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湖别浩初师 文
近郭看殊境,独游常鲜欢。
逢君驻缁锡,观貌称林峦。
湖满景方霁,野香春未阑。
爱泉移席近,闻石辍棋看。
风止松犹韵,花繁露未干。
桥形出树曲,岩影落池寒。
别路千嶂里,诗情暮云端。
他年买山处,似此得隳官。
裴祭酒尚书见示春归城南青松坞别墅…高侍郎之什命同作 文
早宦阅人事,晚怀生道机。
时从学省出,独望郊园归。
野彴度春水,山花映岩扉。
石头解金章,林下步绿薇。
青松郁成坞,修竹盈尺围。
吟风起天籁,蔽日无炎威。
危径盘羊肠,连甍耸翚飞。
幽谷响樵斧,澄潭环钓矶。
因高见帝城,冠盖扬光辉。
白云难持寄,清韵投所希。
二公如长离,比翼翔太微。
含情谢林壑,酬赠骈珠玑。
顾予久郎潜,愁寂对芳菲。
一闻丘中趣,再抚黄金徽。
和苏十郎中谢病闲居时,严常侍萧给事同过访 文
门下相公荣加册命,天下同欢忝沐眷私,辄感 文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文赏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这首诗的开头,名为咏鞭,实则咏人。
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话,恐怕诗人是不会估之以双金之价的。
刘禹锡对元稹不畏权阉的精神是欣赏的、佩服的。
他赠给元稹文石枕,称赞元稹“文章似锦气如虹”,就是把元稹誉为“文石”,赞扬了他的这种精神。
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誉元稹为“美人”,其赞扬之情是凝之笔端,跃然纸上的。
这两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赞誉对方的俗套来写的。
但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
接着,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
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
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
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
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
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
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
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
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
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
这两句谈论的是何时归去的问题,和咏鞭没有什么联系。
可是诗人由“归去”这个动作派生出“策马”、“敲镫”两个动作,并把这些动作写进诗句之中,就使这两句和全诗咏鞭的内容紧密结合,浑然而为一体了。
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
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浑然而为一体。
全诗感情真挚深沉,启、承、转、合的脉络清晰。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6-19 2、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93-194
秋风引 文翻注译赏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周显才 等.檀山诗豪刘禹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14 2、 梁守中 等.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6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参考资料: 1、 周显才 等.檀山诗豪刘禹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14 2、 梁守中 等.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6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参考资料: 1、 周显才 等.檀山诗豪刘禹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14 2、 梁守中 等.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6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诗以“秋风”为题;
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结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
”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
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
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参考资料: 1、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 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108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文翻注译赏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nóng)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nóng)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
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
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蜀先主庙 文翻注译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先主刘备英雄气概充满天地,千秋万代一直令人肃然起敬。
建国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恢复五铢钱币志在汉室振兴。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拜诸葛亮为丞相开创了国基,可惜生个儿子不像其父贤明。
最凄惨的是那蜀宫中的歌伎,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lǐn)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zhū)钱。
天地英雄:一作“天下英雄”。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势分”句: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
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
此代指刘汉帝业。
“业复”句: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时,又从马援奏重铸,天下称便。
这里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想复兴汉室。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shǔ)故妓,来舞魏宫前。
相:此指诸葛亮。
不象贤:此言刘备之子刘禅不肖,不能守业。
“凄凉”两句:刘禅降魏后,东迁洛阳,被命为安乐县公。
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独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妓: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lǐn)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zhū)钱。
先主刘备英雄气概充满天地,千秋万代一直令人肃然起敬。
建国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恢复五铢钱币志在汉室振兴。
天地英雄:一作“天下英雄”。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势分”句: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
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
此代指刘汉帝业。
“业复”句: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时,又从马援奏重铸,天下称便。
这里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想复兴汉室。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shǔ)故妓,来舞魏宫前。
拜诸葛亮为丞相开创了国基,可惜生个儿子不像其父贤明。
最凄惨的是那蜀宫中的歌伎,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
相:此指诸葛亮。
不象贤:此言刘备之子刘禅不肖,不能守业。
“凄凉”两句:刘禅降魏后,东迁洛阳,被命为安乐县公。
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独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妓: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
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
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
“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
“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
“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
“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
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
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
“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
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
“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
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
“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
“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
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
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
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
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
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
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
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
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
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
这使人感慨万千。
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潇湘神·斑竹枝 文翻译赏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
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4页 . 2、 亦冬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6页 .
斑(bān)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xiāo)湘(xiāng)深夜月明时。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
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斑竹:即湘妃竹。
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
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
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
古代之管弦乐器。
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4页 . 2、 亦冬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6页 .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一名《潇湘曲》。
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
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
潇湘神,即湘妃。
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
《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
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
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
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
在词人的笔下,斑竹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楚客,本指屈原。
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
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
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
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
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29-30 . 2、 徐培均评注 .唐宋词小令精华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08 :15页 . 3、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09 :12-13 . 4、 徐庆宜选析 .唐宋词三百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