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渡曲 文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古词二首(一作讽古) 文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文翻译赏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你曾经随从织女渡过天河,我记得天上云间最美妙的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不要再唱贞元年间供奉皇帝的旧曲,当日朝廷上的士大夫现在已经不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2 2、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8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你曾经随从织女渡过天河,我记得天上云间最美妙的歌。
织女:即织女星。
此喻指郡主。
唐时,太子的女儿称郡主。
天河:银河。
云间:天上,喻宫廷。
第一歌:喻极美妙的歌曲。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不要再唱贞元年间供奉皇帝的旧曲,当日朝廷上的士大夫现在已经不多。
贞元:唐德宗年号。
供奉曲:宫廷内演奏的歌曲。
当时:一作“如今”。
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2 2、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8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此诗反映了作者追念往日的政治活动,伤叹自己老而无成的感慨。
这不只是个人的遭遇,而更主要的是国家的治乱问题。
因此,渗透于这首诗中的感情,主要是政治性的。
头两句写昔写盛。
天河、云间,喻帝王宫禁。
织女相传是天帝的孙女,诗中以喻郡主。
这位旧宫人,可能原系某郡主的侍女,在郡主出嫁之后,还曾跟着她多次出入宫禁,所以记得宫中一些最动人心弦的歌曲。
而这些歌曲,则是当时唱来供奉德宗的。
诗句并不直接赞赏穆氏唱得如何美妙动听,而只说所唱之歌,来之不易,只有多次随郡主入宫,才有机会学到,而所学到的,又是“第一歌”,不是一般的,则其动听悦耳自然可知。
这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说李龟年的歌,只有在崔九堂前、岐王宅里才能听到,则其人之身价,其歌之名贵,无须再加形容,在艺术处理上,并无二致。
后两句写今写衰。
从德宗以后,已经换了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或者还要加上武宗)等好几位皇帝,朝廷政局,变化很大。
当时参加那一场短命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贞元朝士,仍然还活着的,已经“无多”了。
此时听到这位旧宫人唱着当时用来供奉德宗皇帝的美妙的歌,回想起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那一场充满着美妙的希望但旋即幻灭的政治斗争,加上故交零落,自己衰老,真是感慨万千,所以,无论她唱得多么好,也只有祈求她不要唱了。
一般人听到美妙的歌声,总希望歌手继续唱下去,而诗人却要她“休唱”。
由此就可以察觉到诗人的心情激动的程度,他的心潮是起伏难平的。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45-846
九日登高 文
伤桃源薛道士 文翻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花坛边的老松尚在,仙鹤的巢却已空空如也。
白鹿在旧日里的羊肠小道中悠闲地行走。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故人(指薛道士)亲手种的千万株红桃树,花朵已经开满了山坡,而它们的主人却不在了,只能任凭春风吹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元日感怀 文注赏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振蛰(zhé):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
潜:悄悄地。
“湘南”句:以屈原之遭遇喻自己被贬难归。
屈原于楚顷襄王时造谗被流放在湘、沅流域,后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一日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过了这一天,年龄便增加一岁。
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
非:缺点、错误。
刘禹锡被贬后,仕途之险恶、改革之艰难都可能出乎他的预料,事后不免感到自己的天真、幼稚。
故发此感慨。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燎火:燎祭之火。
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
委:弃置。
虚烬:木柴焚烧后的灰烬。
炫(xuàn):夸耀、炫耀。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参考资料: 1、 姜云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5-7 .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
此诗即作于郎州任上。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
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
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
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
作者又以儿童过节时候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
透过诗歌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见于姜云选注的《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中的第6页-第7页。
参考资料: 1、 姜云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6-7 .
洞庭秋月行 文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 游气濛濛隔寒镜。
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 水月逶迤绕城白。
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
浮云野马归四裔, 遥望星斗当中天。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文
两度竿头立定夸,回眸举袖拂青霞。
尽抛今日贵人样, 复振前朝名相家。
御史定来休直宿,尚书依旧趁参衙。
具瞻尊重诚无敌,犹忆洛阳千树花。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雕鹗腾空犹逞俊, 骅骝啮足自无惊。
时来未觉权为祟,贵了方知退是荣。
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
柳絮 文
思黯南墅赏牡丹 文赏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写过的三首诗,均很有特色。
五绝《浑侍中宅牡丹》,用白描手法,激赏、盛赞了浑家牡丹花的硕大和繁多。
此诗还有一定史料价值,说明在刘禹锡所生活的中唐前期,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了。
七绝《赏牡丹》,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轰动效应”。
七绝《思黯南墅赏牡丹》,则运用典故,写牡丹花艳压群芳的美丽。
百花之中,雍容华艳的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名。
全诗诗人以虚写称妙,此诗首二句叙写诗人偶遇牡丹之喜, 牡丹 末二句叹赏其色泽之佳。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首句点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机会,初次见到牡丹花,就如同遇到生命中“贵人”似的,无意之中技露出牡丹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诗人看来,牡丹是日月精华的结晶,应栽天上,今日人间相逢,纯属“偶然”,所以一见到牛宅中牡丹,就作惊人语。
首句破空雨入,诗人恍惚浸入仙境,跟前拟有灵光浮动。
此句通过对牡丹花身价的高度估量,暗衬主人之高雅脱俗,一笔双,可见作者对牡丹花的重视及喜爱。
后一句即用西王母昆仑山增城之典,巧妙地描写出了牡丹重瓣,花瓣层层叠叠的形态。
第三句由初见牡丹时的萼然惊叹转入对花容花貌的由衷礼赞,牡丹之貌,诗人美其名日“倾城”,这“倾城”二字,殊非过誉。
唐代人对牡丹花的迷恋钟爱,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两京是牡丹荟萃之地,每当四、五月份牡丹盛开时。
整个帝京为之哄动。
白居易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之诗,刘禹锡也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描述当时赏花的空前盛况。
诗人在此,没有用工笔精敷细绘牡丹形象,而是以倾城之举来侧面烘托倾城之色,笔法空灵,较之于工笔重彩勾勒更具无穷魅力。
最后,诗人以“天教晚发赛诸花”一句再评花之品性。
重在‘晚”与“赛”两字上做文章。
牡丹晚发,开于暮春。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折中唱道:“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得先!”既是叹亦是赞。
牡丹俏不争春,天教晚发而集众芳之长。
当然我们也可由此而寻绎一下诗人彼时心境,也许还包涵着大器晚成或对晚景赞美之昧外之旨。
至于“赛诸花”之赛字,亦颇可玩味,既云“赛”,必有赛之对象和意义。
在此我们不妨引一下刘禹锡的另一首《赏牡丹》诗。
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四句可为“赛诸花”三字诠解。
诗人之于牡丹的一片爱心,是与对女性美理想化身的追求以及对阴柔之美的生命体验发生契合的,他对牡丹的美感经验,是在与芍药、荷花诸花品赏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
芍药因妖艳而无标格,荷花太洁净而缺少风情,只有牡丹花婀娜而不失端庄,顾盼之间百媚俱生。
此种美,才是诗人最心醉的,也是牡丹之所以令群芳失色、独占鳌头的缘由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牡丹被誉为天姿国色,当之无愧。
第一个把花与女性相比的天才,无疑创造了人类审美历程上的伟大飞跃。
尽管刘禹锡这首牡丹诗还是将花拟人,但已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对此作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观照。
他将对牡丹的花容、花性的欣赏和感受,升华到对女性柔美个性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并举,爱得有个性,有情睐,包涵了更广更深的美学意义。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著,卞孝萱文集 第一卷,凤凰出版社,2010.09,第151页 2、 谭习朴,历代诗人咏洛阳,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9页 3、 李文禄 刘维治主编,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4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