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宋次道忆太平早梅 文
送张颉仲举知奉新 文
题夏旼扇 文
欣会亭 文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六扬扇 文
海棠花 文
桂枝香·金陵怀古 文翻注译赏
狼山观海 文赏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
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
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既描狼山之景,又抒诗人之情,在众多关于狼山的诗篇中可称冠冕。
首联总起全篇,突兀峥嵘。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登山面江望海,只见波浪滔天,西向而望,无边波浪拍天而来,缘此而提出是谁凿破了万里之外的昆仑山,使大水冲决而出,奔腾而下?
北宋时狼山还孤悬江中,尚未和陆地相接,到南宋文天祥《渡海望狼山》时也只见“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
”王安石是登山眺望,又处于长江出海处,和唐代杜甫登夔州白帝城时所写《登高》虽也见“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同,那是在长江中上游,从高处俯瞰,而狼山仅一百多公尺高,和长江入海处的江面开阔相比较,就更觉江阔水大,波浪拍天。
“凿破昆仑,地势高,水量大,气势恢宏。
用“谁凿破”的提问,更是想落天外。
诗一开始就攫住读者,加之“无边波浪拍天来”更给人以汪洋浩渺之感,且有震撼力。
这一开篇,不仅起笔不凡,而且为全诗抒情奠定了基础。
颈联写近景,叙感受。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诗人是春季早晨登临狼山的,只见云雾迷漫,岛屿、沙洲都在雾幔之中,春暖之后,春雷动,原来冬眠蛰居的鱼龙都活跃起来,上句的静景,和富有动态感的下句相映衬,使人更觉得春意勃郁。
如果说首联从宏观上写出了狼山地处长江之委海之端的地理形势,那么此联就从近景上写出了狼山的地貌特色。
腹联宕开一笔,赞此处犹如仙境。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阆苑”,传说神仙所在的地方。
到哪里去寻找阆苑的仙人呢?
意谓这里就是人间仙境。
“灵槎”即星槎,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博物志·杂说下》: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诗人由上两联的实写,到此转为虚写,意在赞美狼山实为神仙居所。
以上则将狼山的远景、近景、实景、虚意写全、写足,充分显示了狼山的风貌和意境。
尾联总绾全诗并发感概。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王安石从家乡临川出来后,应试、为官,还不曾有后来丰富的阅历,初见如此浩渺江面,“始觉今朝眼界开”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赞叹之言出于胸臆。
登狼山,“举首四顾,海阔天空;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确使人眼界顿开,心胸豁朗。
《狼山观海》系王安石早期作品,从此可见这为他后来的创作现出端倪,也为有宋一代诗作埋下根芽。
象“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语言率直,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把锋芒犀利的语言时常斩截干脆得不留余地,没有回味的表达了新颖的意思”(《宋诗选》第48页)缪钺先生也说:“王安石少以意气自许,故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
后为郡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搏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
”(《宋诗鉴赏辞典》第11页)《狼山观海》正体现了王安石早期的诗风。
这也可能是北宋初期诗风使然,同时王安石这一诗风也为宋诗的质直、散文化,形象思维不及唐诗埋下根芽。
《狼山观海》虽然是王安石的一首逸诗,可是它给留下了写南通狼山的名篇,也可窥见王安石早期诗风,并对研究宋诗有一定价值。
不仅南通人重视它,也是王诗与宋诗研究界值得珍视的。
参考资料: 1、 徐应佩教授的博客 王安石《狼山观海》赏析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文翻译赏
壬辰寒食 文翻注译赏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
思:他乡之思。
思:思绪,心事。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
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巾:头巾。
雪:白发。
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老:终老。
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
思:他乡之思。
思:思绪,心事。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
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巾:头巾。
雪:白发。
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老:终老。
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
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
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
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2014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第二节.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