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球乐词 文
鱼复江中 文
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 文
鶗鴂吟 文
陋室铭 文翻注译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
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参考资料: 1、 《陋室铭》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26] 2、 本书编写组 .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下).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86页-第87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líng)。
斯是陋(lòu)室(shì),惟吾德馨(xīn)。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hóng)儒(rú),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
入:映入。
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鸿:大。
参考资料: 1、 《陋室铭》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26] 2、 本书编写组 .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下).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86页-第87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líng)。
斯是陋(lòu)室(shì),惟吾德馨(xīn)。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hóng)儒(rú),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
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
入:映入。
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鸿:大。
参考资料: 1、 《陋室铭》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26] 2、 本书编写组 .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下).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86页-第87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扬雄呢?
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123-125 2、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年01期 3、 王君. 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段[J]. 语文建设. 2008(06) 4、 初中生辅导, Assist and Guide for Juniop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005年08期 5、 语文教学与研究, Chinese Teaching 6、 Studies, 1982年Z1期
竹枝词二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
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词二首 文翻注译赏
西塞山怀古 文翻注译赏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9-631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0-13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王濬(jù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àn)然收。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9-631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0-13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王濬(jù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àn)然收。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9-631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0-13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
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
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
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
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
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
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24-825
赏牡丹 文翻注译赏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 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48 2、 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3、 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4、 5、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6、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7、 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 8、 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芙蕖:荷花的别名。
《尔雅·释草》:“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
’ 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上闻之,嗟赏移时。
”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
’”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 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48 2、 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3、 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4、 5、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6、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7、 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 8、 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芙蕖:荷花的别名。
《尔雅·释草》:“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
’ 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上闻之,嗟赏移时。
”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
’”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 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48 2、 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3、 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4、 5、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6、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7、 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 8、 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
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2、 吴在庆.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0-181 3、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435
再游玄都观 文翻注译赏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
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
苔:青苔。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
苔:青苔。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
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
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
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
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
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
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
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
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44-8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