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文翻注译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30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6-79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85-486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30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6-79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85-486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30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6-79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85-486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6-79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4-118页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文翻注译赏
采莲曲二首 文翻注译赏
春宫曲 文翻注译赏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
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前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
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
“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
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
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
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
“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
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
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
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
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全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
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参考资料: 1、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 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31 2、 方笑一.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10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0-121页
送魏二 文翻译赏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忆君遥在潇(xiāo)湘(xiāng)月,愁听清猿(yuán)梦里长。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
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31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3、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92-93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
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0-131 .
长信怨 文翻注译赏
西宫春怨 文翻注译赏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
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
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参考资料: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82、1682页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
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
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
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
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
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
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
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该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
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
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
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
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净扫黄金阶》“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
“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
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
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
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
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
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123页
答武陵太守 文译赏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
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
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古时“答”是一种敬称。
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即田的参谋),因此辞别(或者说辞职)的时候就专门写一首“答诗”来做交待。
对于这首作品读者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前一句是告辞,说明自己的去向;
后一句就是表达对太守的谢意和尊敬,或者说是感激和忠实。
从文采修辞上讲,诗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
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
魏国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广纳贤才的爱才之君,因此门客们都很愿意为信陵君效力。
诗中的大梁客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后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对他的恩德。
有些评诗的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也。
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子女,儿童子女胜于文人学士,梦境所作胜于醒时。
”意思是用贤德先人的典故来做五言绝句的素材最能发挥五言诗的长处,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绝句。
《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诗人自己的心意,仔细想想确实将忠心委婉妥当得表示了出来,不流于轻浮,读起来也不会使人觉得仅仅是泛泛而言,没有诚意。
对于表示感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在此诗中,诗人一腔侠义之情再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没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个短句,读者可以看到颇有英雄豪气的诗人形象。
诗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郭司仓 文翻译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碧绿的淮水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心意十分诚恳。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95-296 2、 谢枋得.千家诗:黄山书社,2011.07:111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碧绿的淮水映照着屋门,我挽留的心意十分诚恳。
淮(huái)水: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注入长江。
留骑(jì):留客的意思。
骑,坐骑。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
良掾(yuàn):好官吏,此指郭司仓。
掾,古代府、州、县属官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95-296 2、 谢枋得.千家诗:黄山书社,2011.07:111
送狄宗亨 文赏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
狄宗亨,王昌龄的朋友,事迹不详。
“秋在水清山暮蝉”,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
“水清”,说明天气晴朗,“暮蝉”,日落的时候尚有蝉在鸣叫。
“洛阳树色鸣皋烟”,说明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
“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
“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
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
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
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
“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
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
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