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 文
和赵员外桂阳桥遇佳人 文
剪彩 文
七夕 文
题大庾岭北驿 文翻注译赏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阳月:阴历十月。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zhàng)不开。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lǒng)头梅。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阳月:阴历十月。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zhàng)不开。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lǒng)头梅。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
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
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
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
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
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
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
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
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
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
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
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
(《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
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
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
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感人肺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省壁画鹤 文注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仙鹤: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
它与生长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树毫无缘份。
但是由于丹顶鹤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
鶱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
鶱[xiān]:(鸟)向上飞的样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始安秋日 文赏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而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
《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
《旧唐书》说他“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播远近。
”《始安秋日》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排律。
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岭南物候的特征,起句就开门见山地直陈其对桂林的独特感受。
次句点题并阐述上句“风景异”的内容:“秋似洛阳春”。
洛阳的春日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但这是人们所熟悉的,杨柳新绿,繁花似锦,莺歌燕语。
仅“洛阳春”三个字就道尽了桂林秋色佳。
这句诗写得既概括又具体,简洁而饶有韵味。
紧接着的两句诗写得更新颖奇警,“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在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斜阳余辉倾洒江中,江天虽美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
“分明”二字活泼了句意,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像是有意恼人的。
“卷云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晚风袭来,云雾飞卷而去,山峰忽隐忽现,如同兽的角尖在角戢角戢钻动;
江水清沏得可以看见底下的小石子,江水在石间穿梭,发出磷磷的声音,悦耳动听。
像这样朴实生动的描写,已脱尽了绮靡之气。
自第七八句起,便转入述志感怀。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沧”,黄老,道家祖黄帝老子,故称道家之言为黄老。
赞美隐士研习黄帝老子的学说,脱尘出俗,能悠游世事之外。
宋之问早年曾学道,在陆浑山庄隐居过。
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坚持隐居,热心仕途混迹官场,以致弄到“迁窜极炎鄙”,“百越去断魂”的地步。
他一贬再贬终至流放,于是才产生了不如归隐的思想。
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中说道:“妙年拙自晦,皎洁弄文史。
谬辱紫泥书,挥翰青云里。
事往每增伤,宠来常誓止。
铭骨怀报称,逆鳞让金紫。
安位衅潜搆,退耕祸犹起。
栖岩实吾策,触藩诚内耻。
”暗示自己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心中感到羞耻。
宦海的沉浮,他已经深有体会了。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表现的是急欲隐归的心理。
意思是:说归去吧,到那海岛上远离尘世,寄情沧海,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贵重呢?
上句感叹,下句反诘,深沉有力,蕴含着无限辛酸和无奈。
眼前美好的桂林山水,只能更增添他的烦恼和感伤。
不久,他被勒令自杀。
《旧唐书》说他“先天中,赐死于徙所”。
《新唐书》说他“赐死桂林”,情节十分凄惨:“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
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决’。
使者许之,而之问慌悸不能处家事。
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
’乃饮食洗沐就死。
”可见这一次的被流放,诗人早已预感到凶多吉少了。
《始安秋日》诗,是他晚期的作品,感情真挚动人。
艺术风格迥异于早年的应制诗。
这首诗所写的山水景物,个性鲜明,是诗人在独特环境中的独特感受,给读者以新颖的美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