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思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8-469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袅(niǎo)袅:纤长柔美貌。

明杨慎 《升庵诗话·余延寿折杨柳》:“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

葳蕤君不见,袅袅垂来久。

”陌(mò)上:路旁。

陌,田间小路。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叶:此处指桑叶。

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8-469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袅(niǎo)袅:纤长柔美貌。

明杨慎 《升庵诗话·余延寿折杨柳》:“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

葳蕤君不见,袅袅垂来久。

”陌(mò)上:路旁。

陌,田间小路。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叶:此处指桑叶。

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8-469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

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这就组成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

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

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

至于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

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

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是从上古诗歌中借鉴而来。

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

”《诗经·周南·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

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

《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

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

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

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

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9-810

秋闺思二首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蔼:古同“霭”,云气。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汉·王充《论衡·变动》:“是故夏末蜻蛚鸣,寒螿啼,感阴气也。”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征衣:出征将士之衣。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古有鸿雁传书一说。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据《元和郡县志》: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今属内蒙)。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东邻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西界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边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蔼:古同“霭”,云气。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汉·王充《论衡·变动》:“是故夏末蜻蛚鸣,寒螿啼,感阴气也。”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古有鸿雁传书一说。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据《元和郡县志》: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今属内蒙)。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东邻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西界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边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夜曲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 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màn)漫轻云露月光。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响:鸣叫。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 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màn)漫轻云露月光。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何:何其,多么。

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暗虫:暗处的秋虫。

通夕:整晚,通宵。

响:鸣叫。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寄:寄送,寄达。

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 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思君恩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紫禁香如雾,青天月似霜。

云韶何处奏,只是在朝阳。

夜闻洛滨吹笙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王子千年后,笙音五夜闻。

逶迤绕清洛,断续下仙云。

泄泄飘难定,啾啾曲未分。

松风助幽律,波月动轻文。

凤管听何远,鸾声若在群。

暗空思羽盖,馀气自氛氲。

杂曲歌辞。春江曲二首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家寄征江岸,征人几岁游。

不知潮水信,每日到沙头。

乘晓南湖去,参差叠浪横。

前洲在何处,雾里雁嘤嘤。

献寿词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玉帛殊方至,歌钟比屋闻。

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朝君。

杂曲歌辞·春游曲三首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

骋望登香阁,争高下砌台。

林间踏青去,席上意钱来。

行乐三春节,林花百和香。

当年重意气,先占斗鸡场。

宫中乐五首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网户交如绮,纱窗薄似烟。

乐吹天上曲,人是月中仙。

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

妆成只畏晓,更漏促春宵。

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

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月采浮鸾殿,砧声隔凤楼。

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

黄山一夜雪,渭水泻声多。

寒云轻重色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佳期当可许,托思望云端。

鳞影朝犹落,繁阴暮自寒。

因风方袅袅,间石已漫漫。

隐映看鸿度,霏微觉树攒。

凝空多似黛,引素乍如纨。

每向愁中览,含毫欲状难。

1234 共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