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殷尧藩侍御赴同州

作者: 姚合 朝代: 唐代

吟诗掷酒船,仙掌白楼前。

从事关中贵,主人天下贤。

此生无了日,终岁踏离筵。

何计因归去,深山恣意眠。

送李方东归(即故李校书端亲弟)

作者: 卢纶 朝代: 唐代

故交三四人,闻别共沾巾。

举目是陈事,满城无至亲。

身从丧日病,家自俭年贫。

此去何堪远,遗孤在旧邻。

杂曲歌辞·妾薄命

作者: 卢纶 朝代: 唐代

妾年初二八,两度嫁狂夫。

薄命今犹在,坚贞扫地无。

慈恩寺石磬歌

作者: 卢纶 朝代: 唐代

灵山石磬生海西,海涛平处与山齐。

长眉老僧同佛力, 咒使鲛人往求得。

珠穴沈成绿浪痕,天衣拂尽苍苔色。

星汉徘徊山有风,禅翁静扣月明中。

群仙下云龙出水, 鸾鹤交飞半空里。

山精木魅不可听,落叶秋砧一时起。

花宫杳杳响泠泠,无数沙门昏梦醒。

古廊灯下见行道, 疏林池边闻诵经。

徒壮洪钟秘高阁,万金费尽工雕凿。

岂如全质挂青松,数叶残云一片峰。

吾师宝之寿中国, 愿同劫石无终极。

泾溪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277页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

在今安徽泾县。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2]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

下文的“沉沦”义同。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平流:平稳的水中。

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277页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

在今安徽泾县。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2]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

下文的“沉沦”义同。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平流:平稳的水中。

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277页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

(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

(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

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

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

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

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

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

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

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

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

”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

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

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

《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

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

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

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

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

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

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

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

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

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

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

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

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

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

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

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

”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

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

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

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

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

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

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

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

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

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

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

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

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

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

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

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

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

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

水如此,人如此;

古如此,今如此。

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

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

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

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

”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

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

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赠休粮僧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自言因病学休粮,本意非求不死方。

徒有至人传道术, 更无斋客到禅房。

雨中林鸟归巢晚,霜后岩猿拾橡忙。

争似吾师无一事,稳披云衲坐藤床。

题秘书王迪城北池亭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子乔来魏阙,明主赐衣簪。

从宦辞人事,同尘即道心。

还追大隐迹,寄此凤城阴。

昨夜新烟雨,池台清且深。

伏泉通粉壁,迸笋出花林。

晚沐常多暇,春醪时独斟。

西南汉宫月,复对绿窗琴。

生查子·侍女动妆奁

作者: 韩偓 朝代: 唐代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词的上片写一个侍女对贵妇人未眠的误会与发现。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是说一个侍女动了一下梳妆用的镜匣,想故意惊醒睡着的女主人。

可能侍女未获主人同意不便离开,但久候不耐烦,误以为人已睡着,有意发出响声,装做提醒主人梳妆的样子而惊醒她。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意谓:哪知道主人本未睡着,而是背过面去躺在那里暗暗地落泪。

  下片直接写贵妇人未眠的情态和原因。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说女主人懒得摘除头上的凤凰钗就躺在床上了,看到被子上绣着鸳鸯而羞于睡进被子里。

凤凰钗是做成凤凰形的钗子,鸳鸯被即绣上鸳鸯的被子。

女主人是位贵妇人,未卸妆而卧是情绪不好。

见被上鸳鸯成双,而自己却孤单一人,相形之下不觉害羞。

这正暗示出其丈夫不与同居,是其孤独难眠的原因。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说这时又见到油灯将尽,带着烟掉下一些火星。

金穗,指灯芯结成的灯花,像金黄色麦穗。

结的过长,掉下成为火星。

这是写残夜之景。

妇人虽已就寝,但依旧未入眠,可能前一夜是残灯下孤眠的,这一夜此时又一次见到残灯,见到灯花落下。

这暗示等待丈夫同寝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其相思之苦,读者自可理解。

  这首词构思精密细致。

从头二句写误以为入睡,到三四句写发现未眠,是个转折。

五六句进一步写未眠的样子及原因。

末二句更进一步写失眠之苦。

描写步步深入,女主人孤眠之难,相思之深,也层层揭示。

写侍女的动作与女主人懒卸妆有内在因果关系,因为主人懒卸妆,才有侍女动妆奁。

前后安排,很有逻辑性。

这首词描写贵妇人既恃贵娇懒,又相思害羞的心理十分细致。

选用偷、懒、羞等形容妇人这种心理,极为精确。

末二句以写景作结,耐人品味。

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匠心。

参考资料: 1、 刘长江编著.《中华诗词经典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8年:291页

晓日

作者: 韩偓 朝代: 唐代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天边霞光映入水中,一时水中映出的天际一片通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只要在泰山日观峰一直等到三更以后,就会看到第一轮红日被送上蔚蓝的天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天际:天边。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直:只要须:等到。

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首:第一。

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天边霞光映入水中,一时水中映出的天际一片通红。

天际:天边。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只要在泰山日观峰一直等到三更以后,就会看到第一轮红日被送上蔚蓝的天空。

直:只要须:等到。

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首:第一。

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正值日出之时,诗人韩偓于晨间立于江边,天东边,朝霞映入江中,水面上好似有万条金蛇在舞动着。

红日彤彤,江水澹澹,一时间,天地似乎都染成了红色。

在江边观日,每当红日喷簿而出,霞光万道时,那气势,那感受,真令人心潮澎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鉴

作者: 韩偓 朝代: 唐代

何劳谄笑学趋时,务实清修胜用机。

猛虎十年摇尾立, 苍鹰一旦醒心飞。

神依正道终潜卫,天鉴衷肠竞不违。

事历艰难人始重,九层成后喜从微。

11111211311411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