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春芳·红杏了 文翻注译赏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
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梨花啊!
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
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兰麝(shè):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
黄庭坚《寄陈适用》诗:“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
”韦庄《天仙子》词:“醺醺酒气麝兰和。
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
”两者都说的是妇女所佩饰物上散发出的香气。
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
以颜色似之,故名。
“只忧”二句:只担心悠扬的笛声把梨花吹落了;
否则,没有别人,只有那宁王。
宁王,谓开国受军之王。
《杨太真外传》载:“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
张祜诗云:‘梨花净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
’因此又忤旨,放出。
”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花相比呢?
梨花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
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兰麝(shè):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
黄庭坚《寄陈适用》诗:“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
”韦庄《天仙子》词:“醺醺酒气麝兰和。
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
”两者都说的是妇女所佩饰物上散发出的香气。
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梨花啊!
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
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
以颜色似之,故名。
“只忧”二句:只担心悠扬的笛声把梨花吹落了;
否则,没有别人,只有那宁王。
宁王,谓开国受军之王。
《杨太真外传》载:“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
张祜诗云:‘梨花净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
’因此又忤旨,放出。
”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9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与咏梅花、咏海棠一样,苏轼以梨花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
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
”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花盛开状态,交代梨花独放的暮春季节。
“独”字一用,宛有万花皆离我独笑的孤姿;
“占春芳”再无他花,只有此花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
以红衬白,个性鲜明。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花的自然清香和沁人脾的魅力。
兰草与麝香本是花中之王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花相比,自然逊色多了。
但他并未贬低兰麝。
然而,作者巧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的名贵地位和观赏价值。
这为下片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酒赏花,酒花香醉的谐谑情景。
“对酒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
喝上了酒,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
还兼有或占尽那似酒似花的、“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
酒、佳人与酴醾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
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
”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后凋谢了,但最担心的是梨花,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
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很显然,作者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花”。
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
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花和盛貌;
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花般的白花和透骨的本质;
再以上片的花物来喻隐下片的人事;
下片又以酴醾般的酒、花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
最后,借花抒发花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爱惜孤洁梨花般的贬臣东坡;
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花了。
参考资料: 1、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29-230 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文翻译赏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
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
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
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
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四方:指各处;
天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
这是一首送行诗。
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 何处低头不见我?
”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
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
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劝尔一杯菩萨泉,四方同此水中天。
”寓含禅意。
《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
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
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文
一丛花·初春病起 文翻译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
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
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
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
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6-77 2、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79-280 3、 王宜瑷 王水照.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68-169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
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
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春浅腊侵年: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后较迟。
春浅,春天来得早。
腊侵年,因上年有闰月,下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
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季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
春妍:妍丽春光。
东风有信: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东风,春风。
衾(qīn):厚被。
清圆:声音清亮圆润。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
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
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寻芳计:踏青游览的计划。
少悰(cóng):少乐趣。
疏慵(yōng):疏懒;
懒散。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6-77 2、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79-280 3、 王宜瑷 王水照.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68-169
慈湖夹阻风 文注赏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捍索:船桅两旁的索。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菅(音jiān)、蒯(音kuǎi):草绳,用以编缆的。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并:傍。
巉岩:山石险峻。
这里借喻人生道路上的难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苏轼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过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峨岩!慈湖夹--在今安徽当涂县北。
阻风--乘船为风浪所阻。
起唤清风--有经验的老船工,在审察风势将转时,往往长啸呼唤,使人感到风转是由呼唤而来。
并--此处作"傍"解。
欹(音机)侧--歪斜,不平稳。
前两句说,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啊,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
三四句说,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段,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 小诗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借助日常景物表现作者直面现实,不避艰险,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文翻
春光亭下。
流水如今何在也。
岁月如梭。
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
世事年来千万变。
官况阑珊。
惭愧青松守岁寒。
春光亭下。
流水如今何在也。
岁月如梭。
白首相看拟奈何。
往日春光亭下的流水,现在在哪里啊?
日月如梭,我们头发都白了,打算怎么办啊!
故人重见。
世事年来千万变。
官况阑珊。
惭愧青松守岁寒。
友人再一次相见,我已不能适应变化不测的世事。
出仕的热情淡薄了,自愧不如青松,青松在寒时也能守住本色。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18-1120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305页
寓居合江楼 文
醉落魄·离京口作 文
千秋岁·次韵少游 文翻注译
岛边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
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难改。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岛边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岛上。
腰间佩戴金色的玉饰泠泠作响;
金黄色的腰带色彩浓艳。
夕阳正斜照着万里之外的汴京城。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
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难改。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路途遥远,谁说还能见到汴京城。
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给予宽恕。
君王之命很重,不可违背;
我的节操依然保持着。
大概能期望君王赐予赦免的新恩,但我的旧识积习终究难以改变。
算了吧,我还是乘舟漂浮在海上,暂且如此度过余生。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王宜瑗.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167-168
岛边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天外:《文选》卷15,张平子《思玄赋》:“廓荡荡其无涯兮,乃今窥乎天外。
”苏轼时在琼州(今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
丹衷:犹言“丹心”。
苍玉佩、黄金带:指朝廷命官所佩的饰物。
此喻声情之惨怛。
一万里二句:时苏轼居海南,距京城甚远,故云。
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唐时京都。
此当指北宋京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
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难改。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天:喻皇帝。
君命:指君王的命令。
臣节,人臣的节操。
觊(jì):希图、冀望。
已矣:算了、罢了。
乘桴句:《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桴(fú),小筏子。
恁(rèn),这样。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王宜瑗.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167-168
岛边天外, 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岛上。
腰间佩戴金色的玉饰泠泠作响;
金黄色的腰带色彩浓艳。
夕阳正斜照着万里之外的汴京城。
天外:《文选》卷15,张平子《思玄赋》:“廓荡荡其无涯兮,乃今窥乎天外。
”苏轼时在琼州(今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
丹衷:犹言“丹心”。
苍玉佩、黄金带:指朝廷命官所佩的饰物。
此喻声情之惨怛。
一万里二句:时苏轼居海南,距京城甚远,故云。
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唐时京都。
此当指北宋京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
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难改。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路途遥远,谁说还能见到汴京城。
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给予宽恕。
君王之命很重,不可违背;
我的节操依然保持着。
大概能期望君王赐予赦免的新恩,但我的旧识积习终究难以改变。
算了吧,我还是乘舟漂浮在海上,暂且如此度过余生。
天:喻皇帝。
君命:指君王的命令。
臣节,人臣的节操。
觊(jì):希图、冀望。
已矣:算了、罢了。
乘桴句:《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桴(fú),小筏子。
恁(rèn),这样。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王宜瑗.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167-168
南乡子·自述 文译
凉簟碧纱厨。
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
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
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
占得人间一味愚。
凉簟碧纱厨。
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
读尽床头几卷书。
簟席生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眠醒来,枕边轻风拂过。
躺在床上听闻向晚的衙门里没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头的几卷书给看完了。
簟(diàn):竹席。
碧:绿色。
纱厨:古人挂在床的木架子上,夏天用来避蚊蝇的纱帐。
一枕清风:是苏轼非常喜欢用的意象。
如“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晚衙:古时官署治事.一日两次坐衙。
早晨坐衙称“早衙”,晚间坐衙称“晚衙”。
搔首赋归欤。
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
占得人间一味愚。
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自己感到对功名利欲已经没多少兴趣。
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
归欤:即归去。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曾发“归欤”的感叹。
懒更疏:即懒散,不耐拘束。
使君:太守,此系作者自指。
作者当时任徐州太守。
占得:拥有。
一味:所有,全部。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53-54 2、 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1: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