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同前)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康乐亭前种此君。

重来风月苦留人。

儿童竹马笑谈新。

今代孟士仍好客,政成归去眷方新。

十眉环坐晚妆匀。

回乡偶书二首

作者: 贺知章 朝代: 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shuāi)。(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shuāi)。(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页 .

回乡偶书二首

作者: 贺知章 朝代: 唐代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作者: 贺知章 朝代: 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田舍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

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筑圃(pǔ):修筑打谷场。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菁(jīng):水草。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天末: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

筑圃(pǔ):修筑打谷场。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

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菁(jīng):水草。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

天末: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

  诗以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

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

范成大的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为全诗的主题作好铺垫,这首诗可作代表。

  以下,诗忽然掉开,不写筑场打谷事,转说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野中草木发出浓郁的香气。

这两联,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及野景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玩,从侧面反映了大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

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鸟雀噪斜阳”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

作者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于是诗出齐尾联,不再傍写,直接说明今年真快乐,田野里的稻子一片金黄,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了。

这样,通过末联的明点,前数联所表现的欢快都得到了落实。

  这首诗,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几组跳跃性的镜头,忽写筑场,忽写儿童,忽写鸟雀,忽写村庄,看似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而以“丰收”这条线作感情上的贯穿,烘托点染出一派庆祝丰收的喜悦景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很像是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写的打谷的场面:“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一派欢乐的景象,正是这首《田舍》诗所表现的内容的继续。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

没冰铺晚晴月出,晓复大雨,上漏下湿,不堪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晚色熹微暖似薰,儿童欢喜走相闻。

无端星月照湿土,依旧山川生雨云。

旅枕梦寒涔屋漏,征衫潮润冷炉熏。

快晴信是行人愿,又恐田家曝背耘。

重游南岳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舍舟得马如驭气,步入青松三十里。

我从蛮岭瘴烟来,不怕雨云进岳趾。

忆昔南征款庙庭,往来无恙神所祉。

当时已有归田愿,帝临此习如白水。

煌煌南正馆于东,手握八觚温玉玺。

骏奔灊霍左右辅,好生不杀扶炎纪。

崇禋竣事晓坛空,跻攀小试青鞋底。

不知云磴几千丈,但见漫山白龙尾。

石头招我上南台,瑞应阑干天半倚。

福严钟声过桥来,彷佛三生如梦里。

堂中尊者已先去,苔锁岩扉何日启?

竹嫌硗确老逾瘦,松畏高寒蟠不起。

臞儒尚病怕深登,......更多

游灵石山寺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西湖富清丽,城府尘事并。

我独数能来,不负双眼明。

骚骚残絮罢,颭颭新荷成。

岁华日夜好,游子能无情?

午阴酿初暑,稍喜巾袂轻。

小风吹鬓毛,将我入松声。

崖寺金碧暗,石泉肝胆清。

寿藟万蚊舞,灵峰双髻撑。

仙人昔来游,笔墨上朱甍。

举臂寻丈高,聊得儿童惊。

老矣谢狡狯,题诗记吾曾。

湘江洲尾快风挂帆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船头雪浪吼奔雷,十丈高帆满意开。

我自只凭忠信力,风应不为世情来。

儿童屡惜峰峦过,将士犹教鼓笛催。

明日祝融天柱去,更烦先卷乱云堆。

春日览镜有感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习气不解老,壮心故嵯峨;

忽与乡曲齿,方惊年许多!有眼不自见,尚谓朱颜酡;

今朝镜中逢,憔悴如枯荷。

形骸即迁变,岁华复蹉跎;

悟此吁已晚,即悟当若何?

乌兔两恶剧,不满一笑呵;

但淬割愁剑,何须挥日戈。

儿童竞佳节,呼唤舞且歌;

我亦兴不浅,健起相婆娑。

2627282930 共66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