋夜 文
月晃银河淡,庭空珠露湿,天阔玉绳低。
篥城头奏,蝼蛄阶下泣,络纬并边啼,一弄儿秋声闹起。
隐居 户列青丝桧,庭栽玉枝兰,炉养紫金丹。
书玩东西汉,诗吟大小山,我占古今间,高迈如袁安、谢安。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 文
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
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
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
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
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
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
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
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 文
放歌倚东楼,行子期晓发。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
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
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
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
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
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文翻
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 文
谒金门·秋夜 文
秋夜独坐 / 冬夜书怀 文翻注译赏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 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堂:泛指房屋的正厅。
欲二更:将近二更。
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果:山上的野果。
灯下:点出夜。
草虫鸣:点出秋。
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黄金”句:《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栾大诡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
后均无效验,被杀。
黄金可成,亦指炼丹术。
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老病:衰老和疾病。
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
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 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堂:泛指房屋的正厅。
欲二更:将近二更。
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山果:山上的野果。
灯下:点出夜。
草虫鸣:点出秋。
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黄金”句:《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栾大诡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
后均无效验,被杀。
黄金可成,亦指炼丹术。
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老病:衰老和疾病。
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
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 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
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
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
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
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
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
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
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
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
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
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
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
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
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
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
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
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
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
从情入理,以情证理。
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
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