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文翻注译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7-308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7-308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7-308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
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
“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5-277
子夜吴歌·秋歌 文翻注译赏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dǎo)衣声。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
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lǔ),良人罢远征。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dǎo)衣声。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
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lǔ),良人罢远征。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
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29-231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2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338-341
关山月 文翻注译赏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 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天山:即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kuī)青海湾。
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由来:自始以来;
历来。
《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 戍(shù)客望边邑(yì),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
”此二句当本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 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天山:即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kuī)青海湾。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由来:自始以来;
历来。
《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 戍(shù)客望边邑(yì),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
”此二句当本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 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
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
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
”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
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
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
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
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
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
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
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
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
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6-237 2、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41
客中行 / 客中作 文翻注译赏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酒的香气芬芳四溢。
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
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2 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5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hǔ)珀(pò)光。
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
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郁金香:散发郁金的香气。
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玉碗: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
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
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但使:只要。
醉客:让客人喝醉酒。
醉,使动用法。
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2 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5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hǔ)珀(pò)光。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酒的香气芬芳四溢。
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
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郁金香:散发郁金的香气。
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玉碗: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
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
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
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但使:只要。
醉客:让客人喝醉酒。
醉,使动用法。
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2 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5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
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
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
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
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
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
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
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
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
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5
独坐敬亭山 文翻注译赏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8-21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8-21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8-21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
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
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
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
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参考资料: 1、 宛敏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0-351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文翻注译赏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文翻注译赏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
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95-196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què),绿烟灭尽清辉发。
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mò)。
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zūn)里。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金樽:精美的酒具。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95-196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
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què),绿烟灭尽清辉发。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mò)。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zūn)里。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金樽:精美的酒具。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95-196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
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
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
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
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
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
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
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
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
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
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
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
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
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
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69-37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3-324
山中问答 / 山中答俗人问 文翻注译赏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
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
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62-363
问余何意栖(qī)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
将为汝言其崖略。
”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62-363
问余何意栖(qī)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
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余:我,诗人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栖:居住。
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然。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
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
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
山有小口。
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此句暗用其事。
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
将为汝言其崖略。
”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
别:另外。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抑知厚地之下,别有天地也。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62-363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
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
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
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
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
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
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16-317 .
玉阶怨 文翻注译赏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水晶 一作 水精)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水晶 一作 水精)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5-176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水晶 一作 水精) 却下:回房放下。
却:还。
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玲珑:透明貌。
玲珑,一作“聆胧”。
聆胧:月光也。
水精:即水晶。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5-176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水晶 一作 水精)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
却下:回房放下。
却:还。
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玲珑:透明貌。
玲珑,一作“聆胧”。
聆胧:月光也。
水精:即水晶。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5-176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水晶 一作 水精)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
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
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
“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
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
似月怜人,似人怜月;
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
月无言,人也无言。
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
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
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
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
“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
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
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
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
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
“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
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
“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
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
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
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
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
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
这样一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
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4-245
短歌行 文翻注译赏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8-199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百年:一生;
终身。
苍穹(qióng)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苍天。
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
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
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
杨齐贤注:“劫,世也。
儒谓之世,道谓之尘,佛谓之劫。
”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垂两鬓(bìn),一半已成霜。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
玉女:仙女。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
六龙:指太阳。
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
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shāng)。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与:一作“为”。
驻:留住。
颜光:一作“颓光”。
逝去的光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8-199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百年:一生;
终身。
苍穹(qióng)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苍穹:苍天。
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
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
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
杨齐贤注:“劫,世也。
儒谓之世,道谓之尘,佛谓之劫。
”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垂两鬓(bìn),一半已成霜。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
玉女:仙女。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
六龙:指太阳。
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
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shāng)。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与:一作“为”。
驻:留住。
颜光:一作“颓光”。
逝去的光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8-199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
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
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
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
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
“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
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
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
起首两句,貌似平平,实则恰到好处。
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
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
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
“万劫太极”,何其久远!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
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
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
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
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
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
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
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
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
”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
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
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
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
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
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
他以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
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
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
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
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
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
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
”(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
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
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8-199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78-180 3、 王美春.试论李白的短歌行[J].三角洲,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