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感染性者有寒战、高热、周身酸痛、萎靡乏力或意识障碍,可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象。非感染性者则可见各有关疾病的征象。一般均有头痛、呕吐等。 二、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表现视其受累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而异。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多有面部疖肿挤压史。表现眼球突出、眼睑、眶周和结膜充血、水肿,眼底静脉扩张。眼球活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角膜反射消失。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累及双侧。可伴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 (二)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 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颈静脉可变粗硬,有压痛。可呈颈静脉孔综合症表现。可出现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眼支受累症状。也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硬膜外、硬膜下、小脑和顶叶脓肿。 (三)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常见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部分性癫痫,运动障碍和皮质感觉障碍。 (四)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 表现错综复杂。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扫描、MRI检查、脑血管造影或直接静脉窦造影、同位素扫描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纠正脱水、高热、心力衰竭等。根据脑脊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血培养,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病原菌不明时常采用抗生素联合应用,如青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等。降低颅内压应用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复方甘油盐水等。颅压过高危及生命时可施行顶肌下减压术、病灶清除术。改善脑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2次。原发病灶如面部脓疖、乳突炎、副鼻窦炎等应予手术或药物治疗。
相关信息: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组脑血管疾病,较动脉血栓形成少见。
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病因] 感染性者为局部或远隔化脓性感染的一种并发症,非感染者多与血流淤滞或高凝状态有关。
海绵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眶周、鼻面部危险三角区的化脓性感染;
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或用乳突炎;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常见原因有产褥期、严重脱水、心脏病、外伤、血液病和恶液质等。
拼音:xing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多为亚急性或慢性隐袭起病。表现为发热、头痛剧烈、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有颈项强直、克氏症、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眼底视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伴视力障碍。也可有单瘫、偏瘫等。 二、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及培养找到隐球菌可确诊。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高颅压者酌情给予脱水剂如甘露醇、速尿、高渗糖,可交替应用,注意血容量减少及水电解质紊乱。地塞米松每日5到15毫克,静注,须与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合用。梗阻性脑积水者行脑室穿刺引流脑脊液。 二、抗真菌治疗 两性霉素B首次每日1-5毫克,静滴,渐加量至每日1毫克/千克,总量2-3。严重者可鞘内注射,每次0.1-0.25毫克,每周2-3次,总量不超过15毫克。也可用庐山霉素、100%大蒜液、5-氟胞嘧啶、氟康唑等静滴。脑脊液培养阴性后仍需维持治疗四周。
相关信息: [预后] 如未经抗真菌治疗,常于数月内死亡。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预后不良。经彻底治疗者多可痊愈,部分遗留智能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
为真菌性脑膜炎中最常见者。
[病因] 本病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
多从呼吸道吸人形成肺部病灶,后经血液循环播散于脑膜。
拼音:g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发病年龄在5-40岁之间,两性均见 二、症状 舞蹈样动作常为首发症状,影响面部和手,或有扑翼样震颤。晚期可有剧烈肌痉挛表现,肢体强直如帕金森综合症,自主运动受限,言语不成句,有不自主哭、笑及痴呆。有精神症状如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低落,情绪不稳,常有强笑、傻笑和冲动行为,后期呈明显痴呆。可有肝、肾功能不全,自发性骨折,骨软化和软骨炎,肝硬化严重者可有脾脏肿大,甚至腹水。角膜色素环具有诊断意义。 三、辅助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铜氧化酶活力测定,24小时尿铜测定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减少铜摄入 低铜高蛋白饮食,避免食用高铜食物如章类、坚果类、巧克力、贝类、螺类、虾、蟹、鱿鱼、牡蛎、玉米、肝脏等。硫化钾每次40毫克每日3次,餐后服用;或硫酸锌每日100-200毫克,分3次餐后服用。 二、促进铜排泄 二硫基丙醇每次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间歇重复使用。D-青霉胺每日1-4克,分3次服用。 三、对症治疗 有舞蹈样动作者可用安坦,每次2毫克,每日3次。肝功能受损者应保肝治疗。
相关信息:
肝豆状核变性可导致肝硬化及脑部纹状体变性。
[病因] 主要是铜代谢障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拼音:y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大多有家族史。 二、分型及其症状 可分为脊髓型、小脑型及脊髓小脑型,各型间交叉重叠很多。 (一)小脑型 中年后期起病,始为步态不稳,平衡障碍,渐四肢随意运动缓慢而不灵活,精细动作欠准确,肌张力减低或增强,言语欠清,眼震,头及躯干摇摆及吞咽困难,下肢可有病理反射。可出现面具脸,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可有痴呆表现。部分伴直立性低血压、头昏、阳瘘、大小便失禁。CT可发现小脑、脑干萎缩,桥池、小脑延髓池及第四脑室扩大。病程约15年,预后不佳。 (二)脊髓型 分三种亚型: 1.少年脊髓型共济失调多在1-13岁发病,渐出现步态共济失调,言语含糊,意向性震颤,肢体深感觉减退或消失,有时浅感觉也受累,膝、踝反射常消失,后期可有病理反射。可有骨畸形如弓形足、脊柱侧弯或前凸,或伴心脏病。 2.遗传性痉挛截瘫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双下肢中枢性瘫痪,即僵硬、无力、步行困难、剪刀步态。渐进展至双上肢,表现为上肢无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进一步发展则引起颅神经损害,可伴心脏病变及骨畸形等。 3.腓骨肌萎缩型共济失调多在10-20岁起病,先出现垂足及跨同步态。肌萎缩自双下肢远端开始、逐步向上发展,但一般不超过大腿的下1/3,可见弓形足。上肢远端1/3及手部肌肉也渐萎缩,可伴意向成位置性震颤及深感觉障碍,用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可伴脊柱侧弯、马蹄内翻足等。脑脊液检查、血清CPK测定、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脊髓小脑型 多在30-60岁发病,始为共济失调,步态、行走不稳,易跌倒,渐出现双上肢共济协调障碍,意向性震陨,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或减退,可有病理征。部分患者颅神经受累。
治疗: [治疗] 采特效方法,主要是理疗及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给予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E等。水杨酸毒扁豆碱每次1毫克,每日1次,缓慢增至每次1-2毫克,每日3次,连用半年至5年。胞二磷胆碱每次200-500毫克,静注,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连用2-3个疗程。肌张力增高者可用左旋多巴;痉挛性瘫痪可用苯妥英钠。
相关信息: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侵犯小脑;
脑干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病因] 病因不明。
可能与酶系统的缺陷、免疫障碍、红细胞膜异常、DNA修复功能缺陷等有关。
拼音:jie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男性多见,婴幼儿期或较晚出现症状,隐袭起病,缓慢进展,发育迟缓。 二、症状 (一)癫痫及智力低下. 是常见表现。癫痫发作多始于2岁以前,随年龄增长渐变为强直-阵挛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等;智力障碍呈进行性;偶有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和不自主运动等;合并脑肿瘤或脑脊液循环梗阻者则有颅压高的表现。 (二)皮肤改变 面部皮脂腺瘤是特征性改变,呈蝶形分布,淡红色或红褐色坚硬腊状丘疹,小如针尖,大如蚕豆。可见色素脱失斑,呈叶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少数可见鲨鱼皮斑,分布于腰及背部,呈小颗粒状,局部隆起。也可见咖啡牛奶斑、甲周纤维瘤及皮肤纤维瘤等。 (三)眼部症状 为视网膜晶体瘤及晶簇体,偶见青光眼、晶体混浊、色素性视网膜变性及视神经萎缩。 三、辅助检查 头颅平片和CT、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无特殊治疗。癫痫发作者可给予抗癫痫药,颅压高者降颅压治疗,有脑脊液循环梗阻者手术治疗。
相关信息:
拼音:x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以夏秋季最多。男女老幼普遍易感,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成人少见。 二、分期 菌痢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二期。 三、症状 (一)急性菌痢 可分为以下二型。 1.普通型:起病急,突然畏寒、发热、食欲减退,继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肠鸣音活跃。初为稀便,而后转为粘液脓血便,排便次数多而量少,大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检查、大便培养、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痢疾杆菌抗原可协助诊断。 2.中毒型:6-9月份发病,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昏迷,重度毒血症状,少有腹痛、腹泻或无消化道症状。可分为迅速发生休克的体克型;以颅内压增高、脑疝、呼吸衰竭为主的脑水肿型;以及二者兼有的最为凶险的混合型。采集粪便镜检有助于早期诊断。 (二)慢性菌痢 急性期延误诊治、营养不良、肠寄生虫病及全身情况较差等情况,使病程超过2个月,即称慢性菌痢。常有间歇排菌现象。可分为以下三型: 1.慢性迁延型: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有腹痛、腹胀、腹泻症状,时轻时重,大便常带有粘液。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可有增厚。大便培养可助诊断。 2.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过后症状不明显,而在受凉、劳累或进食生冷后发生腹泻、腹痛、脓血便,但发热等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有痢疾史,长期无症状,但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有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常有瘢痕、息肉等。 四、并发症 可并发志贺菌败血症、关节炎。
治疗: [治疗] 一、急性菌痢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须卧床休息。应进行隔离,对粪便进行消毒处理。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勿进牛奶,多渣、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对儿童及老弱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体温脉搏、血压、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注意纠正脱水、酸中毒。 (二)病原治疗 应根据粪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无发热、中毒表现者可予氟哌酸,每次0.2-0.3克,每日3-4次;或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或复方新诺明每次1克,每日2次。 (二)对症治疗 腹痛、里急后重者给予普鲁苯辛,每次15克,每日3次。高热者应及时降温。 二、中毒型菌痢 应早期诊断,尽快治疗。 (一)病原治疗 多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如环丙沙星0.2-0.4克,静滴,每日1-2次;或用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静滴。 (二)对症治疗 降温可用安痛定、柴胡注射液每次两毫升,肌注。过高热伴惊厥者应使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各50克,肌注或静滴,配合物理降温。高热、休克、中毒表现明显者可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静滴。 三、慢性菌痢 (一)一般治疗 宜进少渣、富于营养、容易消化的饮食。 (二)病原治疗 坚持长疗程、联合用药原则,尽可能根据大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或既往用药疗效选用抗菌药物。可用氟哌酸每次0.2克,每日4次;加庆大霉素8万U,肌注,每日2次;加丽珠肠乐每次1克,每日2次。或黄连12克,白芍30克、陈皮9克、肉挂5克、白术10克、云苓5克、川朴5克、丹皮9克,水煎服;加痢特灵每次0.1克,每日4次;或磺胺胍每次2克,每日4次。以上两组方案每星期交替用药1次为一疗程,连用2·-4疗程。 (三)灌肠治疗 大便常带血或乙状结肠镜检粘膜溃疡经久不愈者可保留灌肠治疗。常用0.5%卡那霉素100毫升;或5%大蒜浸液100毫升;或1%-2%新霉素100毫升。每次灌注量150-200毫升,每日1次,7-10日为一疗程。 (四)菌苗疗法 应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苗每次0.25毫升,渐增至每次2.5毫升,皮下注射,隔日1次,7-10日为1疗程。
相关信息: [预后] 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星期左右痊愈,少数病人转为慢性或慢性带菌者。中毒型菌痢则预后差,病死率较高。 [预防] 病人应急时隔离,彻底治疗至粪便培养细菌阴性。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可口服痢疾活菌苗。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痢疾杆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病菌的食物、饮水、生活用品和手经口而感染。
拼音:bu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与羊、牛、猪等接触的相关职业史。 二、分类 本病可分为急性布病和慢性布病两类。 三、症状 (一)急性布病 可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炎、乏力、睾丸肿痛。发热以弛张热多见,少数为波状热,即2-3星期的发热后转为3日至2星期的无热期,而后发热再起。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锥刺状疼痛为主。女患者可有卵巢炎、输卵管炎和子宫内膜炎。次要表现为头痛、神经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二)慢性布病 症状多样而无特异性,有两种表现。一是类似神经官能症如乏力、多汗、头痛、抑郁、烦躁、失眠及全身疼痛等,无急性期;二是在急性期后遗留较多症状如关节病、坐骨神经痛、背痛、迁延多见的低热等。 四、辅助检查 血、骨髓、脑脊液等分离病原菌,凝集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急性期以抗菌治疗为主。利福平每日0.6-1.2克,加链霉素每日1克,分1-2次肌注,3星期为一疗程,多用2-3疗程,其间间隔1星期。或利福平加强力霉素每日200毫克,顿服,大于6星期为一疗程,共用两疗程。也可用复方新诺明。中毒症状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至症状明显减轻后渐减量停用。慢性期可用抗菌和特异性脱敏联合疗法。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遗留关节病变和肌肉痉挛,肢体活动受限。 [预防] 隔离病人,治疗病畜,易感者可进行菌苗预防接种。
布氏杆菌病,也称布病或波状热,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因] 本病由布氏杆菌引起。
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产羊羔、经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为主要传播途径,可经皮肤粘膜受染;
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
也可经吸人污染的尘埃感染。
拼音:shu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本病流行季节南方多始于春而终于夏,北方多起于夏秋而延至冬,肺鼠疫以冬季为多。患者10日内去过鼠疫流行区,有接触鼠疫病人及病鼠史。 二、症状 起病急骤,伴高热、寒战、极度疲乏、剧烈头痛及全身酸痛。颜面和球结膜高度充血,惊恐、谵妄或烦躁不安。呼吸和心率快,肝脾大,严重者体温不升,血压下降、休克。有皮肤粘膜淤点和淤斑、皮下出血、鼻衄、咯血、胃肠道出血、尿血等。 (一)腺鼠疫 最常见,多见于流行初期。开始即有严重的急性淋巴结炎,单侧腹股沟淋巴结受累最多见,红、肿、痛明显,常因此呈强迫体位,可破溃或自行消散。 (二)肺鼠疫 多见于流行高峰期。在24-36小时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等,继而有明显胸痛,咳大量鲜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加重而肺部体征不多或仅有散在湿哕音。常死于休克和心力衰竭。 (三)败血症鼠疫 多继发于腺或肺鼠疫,少数为原发性者。毒血症症状、脑脊髓症状和出血现象都极严重,并出现休克及心力衰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立即严格隔离,分泌、排泄物应随时消毒。 二、对症治疗 腺鼠疫局部热敷或0.1%雷夫奴尔热敷,切忌挤压,软化的可切开引流。毒血症症状重者可用氢化可的松200毫克,静滴,每日一次,症状好转即可停用。 三、病原治疗 及早联合用药,彻底治疗。链霉素每次0.5克,肌注,每日2-4次。庆大霉素每次8万U,肌注或静滴,每日3次。四环素每次0.5克,每日4次。氯霉素每次0.5克,静滴,每日3~4次。以上疗程均为7-10日。
相关信息: [预后] 近4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病死率降至5%-10%左右。 [预防] 灭鼠、灭蚤,严格隔离病人。易感者可进行预防接种,鼠疫活菌苗皮下2次注射,15岁以上1毫升;7-14岁0.5毫升;6岁以下0.3毫升。还可口服磺胺嘧啶预防。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鼠疫耶尔森菌导致,人鼠疫流行前先有鼠间鼠疫流行,先由野鼠传家鼠。
鼠死后鼠蚤另觅宿主,受染鼠蚤附于人体吸血时引起人腺鼠疫,腺鼠疫并发败血症而导致肺鼠疫。
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以人-人方式传播。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全年散发,以冬春季多见,儿童多见,成人也可患病。 二、症状 (一)咽白喉 占80%,多见于成人和年长儿童。轻型者全身症状轻,假膜局限在扁桃体上,呈点状或小片状。中型者有发热,全身症状明显,扁桃体明显肿大,并有片状灰白色假膜附着。重型者全身症状严重,假膜范围波及软腭、鼻咽、咽后壁、悬雍垂等部位,大多伴心肌炎和外周神经麻痹如软腭、动眼神经麻痹等。极重型者血压下降。 (二)喉白喉 多为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表现为喉梗阻,干咳、声音嘶哑,继而呼吸困难或出现三凹征。假膜波及气管、支气管,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假膜脱落可引起窒息。 (三)鼻白喉 婴幼儿多见,多为咽白喉发展而来。全身症状轻,主要表现为血性浆液鼻涕,分泌物浸渍鼻孔周围皮肤而发生糜烂、潮红,或形成久经不愈的溃疡。鼻前庭及鼻中膈可有假膜形成。 三、辅助检查 咽拭子涂片检查,取假膜边缘组织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荧光抗体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其他可并发化脓菌感染、中毒性肾病、中毒性脑病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体息,一般不少于4星期,重者4-6星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喉梗阻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药物治疗 白喉抗毒素应早期足量应用。咽白喉轻型1-2万U,普通型2-4万U,重型4-8万U,极重型8-10U,喉白喉和鼻白喉给1-3万U,发病3日后方治疗者剂量加倍。可脱注或静滴。注射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若为阳性,可用脱敏疗法。抗生素应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每日2-3次,肌注,7-10日为一疗程。也可用红霉素、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利福平、林可霉素等。 三、并发症治疗 心肌炎者应绝对卧床,强的松每日20-40克,症状好转后渐减量,严重病人可同时应用维生素C、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营养液,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按装起搏器,有心力衰竭者应予强心利尿治疗。外周神经麻痹多可自愈,软腭麻痹出现呛咳不能进食者可给鼻饲,呼吸肌麻痹者应作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近年为5%以下。 [预防] 隔离治疗病人。新生儿3个月开始注射百白破混合制剂;7岁以上儿童或易感者可用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或吸附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预防。密切接触者可应用抗毒素1000-2000U,肌注。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物品、食物、玩具和接触传染。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原发感染病灶 特征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二、毒血症表现 多突然恶寒、寒战、发热,热型以弛张热、稽留热和不规则热多见,常伴有头痛、周身痛和盗汗等,年老体衰的重症感染者,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败血症和休克者体温可低于正常。金葡菌、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皮疹多为淤点、疱疹、脓疱、关节痛、红肿、活动障碍、甚至化脓多见于金葡菌败血症。肝脾肿大和压痛常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金葡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可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心脏杂音、栓塞症状及心力衰竭。可有感染性休克的表现,见于各种致病菌的严重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三、迁徙感染病灶 金葡菌最易导致多发性化脓性炎症或脓肿,如皮下或深部肌肉脓肿、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四唑氮蓝试验,鲎试验,血和骨髓细菌培养,脓汁和分泌物直接涂片或培养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不能进食者可行静脉营养。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或代谢性酸中毒。必要时少量多次输新鲜血。监测血象、尿量、血气分析、甚至肺动脉楔压等。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酒精浴、冷盐水灌肠、冰袋应用等,体温高于41度时可用冬眠疗法。 二、病因治疗 及时处理原发感染灶及迁徙性病灶。脓肿尽早切开引流。 三、抗菌治疗 抗生素应针对病原菌选择,早期大剂量应用。病原菌分离出后参照如下方案用药,但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进一步调整。金葡菌败血症首选盐酸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败血症宜选用青霉素C钠,可加用庆大霉素。大肠杆菌败血症首选哌拉西林或氨苄青霉素。绿脓杆菌败血症宜选用氧哌嗪青霉素或头孢噻甲羧肟。厌氧菌败血症可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抗生素应用至症状消失。血培养阴性,再继用7-10日,一般疗程3-4星期,重症患者常需6星期以上。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症病死率相当高,平均为30%-40%。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败血症的病死率较低,肠球菌所致者病死率约为15%-35%,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病死率在40%左右,真菌性败血症和绿脓杆菌所致者病死率分别可达60%和80%以上。 [预防] 加强消毒,防止感染。适量选用抗菌药物。
败血症系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功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称为菌血症。
败血症伴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
[病因] 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原发灶常是皮肤化脓性感染,而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常由胆道、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所致。
厌氧菌败血症主要由脆弱类杆菌、厌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所致。
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