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凉州尹台寺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在这塞外苦寒之地,直到三月春半时,梨花才开始绽放。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于是我同寺中的老僧吃完饭,又登上了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那清越的歌声令白云停遏,那优美而淡雅的琴韵像清风飒然吹过一般。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我也应该倒骑着马,像山公那样酩酊大醉而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在这塞外苦寒之地,直到三月春半时,梨花才开始绽放。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于是我同寺中的老僧吃完饭,又登上了夫人台。

因:副词,于是。

更:复再。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那清越的歌声令白云停遏,那优美而淡雅的琴韵像清风飒然吹过一般。

云不去:典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我也应该倒骑着马,像山公那样酩酊大醉而归。

山公:即晋山简。

据《晋书·山简传》载,山简镇守襄阳时,“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地,简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

时有儿童歌曰:‘山公出何许?

往至高阳池。

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罗。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这是一首极具情趣的塞外踏春诗。

全诗从三月春始至、梨花迟迟开之景入手,给人以奇异惊喜之感,让人不由对漠北温馨的一面倍感心怡;

于是诗人登山赏花,遂入禅寺,得见寺中古迹;

然后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潜心品味“只应天上有”的绝妙韵律;

最后以古人放达、游牧的故事中衬托自己此时此刻陶醉其间的心情。

诗文在意兴盎然的情趣中结束,读来仍感余韵绵绵,结尾一联与王维“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登总持阁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

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

诸天:天空。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

井树:井边之树。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

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渭川:渭水。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万事不可料,叹君在军中。

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

曾逐李轻车,西征出太蒙。

荷戈月窟外,擐甲昆仑东。

两度皆破胡,朝廷轻战功。

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

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

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

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

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

平沙向旅馆,匹马随飞鸿。

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

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

君有贤主将,何谓泣途穷。

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

感遇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

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敦煌太守后庭歌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敦煌郡的太守既才且贤,郡中太平无事高枕而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太守到来高山涌出泉水,黄沙地上农人安心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敦煌白发老人年高望重,衷心挽留太守连任几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城头月儿东升星斗满天,后庭早已排下豪华酒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美女浓妆艳抹容颜正美,侧垂高高发髻头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醉坐烛前玩起藏钩之戏,不知钩儿藏在哪个地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为您手中握起珊瑚之鞭,带着醉意射中半段金钱,其中乐趣奇特难言!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5-96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1-184

灭胡曲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关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

回风醒别酒,细雨湿行装。

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

知君市骏马,不是学燕王。

宿铁关西馆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岑参首次出塞,写过许多报绘边塞生活,抒发怀乡之情的优秀作品。

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写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

  诗的首联写清晨行军图景。

初赴边塞,千里行军,可记载的很多,诗人舍掉其他事物,仅从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细节写起,从而突出行军的急促和艰苦,描写是极真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的。

之后,诗人才又补写一笔;

“朝驰几万蹄”,不仅点出时间:清晨,事件:行军,而且以“几万蹄”交代出形驰之远,与“朝驰”相映衬进一步突出行军之急切,同时把首句细节描写与长途行军这一巨大场景联系在一起。

这两句仅从马蹄着笔写马,而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却已经表现很好了,似特写镜头,渲染急促格调,带起全篇。

  诗的次两句回顾行军途中经历。

“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火处”则形成鲜明对照,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从而用概括的笔墨为上文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十分突出的广阔背景。

一“行”,一“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联系“朝驰几万蹄”一句,可知“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怎样的长久。

如果说首句写的是次句的一个细节,那么首联所写的就不过是次联所泻的长途行军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剪影了。

至此鞍马风尘,餐风宿露的长途行军图景已写得十分突出。

  在前四句描写千里行军的基础上,后四句转写远赴边塞的乡思。

“塞迥”和“乡遥”承上文“地角”和“天倪”而来,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客观因索,“心”和“梦”都写诗人情怀,转得极为自然。

而一“怯”、一“迷”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对故乡的梦绕魂牵而又难以归去。

诗的最后两句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馆:“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照应题目点出月夜和铁关。

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这首诗写塞上行军,从“胡朝至夜,层层归结到“宿”字上,既有细节描绘,又有场景概括。

写乡思,既有直接点示,又以景物烘托,写得十分生动,也十分含蔷。

全诗八句,前六句描绘出笼时情景与心情,最后才以景物暗示出“宿”字,结构较别致。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1-193

题苜蓿峰寄家人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

峰,一作“烽”。

立春:节气名。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闺中:指岑参妻子。

杀:同“煞”,极甚之义。

《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1112131415 共3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