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春思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黄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亲手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到如今已是绿叶成荫,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

穷外的鸟儿天刚蒙蒙亮就开始鸣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东坡啊东坡,不要忘记黄州小桥流水的美景,早日归隐吧。

参考资料: 1、 苏轼 等.东坡集:凤凰出版社,2013:200-201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9-970 3、 洪柏昭.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花城出版社,2000:303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gēng)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手种:亲手栽种。

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

似伯劳鸟而体小。

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

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参考资料: 1、 苏轼 等.东坡集:凤凰出版社,2013:200-201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9-970 3、 洪柏昭.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花城出版社,2000:303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

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

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

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

”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

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

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

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

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

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

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

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

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269-273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9-970

放鹤亭记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更多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元丰元年:即1078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4-178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304-307 3、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357-1360 4、 林永辉·《放鹤亭记》分析·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及:漫上。扉:门。明年:第二年。升:登上。作:造。适:恰好。晦明:昏暗和明朗。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旦:早晨。纵:听凭。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傃(sù):向,向着,沿着。名:给······命名。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挹(yì):通“揖”,作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在北坡鸣叫,小鹤与之应和(见《易经·中孚·九二》)。阴,北面。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在深手攀鸣叫,声传于天外(语出《诗经·小雅·鹤鸣》)。狎(xiá):亲近。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据《左传·鲁闵公二年》,卫摊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狄人伐卫,卫国兵士发牢骚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哉?’’卫因此亡国。《酒诰》:《尚书》篇名。据《尚书·康浩》序,周武王以商旧都封康叔,当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抑戒》:《抑戒》是《诗·大雅》中的篇名。相传为卫武公所作,以刺周厉王并自戒。其中第三章:“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荒湛于酒即过度逸乐沉俪于酒。刘伶、阮籍:皆西晋“竹林七贤”中人。皆沉醉于酒,不与世事,以全身远害。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翻然”二句:指鹤转身敛翅,恍惚将要止歇。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4-178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304-307 3、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357-1360 4、 林永辉·《放鹤亭记》分析·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及:漫上。扉:门。明年:第二年。升:登上。作:造。适:恰好。晦明:昏暗和明朗。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旦:早晨。纵:听凭。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傃(sù):向,向着,沿着。名:给······命名。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挹(yì):通“揖”,作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在北坡鸣叫,小鹤与之应和(见《易经·中孚·九二》)。阴,北面。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在深手攀鸣叫,声传于天外(语出《诗经·小雅·鹤鸣》)。狎(xiá):亲近。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据《左传·鲁闵公二年》,卫摊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狄人伐卫,卫国兵士发牢骚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哉?’’卫因此亡国。《酒诰》:《尚书》篇名。据《尚书·康浩》序,周武王以商旧都封康叔,当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抑戒》:《抑戒》是《诗·大雅》中的篇名。相传为卫武公所作,以刺周厉王并自戒。其中第三章:“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荒湛于酒即过度逸乐沉俪于酒。刘伶、阮籍:皆西晋“竹林七贤”中人。皆沉醉于酒,不与世事,以全身远害。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翻然”二句:指鹤转身敛翅,恍惚将要止歇。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元丰元年:即1078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4-178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304-307 3、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357-1360 4、 林永辉·《放鹤亭记》分析·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赵昌寒菊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第一句是对菊花的描写。

轻肌、弱骨这样的字眼,带有一定的拟人色彩,主要是诗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

葩,就是花。

这一句从肌、骨,一直写到花本身,是全面的概述。

  第二句是对花的姿态的更一步描写。

如果说第一句是总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就是对花蕊的色彩的具体描写,以显示其美。

  三、四句要结合起来看。

大意是:菊花是能够延年益寿的药,她在百草摧折的时候,才开始开花。

是对菊花的品性的赞叹。

菊花的品性主要是晚开。

前人有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主要就是针对菊花的这一品格展开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离别已成过去,如一江流水,伤别的眼泪还湿润着香帕。司马相如依旧是清瘦的神仙。住在神仙住的仙宫,令人向往。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歌声圆润美妙如明珠滴入水中。女子的眉毛刚刚画成,极其美丽。骑马回来时还半遮着脸面。 参考资料: 1、 王延龄,周致一评注.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 西江月.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05:24-25 2、 (宋)苏轼著;吕观仁注.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2005.01:33 3、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77-880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姑熟:又称姑孰,今安徽当涂县。胜之:徐守君猷的侍女。次前韵:前韵指《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中的泉、仙、苑、圆、妍、面韵,本词步其韵而作。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浥(yì):湿润。香泉:美人的眼泪。相如:司马相如。指代女主人公的情人。臞(qú)仙:清瘦的神仙。臞:消瘦。瑶台阆(láng)苑:仙宫。瑶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住之地。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阆苑:阆风之苑。唐李商隐《碧城诗》:“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此处指朝廷。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花雾:《广记》:弱质纤纤,如雾蒙花。萦(yíng)风:回旋的(秋)风。歌珠:歌声如贯珠。蛾:蚕蛾。蛾眉:细而长的眉毛。新作:新画。妍:美丽。便面:障面,盖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面障面而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参考资料: 1、 王延龄,周致一评注.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 西江月.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05:24-25 2、 (宋)苏轼著;吕观仁注.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2005.01:33 3、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77-880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这首词上片回忆当年徐守君猷与侍女胜之黄州情。“别梦已随流水”,别离匆匆,如一江流水。“随”字蕴含着年华的虚度,精神的空虚。岁月无情,人生如梦,哀而不伤。“泪巾犹浥香泉”,写当年胜之的娇态。青春、美貌、人格几乎完全衰退的胜之,现在仍然陷入痛苦、哀怨、无奈的变态之中。谁知她当年在太守面前撒娇,泪如泉涌,湿润着香帕。“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元代妓女真氏《解三酲》),美中带娇。至今东坡还记忆犹新。“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又写徐守君猷的美好晚景:如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那样,文采奕奕,风流翩翩,儒居山泽,住在“瑶台阆苑”,成为“臞仙”,令人向往。短短四句,跨越历史的时间和现实的空间,想圆一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梦。   下片,直面无情的胜之,婉而不怨。“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以生动新颖的比喻,写胜之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飘渺不定。随着音乐的节拍,歌声如贯珠延绵,如“滴水清圆”,换来的只是冷酷的现实。较之黄州时期的“双寰绿坠,娇眼横波眉黛翠,秒舞蹁跹”的体态美和舞姿美要逊色多了。她脱离情海,又陷入苦海,不免有些悲哀。最后两句,在哀伤中容颜不减青春美,仍以婉曲出之:“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蛾眉”比不上“眉黛翠”,“十分妍”也不能与“人间谁敢更争妍”(《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同日而语。哪怕是歌声依旧,刚刚画成的“蛾眉”,“十分妍”,留给人们的却是胜之不欲见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今非昔比的印象。不仅不会令人厌恶、反感,反而会令人无限同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决定的。   全词运用三维(东坡、徐守君猷、胜之)观照,时(黄州时)空(姑熟现实)交错的技法,悼念了徐守君猷,哀而不伤;直面了胜之,婉而不怨。东坡透过这“别梦已随流水”的风流韵事,流露出苍茫的失落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77-880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知君仙骨无寒暑。

千载相逢犹旦暮。

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

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知君仙骨无寒暑。

千载相逢犹旦暮。

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热。

我们真像是千载相逢而别于旦夕之间的人。

是我故意拿分别的话语来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泪流满面的样子呀!

落花已逐回风去。

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落花已追随回风而去,它本是无心逐风的,春莺懂得其中的真情啊。

明天我就要踏上“归路”,走出钱塘西途了;

从此之后,也就看不见春莺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08-1111页

鹧鸪天·佳人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

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

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事很多,情也很多。

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

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

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罗带:丝织的衣带。

殢(tì)人:迷恋人。

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

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四弦:即琵琶。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饶:任凭,尽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

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

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

罗带:丝织的衣带。

殢(tì)人:迷恋人。

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

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事很多,情也很多。

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

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

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四弦:即琵琶。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饶:任凭,尽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

“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服饰。

“殢人娇态最轻盈”,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容貌。

“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胸脯。

如“斜抱天边月”的胸脯,隆起的曲线美,象征着洁白润泽的源泉。

“玉手轻弹水面冰”,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颇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韵味。

前三句是从视角着笔的,后一句是从听觉着笔的,感觉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静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

“无限事,许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临的“事”“情”的缠绕。

“无限”言“事”之多,“许多”言“情”之泛。

“四弦丝竹苦丁宁”,回答上面的泛问,“事”“情”之“苦,全反映在“四弦丝竹”的“丁宁”声中。

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

”(南朝梁简文帝《生别离》)之意,一个“苦”字将琵琶歌女的愁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落叶声”,为点题之笔。

苏轼以此衬托出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的情态。

  全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这一联句特别美,特写了琵琶歌女的侧面倩影,特写了琵琶歌女弹拨琵琶所发出的“水面冰”声。

平仄得当,对仗工整,颇富现代蒙太奇表现的韵律美。

最后的“梧桐落叶声”与“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似乎为巧合的文笔。

前者以声写人,后者以形写人,都是为了刻画“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歌女形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5-107

稼说送张琥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更多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疏疏的篱笆上,满是冬天的麻雀。

它们争着飞到梅花树,欣赏白玉一样的梅花。

忽见一群吃酒客人,来到梅花树下,麻雀惊飞踏散梅花,梅花落到酒杯里。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使君痛饮又能诗,醉后的客人坐雪地,雪水融化也不知。

酒已饮尽,花已赏够,春天悄悄来到人间。

请看,离离一丝暖气,已经附着梅花枝。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46页 2、 钟来茵.苏东坡三部典:文汇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69页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

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88-9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8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

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

这里比喻柳絮。

贴水:紧挨近水面。

乍晴:雨后初晴。

乍:初,刚。

池馆:池沼馆阁。

这里主要指池沼。

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

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

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意思是说因多病而腰围消瘦。

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称。

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

胜,承受。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

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汉书·苏武传》: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

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请求匈奴归还苏武。

匈奴诈言苏武已死。

后汉派使者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沼泽中。

匈奴单于大惊,致歉汉使。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凑凉。

鹧鸪,禽名,善啼。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88-9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8

永遇乐·长忆别时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

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

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

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

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

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

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

而今你在哪呢?

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

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39-41

1617181920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