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

作者: 王炎 朝代: 宋代

春风塞草青,胡儿区脱静。

秋风塞草黄,胡骑角弓劲。

秦人驱丁夫,筑城备强胡。

城成有亏日,胡来无已时。

哀笳中夜起,战马竖双耳。

苍茫沙上月,幽咽陇头水。

征人悲故乡,闺人守空房。

安得霍嫖姚,饮马瀚海旁。

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

作者: 苏洵 朝代: 宋代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岷峨最先见,睛光厌西川。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蛇蚖。

乘春乃敢去,葡匐攀孱颜。

有路不容足,左右号鹿猿。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朅来游荆渚,谈笑登峡船。

峡山无平冈,峡水多悍湍。

长风送轻帆,瞥过......更多

忆山送人

作者: 苏洵 朝代: 宋代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岷峨最先见,晴光厌西川。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虵蚖。

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颜。

有路不客足,左右号鹿猿。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朅来游荆渚,谈笑登峡船。

峡山无平冈,峡水多悍湍。

长风送轻帆,瞥这......更多

少年行四首

作者: 令狐楚 朝代: 唐代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霜满中庭月满楼,金樽玉柱对清秋。当年称意须行乐,不到天明不肯休。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霜满中庭月满楼,金樽玉柱对清秋。当年称意须行乐,不到天明不肯休。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是诗人的回忆。诗人怀着留恋的心情描述了自已青年时期在边城的生活。“骣骑蕃马射黄羊”的生活确实令人怀恋,“放狂”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此时,诗人已经年老力衰。越是到这时,越是怀恋青年时代,因此写起来感情就饱满充沛。诗的后两句表述了诗人现在的状况与心境。诗人现在已经是“年老无筋力”了,但他仍然身靠着营门“数雁行”,仍然想把成排飞行的大雁射下来,一试自己的苛法与筋力。遗里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一种“年老”而不服老,“无筋力”而欲有筋力的心理写得逼真具体,淋滴尽致。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无生僻的词语,无深奥的典故,而是口语入诗,以口语写自己青年时期及现在的生活,写现在的心境,而“数雁行”一句又含蓄深刻,意在言外。   第二首诗中,诗人先介绍自己的籍贯。在第一句诗中,七个字就有四个字是地名,诗人又把本属于一个词组的“本”与“住”分开,使之与地名互相配搭,安排巧妙。第二句写博取功名需要箭法纯熟,武艺高强,而自己现在已经博取了功名,那当然是箭法纯熟、武艺高强了。这种写法比直说自己箭法纯熟、武艺高强更为好。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自己当年秋原骑马飞驰、寒空射猎的边塞生活。“飞鞚秋原”本来是很壮烈的,而诗人却说是“等闲”事,这说明这种生活的频繁,又点出诗人气概的豪迈。最后一句的“独”字与“试”字恰当风趣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群,气派宏大。一个“声”字说明诗人放的是响箭,又使这首小诗增添了音响色彩。诗从多方面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形象突出,语言优美,概括力强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   第三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这比汉代霍去病“句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第四首诗看似与前三首无关,实际上,这一首与前三首不可分的整体,这一首诗是作者年老时饮酒回忆过往之作。第一句先点明环境:这是一个下霜的清晨,月亮已经过了小楼。这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唐代,以清晨为诗作的时间的着实不多,可以说,作者在这里写清晨是非常新颖的。然后写作者倚着柱子,观赏深秋景色,这里就照应了前面,只有深秋才下了霜。后两句述怀。过去的称意和快乐早就过去,诗人只能饮酒直到天明也不罢休了。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0-42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3-7

少年行四首·其三

作者: 令狐楚 朝代: 唐代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

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xián)阳。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

走:跑。

咸阳:指京城长安。

未收天子河湟(huáng)地,不拟(nǐ)回头望故乡。

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

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

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

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

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

这比汉代霍去病“句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

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

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0-42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3-7

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

作者: 令狐楚 朝代: 唐代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霜满中庭月满楼,金樽玉柱对清秋。

当年称意须行乐,不到天明不肯休。

悼雪庵禅师

作者: 翁卷 朝代: 宋代

悟了无生妙,归空若故乡。

竹房三尺像,石榻一炉香。

坏衲犹悬树,新松忽过墙。

僧中留不得,几日为凄凉。

福州黄檗寺

作者: 翁卷 朝代: 宋代

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

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

一宿禅房雨,经时客路尘。

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

别睢阳故人

作者: 张谓 朝代: 唐代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望月(一作客中月)

作者: 于武陵 朝代: 唐代

离家凡几宵,一望一寥寥。

新魄又将满,故乡应渐遥。

独临彭蠡水,远忆洛阳桥。

更有乘舟客,凄然亦驻桡。

3637383940 共7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