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 文
索漠齐安郡,従来著放臣。
如何风雪里,更送独归人。
瘦骨寒将断,衰髯摘更稀。
未甘为死别,犹恐得生归。
日上气暾江,雪晴光眩野。
记取到家时,锄櫌吾正把。
月明穿破裘,霜雪涩孤剑。
归来闭户坐,默数来时店。
诸兄无可寄,一语会须酬。
晚岁俱黄发,相看万事休。
故人如念我,为说瘦栾栾。
尚有身为患,已无心可安。
吾兄喜酒人,今汝亦能饮。
一杯归诵此,万事邯郸枕。
东阡在何许,寒食江头路。
哀哉魏城君,宿草荒新墓。
临分亦泫然,不为......更多
江神子/江城子 文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
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
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 文
别日已苦迫,见日未可期。
曷不惜此日,相从把酒卮。
人生初甚乐,譬若枰上棋。
纵横听汝手,聚散岂吾知。
胡为复嗟叹,实恨相识迟。
念昔非亲旧,闻名自童儿。
不见常隐忧,见之百忧披。
相从未云几,别泪遽已垂。
有如云间鹤,影过落寒池。
举头已千里,可见不可追。
我本蜀诸生,能言公少时。
初为成都掾,治狱官苦卑。
高才绝伦辈,邦伯忘等夷。
是时最少年,白晰未有髭。
风流能痛饮,敏捷好论诗。
勇于韝上鹰,不啻囊中锥。
去蜀曾未久,得县......更多
送颜复兼寄王巩 文
彭城官居冷如水,谁従我游颜氏子。
我衰且病君亦穷,衰穷相守正其理。
胡为一朝舍我去,轻衫触热行千里。
问君无乃求之与,答我不然聊尔耳。
京师万事日日新,故人如故今有几。
君知牛行相君宅,扣门但觅王居士。
清诗草圣俱入妙,别后寄我书连纸。
苦恨相思不相见,约我重阳嗅霜蕊。
君归可唤与俱来,未应指目妨进拟。
太一老仙闲不出,(张安道为太一宫使。
)踵门问道今时矣。
因行过我路几何,愿君推挽加鞭箠。
吾侪一醉岂易得,买羊酿酒従......更多
鹧鸪天·代人赋 文翻注译赏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参考资料: 1、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133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晚日:夕阳。
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教:使,令。
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白头:犹白发。
形容年老。
《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lán)干不自由。
深知;
明知。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阑干:栏杆。
阑。
同“栏”。
参考资料: 1、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133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晚日:夕阳。
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诗:“晚日归千骑,秋风合五兵。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唐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诗:“风吹新绿草牙拆,雨洒轻黄柳条湿。
”教:使,令。
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五代齐己《寄双泉大师兄》诗:“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白头:犹白发。
形容年老。
《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韩之交。
”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lán)干不自由。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深知;
明知。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阑干:栏杆。
阑。
同“栏”。
参考资料: 1、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133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
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
“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
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
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
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
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
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
“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
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
”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
”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
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
“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
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
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
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
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
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
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
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
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
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
“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
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
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
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
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
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
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
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
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
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
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赵雪沛.论辛弃疾《鹧鸪天》词[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满江红·敲碎离愁 文翻注译赏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
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
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
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yǐ)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满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
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
盈幅,满篇。
“相思意"二句: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罗襟jīn):指丝绸衣襟。
盈掬: 满把。
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ài):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
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lán)干曲:栏干的角落。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
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yǐ)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满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
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
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
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
盈幅,满篇。
“相思意"二句: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罗襟jīn):指丝绸衣襟。
盈掬: 满把。
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ài):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
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lán)干曲:栏干的角落。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6 2、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7页 3、 肃静 阿华.历代爱情诗词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06月第1版:第231页 4、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5、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第166页.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6页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
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
“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
“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
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
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
“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之感。
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
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
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
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
下阕“相思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
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份、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
“芳草”句,意本于《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
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或本作“无归路”,意同),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
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联。
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
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
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
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
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
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文翻注译赏
鹧鸪天·东阳道中 文
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文
满江红 文
涂堂上,三鼓方醒。
国华赋词留别,席上和韵。
青涂,端仁堂名也 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
人正在、青涂堂上,月华如洗。
纸帐梅花归梦觉,莼羹鲈鲙秋风起。
问人生、得意几何时,吾归矣。
君若问,相思事。
料长在,歌声里。
这情怀只是,中年如此。
明月何妨千里隔,顾君与我何如耳。
向尊前、重约几时来,江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