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文
庾郎先自吟愁赋。
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
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漫与。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虞美人草 文
雁图 文
昔游诗 其十一 文
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
欲识所坐舆,横版挂两竹。
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
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
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
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
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
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
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
馀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
北有嬾瓒岩,大石庇樵牧。
下窥半岩花,杯盂琢红玉,飞云峰畔过,揽之不盈掬。
祝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
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
惟馀岣嵝峰,南睇半空绿。
仿佛认潇湘,向岳......更多
点绛唇·祝寿筵开 文
次韵千岩杂谣 文
念奴娇·闹红一舸 文翻注译赏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文注
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文赏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
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
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
旧游在否?
想如今、翠凋红落。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
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
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
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
旧游在否?
想如今、翠凋红落。
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这首词上片描写淮南边城合肥的荒凉萧索景象,下片在对昔日游冶生活的怀念中隐隐透露出一种“黍离”之悲。
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上片描写边城合肥的萧条景象和自己触景而生的凄苦情怀。
南宋时,淮南已是极边,作为边城重镇的合肥,由于经常遭受兵灾,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发端两句,概括写出合肥城的荒凉冷落。
“合肥巷陌皆种柳”,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广阔背景中,以杨柳的依依多情反衬秋日边城的萧瑟无情。
就更容易突现那“一片离索”。
宋朝王之道《出合肥北门二首》描绘南宋初年合肥附近的残破景象是“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
阛阓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一片离索”全属写实。
然而,这两句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犹如一幅大型油画,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总体轮廓:萧索的边城街巷中,一片杨柳在秋风中袅舞;
及至近处观察,读者仿佛进入了具体的画境,见到军马嘶鸣,行人匆匆,戍楼孤耸寒角悲吹。
“马嘶”、“吹角”诉诸听觉,旅人、“戍楼”诉诸视觉;
这些意象,或处于运动之中,或呈现为静态,在萧瑟的秋风中交织成一幅画面,调动起读者各种不同的感官,使之充分感受到边城遭受兵燹那种特有的凄凉气氛。
接着,作者抛开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将自己此时的心情用“情怀正恶”四字,沟通了与读者的联系,随即又在上述这幅画面上抹上“衰草寒烟”的浓重一笔,再着一“更”字,寓情思于景语中,于是,画面便在景情交融的高度上融为一体了。
至此意犹未尽,歇拍二句再反实入虚,借助带有某种特殊格调的比喻,传写自己身临其境时的感觉:行经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名城,就好像当年随将军出塞的士兵,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上艰难地跋涉,所感受到的是四处萧条,一片荒凉,让人难以忍受的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
部曲,此泛指军队。
迤逦,曲折连绵貌。
这个比喻,为暗淡的画面注入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它启发当时的读者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靖康之变以来的种种往事,不禁兴起沉深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
因而,这句比喻性联想所触发的沧桑之感,也就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画面的意境。
下片换头由“追念”二字引入回忆,思绪折转到过去,带起整个下片。
碧水红荷,画船笙歌,往日西湖游乐的美好生活,令作者难以忘怀。
淳熙十四、五年间,姜夔曾客居杭州,他在当时所写的一首《念奴娇》词中,曾以清新俊逸的笔调,倾吐过对于西湖荷花的深情:“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此时,肃杀的秋风已把南浦变成一片萧索,西湖荷花那幽幽的冷香可能也随着“水佩风裳”的凋零而消逝了吧?
“旧游在否”一句设问,将词意稍稍振起,调节一下叙述的节奏。
“想如今”句以揣测的语气写对西湖荷花的凋落的想象。
前一句写人,后一句咏荷,而于咏荷中也暗寓着抚今追昔、人事已非的沧桑感。
这两句与换头三句所描绘的画面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时间上则是一个过渡,即由追念转到今天。
如果说换头三句是通过对西湖的优美风光及游乐生活的描绘,反衬了淮南合肥的冷落,则此二句对于西湖萧条秋景的描写,乃是由于作者置身于淮南的现实环境,受到周围景物的触发,因“情怀正恶”而对西湖景物进行联想的结果,时空的穿插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作者愈是感到眼前环境的凄凉黯淡,对西湖旧游的怀念之情就愈加强烈。
于是,以下几句,作者索性放笔直抒这种不能自己的感情。
“漫写羊裙”,用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的故事。
《南史·羊欣传》载,南朝宋人羊欣,年少时即工于书法,很受王献之的钟爱。
羊欣夏天穿新绢裙(古代男子也着裙)昼寝,王献之在他的新裙上挥笔题字,羊欣看到王献之的墨迹,把裙子珍藏起来。
这里“羊裙”代指准备赠与伊人的字幅墨迹。
作者想象着:要把表达他此刻心情的信笺系到雁足上,让他捎给心爱的情人。
写到此处作者犹觉意思未尽,但是,姜夔却把鸿雁传书这个人们熟悉知的故事再翻进一层:只怕大雁行色匆匆,不肯替我带信,因而耽误了日后相见的约会。
所以,“羊裙”只是空写,怀友之情也就始终无法开解,这就使读者对词人的寂寞处境和悲伤情怀更加同情。
这也是姜夔的一首自度曲。
序中所说的“犯”调,就是使宫调相犯以增加乐曲的变化,类似西乐的转调。
所谓“住字”,即“杀声”,指一曲中结尾之音。
《凄凉犯》这个词调,是仙吕调犯商调,两调住字相同,所以可以相犯。
关于它的声情,正像龙榆生所说:“在整个上片中没有一个平收的句子,把喷薄的语气,运用逼侧短促的入声韵尽情发泄。
后片虽然用了两个平收的句子,把紧促的情感调节一下;
到结尾再用一连七仄的拗句,显示生硬峭拔的情调。
”(《词曲概论》)姜夔在行都(杭州)令国工吹奏此曲,谓“其韵极美”。
曲调与词情契合,声情并茂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体现了姜夔高度的音乐修养。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2页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文翻注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了。
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
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
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
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重云:重重云层。
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
打头风浪:迎头风浪恶(wù):猛,厉害。
禁(jīn)持:“禁”通“今”,摆布。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浦:水滨。
棹(zhào):划船的工具,船桨,也指船。
长(zhǎng)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一年灯火:指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要:通“邀”。
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