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九月九日应制

作者: 许敬宗 朝代: 唐代

爽气申时豫,临秋肆武功。

太液荣光发,曾城佳气融。

紫霄寒暑丽,黄山极望通。

讲艺遵先fN,睹德畅宸衷。

鹫岭飞夏服,娥魄乱雕弓。

汗浃镳流赭,尘生埒散红。

饮羽惊开石,中叶遽凋丛。

雁殚云路静,乌坠日轮空。

九流参广宴,万宇抃恩隆。

作者: 伊梦昌 朝代: 唐代

好是山家凤,歌成非楚鸡。

毫光洒风雨,纹彩动云霓。

竹实不得饱,桐孙何足栖。

岐阳今好去,律吕正凄凄。

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赠张左丞崔礼部崔光禄

作者: 韦嗣立 朝代: 唐代

栖闲有愚谷,好事枉朝轩。

树接前驱拥,岩传后骑喧。

褰帘出野院,植杖候柴门。

既拂林下席,仍携池上樽。

深期契幽赏,实谓展欢言。

末眷诚未易,佳游时更敦。

俄看啸俦侣,各已共飞鶱。

延睇尽朝日,长怀通夜魂。

空闻岸竹动,徒见浦花繁。

多愧春莺曲,相求意独存。

杜牧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更多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

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朝(zhā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归;

返回。

两岸猿(yuán)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朝(zhā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

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归;

返回。

两岸猿(yuán)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

“还”,归来的意思。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

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

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

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

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6-337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72-273

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

举觞: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

举觞: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

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

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

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

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

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

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参考资料: 1、 林莽.李白诗词选.合肥市:黄山书社,2007年:121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更多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

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3、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6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向天横:直插天空。

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拔,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

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因:依据。

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

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

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

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iān)。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殷岩泉”即“岩泉殷”。

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惊,使动用法。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àn)澹兮生烟。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扉,门扇。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

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

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

回,旋转,运转。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向来,原来。

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

摧眉,即低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3、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6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向天横:直插天空。

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拔,超出。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

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因:依据。

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

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脚著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

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

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iān)。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殷岩泉”即“岩泉殷”。

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惊,使动用法。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àn)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

扉,门扇。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

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

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

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

回,旋转,运转。

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恍:恍然,猛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向来,原来。

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

摧眉,即低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3-165 3、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6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

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

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

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

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

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

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

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

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

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

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

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

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参考资料: 1、 乔象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6-298

夜宿山寺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语:说话。

恐:唯恐,害怕。

惊:惊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

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

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

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7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80

清平调·其一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7-98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

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

三句以仙女比贵妃;

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日醉起言志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人生在世如一场大梦,有什么必要辛劳终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醉倒就如一堆烂泥卧在前庭。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醒来向庭院中看去,一只鸟儿正在花间飞鸣。

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

请问这已是什么时候?

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声声。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对此我真想发一通感慨,但还是对酒自饮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高歌一曲邀请天上的明月,曲终又使我沉醉忘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5-866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前楹:厅前的柱子。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眄 (miǎn):斜视。

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5-866

20620720820921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