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 山中送别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

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

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

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

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84-185页 .

山居即事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柴扉:柴门。

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落晖:夕阳,夕照。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

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乌栖曲》之一:“采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烟火:指炊烟。

《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一作“灯火”。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柴扉:柴门。

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落晖:夕阳,夕照。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

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乌栖曲》之一:“采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烟火:指炊烟。

《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一作“灯火”。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诗句。

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

其实不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

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联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此联“遍”“稀”二字用得很妙。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

”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

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

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田园乐七首·其七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2-123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酌:斟酒,倒酒。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chōng)。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露葵:莼菜。

东谷:一作”西舍“。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2-123

山茱萸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

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众芳信妍媚,威凤难栖止。

遂于鼙鼓间,移植东南美。

封以梁国土,浇之浚泉水。

得地色不移,凌空势方起。

新青排故叶,馀纷笼疏理。

犹复隔墙藩,何因出尘滓。

兹辰去前蔽,永日劳瞪视。

槭槭林已成,荧荧玉相似。

规摹起心匠,洗涤在颐指。

曲直既了然,孤高何卓尔。

垂梢覆内屏,迸笋侵前戺。

妓席拂云鬓,宾阶荫珠履。

抱琴恣闲玩,执卷堪斜倚。

露下悬明珰,......更多

郡斋书怀寄江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

一生不得文章力, 百口空为饱暖家。

绮季衣冠称鬓面,吴公政事副词华。

还思谢病吟归去,同醉城东桃李花。

和令狐相公春早朝回盐铁使院中作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柳动御沟清,威迟堤上行。

城隅日未过,山色雨初晴。

莺避传呼起,花临府署明。

簿书盈几案,要自有高情。

碧涧寺见元九侍御和展上人诗有三生之句因以和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廊下题诗满壁尘,塔前松树已皴鳞。

古来唯有王文度,重见平生竺道人。

赴苏州酬别乐天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吴郡鱼书下紫宸,长安厩吏送朱轮。

二南风化承遗爱, 八咏声名蹑后尘。

梁氏夫妻为寄客,陆家兄弟是州民。

江城春日追游处,共忆东归旧主人。

浪淘沙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4114214314414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