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春思 文翻注赏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黄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亲手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到如今已是绿叶成荫,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
穷外的鸟儿天刚蒙蒙亮就开始鸣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东坡啊东坡,不要忘记黄州小桥流水的美景,早日归隐吧。
参考资料: 1、 苏轼 等.东坡集:凤凰出版社,2013:200-201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9-970 3、 洪柏昭.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花城出版社,2000:303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gēng)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手种:亲手栽种。
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
似伯劳鸟而体小。
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
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参考资料: 1、 苏轼 等.东坡集:凤凰出版社,2013:200-201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9-970 3、 洪柏昭.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花城出版社,2000:303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
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
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
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
”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
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
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
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
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
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
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
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
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69-273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9-970
放鹤亭记 文翻注译
赵昌寒菊 文赏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第一句是对菊花的描写。
轻肌、弱骨这样的字眼,带有一定的拟人色彩,主要是诗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
葩,就是花。
这一句从肌、骨,一直写到花本身,是全面的概述。
第二句是对花的姿态的更一步描写。
如果说第一句是总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就是对花蕊的色彩的具体描写,以显示其美。
三、四句要结合起来看。
大意是:菊花是能够延年益寿的药,她在百草摧折的时候,才开始开花。
是对菊花的品性的赞叹。
菊花的品性主要是晚开。
前人有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主要就是针对菊花的这一品格展开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文翻注赏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文翻
知君仙骨无寒暑。
千载相逢犹旦暮。
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
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知君仙骨无寒暑。
千载相逢犹旦暮。
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热。
我们真像是千载相逢而别于旦夕之间的人。
是我故意拿分别的话语来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泪流满面的样子呀!
落花已逐回风去。
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落花已追随回风而去,它本是无心逐风的,春莺懂得其中的真情啊。
明天我就要踏上“归路”,走出钱塘西途了;
从此之后,也就看不见春莺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08-1111页
鹧鸪天·佳人 文翻注译赏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
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
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事很多,情也很多。
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
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
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罗带:丝织的衣带。
殢(tì)人:迷恋人。
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
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四弦:即琵琶。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饶:任凭,尽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
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
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
罗带:丝织的衣带。
殢(tì)人:迷恋人。
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
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事很多,情也很多。
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
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
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四弦:即琵琶。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饶:任凭,尽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
“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服饰。
“殢人娇态最轻盈”,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容貌。
“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胸脯。
如“斜抱天边月”的胸脯,隆起的曲线美,象征着洁白润泽的源泉。
“玉手轻弹水面冰”,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颇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韵味。
前三句是从视角着笔的,后一句是从听觉着笔的,感觉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静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
“无限事,许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临的“事”“情”的缠绕。
“无限”言“事”之多,“许多”言“情”之泛。
“四弦丝竹苦丁宁”,回答上面的泛问,“事”“情”之“苦,全反映在“四弦丝竹”的“丁宁”声中。
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
”(南朝梁简文帝《生别离》)之意,一个“苦”字将琵琶歌女的愁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落叶声”,为点题之笔。
苏轼以此衬托出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的情态。
全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这一联句特别美,特写了琵琶歌女的侧面倩影,特写了琵琶歌女弹拨琵琶所发出的“水面冰”声。
平仄得当,对仗工整,颇富现代蒙太奇表现的韵律美。
最后的“梧桐落叶声”与“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似乎为巧合的文笔。
前者以声写人,后者以形写人,都是为了刻画“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歌女形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稼说送张琥 文翻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文翻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疏疏的篱笆上,满是冬天的麻雀。
它们争着飞到梅花树,欣赏白玉一样的梅花。
忽见一群吃酒客人,来到梅花树下,麻雀惊飞踏散梅花,梅花落到酒杯里。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使君痛饮又能诗,醉后的客人坐雪地,雪水融化也不知。
酒已饮尽,花已赏够,春天悄悄来到人间。
请看,离离一丝暖气,已经附着梅花枝。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46页 2、 钟来茵.苏东坡三部典:文汇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69页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文翻译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
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88-9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8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
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
这里比喻柳絮。
贴水:紧挨近水面。
乍晴:雨后初晴。
乍:初,刚。
池馆:池沼馆阁。
这里主要指池沼。
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
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
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意思是说因多病而腰围消瘦。
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称。
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
胜,承受。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
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汉书·苏武传》: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
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请求匈奴归还苏武。
匈奴诈言苏武已死。
后汉派使者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沼泽中。
匈奴单于大惊,致歉汉使。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凑凉。
鹧鸪,禽名,善啼。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88-9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8
永遇乐·长忆别时 文翻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
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
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
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
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
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
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
而今你在哪呢?
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
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