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日夜梦与客并马行黄河上息於古驿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并辔徐驱百里中,云开太华翠摩空。

是间合有神灵在,七十余年堕犬戎。

泛黄河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

积雨飞作风,惊龙喷为波。

湘瑟飕飗弦,越宾呜咽歌。

有恨不可洗,虚此来经过。

黄河

作者: 罗隐 朝代: 唐代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参考资料: 1、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5-626 2、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莫把阿(ē)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

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解(jiě)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解:能。

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

银汉,银河。

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

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

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

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chá)轻。

高祖誓功衣带小: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

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

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

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

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

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

槎,木筏。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

参考资料: 1、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5-626 2、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莫把阿(ē)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

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解(jiě)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解:能。

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

银汉,银河。

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

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

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

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chá)轻。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高祖誓功衣带小: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

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

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

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

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

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

槎,木筏。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

参考资料: 1、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5-626 2、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罗隐的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

”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

“此中天意固难明”,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谁能真正明了天意。

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来进一步描画科场黑暗之现实状况。

黄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说,郦道元《水经注》曰:“黄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刘禹锡《浪淘沙》词有“九曲黄河万里沙”,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一高适《九曲词》解题:“《河图》曰:‘河水九曲。

’”这里以黄河之“曲”通“银汉”为题,一语双关,所谓“曲”,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而“银汉”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人主或朝廷,这样看来,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

后句中的“昆仑”是古人误解的黄河发源之地,“才出昆仑便不清”,从源头上就是“浊”,此中寓意显而易见,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也是对不公正社会的鞭笞。

  颈联“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其间包含了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

前者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的誓词,意为保王公贵族之爵位永存;

后者是张骞寻黄河源头遇仙之事。

两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

此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怀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

加上尾联的“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一声无奈的感叹,愤意难平,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

  这首诗切定黄河,而又别有所指,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

诗人对于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晚渡黄河

作者: 骆宾王 朝代: 唐代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源。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听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

作者: 杨巨源 朝代: 唐代

倚槛恣流目,高城临大川。

九回纡白浪,一半在青天。

气肃晴空外,光翻晓日边。

开襟值佳景,怀抱更悠然。

黄河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积石导渊源,沄沄泻昆阆。

龙门自吞险,鲸海终涵量。

怒洑生万滑,惊流非一状。

浅深殊可测,激射无时壮。

常苦事堤防,何曾息波浪。

川气迷远山,沙痕落秋涨。

槎沫夜浮光,舟人朝发唱。

洪梁画鷁连,古戍苍崖向。

浴鸟不知清,夕阳空在望。

谁当大雪天,走马坚冰上。

依韵和欧阳永叔黄河八韵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少本江南客,今为河曲游。

岁时忧漾溢,日夕见奔流。

啮岸侵民壤,飘槎阁雁洲。

峻门波作箭,古郡铁为牛。

目极高飞鸟,身轻不及舟。

寒冰狐自听,源水使尝求。

密树随湾转,长罾刮浪收。

如何贵沈玉,川兴是诸侯。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

作者: 崔曙 朝代: 唐代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

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济黄河

作者: 江总 朝代: 隋代

葱山渝外域。

盐泽隐遐方。

两源分际远。

九道派流长。

未殚所闻见。

无侍验词章。

留连嗟太史。

惆怅践黎阳。

导波萦地节。

疏气耿天潢。

悯周沉用宝。

嘉晋肇为梁。

黄河晓渡

作者: 罗邺 朝代: 唐代

大河平野正穷秋,羸马羸僮古渡头。

昨夜莲花峰下月,隔帘相伴到明愁。

12345 共4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