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5岁以下儿童占90%以上,1岁以下婴儿最多。1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最多,我国以7-8月份发病最多。呈散发或小流行,当地有本病发生,未经有效的自身免疫而有患者接触史。其潜伏期3-35日,平均5-14日。 二、症状 典型者有三期经过。前驱期有发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胃肠炎症状,持续1-2日。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4日进入瘫痪前期。瘫痪期呈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最常见于四肢,尤其以下肢多见,还可见于躯干肌群,可有延髓呼吸中枢受累或血管运动中枢受损。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特异性IgM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吸人性肺炎、肺不张、泌尿系感染、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

治疗: [治疗] 本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一、前驱期和瘫痪前期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肢体疼痛者可适量用镇痛、镇静剂或热敷以增加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可用50%葡萄糖及维生素C静注;进展迅速者用丙种球蛋白肌注;症状严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日1-1.5毫克/千克,每日1次,用3-5日。 二、瘫痪期治疗 将肢体置于功能位,防止外伤、烫伤。他巴唑每日0.1-0.2克/千克,顿服;加兰他敏每日0.05-0.1毫克,肌注,每日1次;新斯的明每日0.02-0.04毫克/千克,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1、B12。便秘或尿潴留者给予灌肠和导尿。咽肌麻痹者清除气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者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注意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主要是功能恢复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肌痛消失、瘫痪停止发展时,即可开始针刺、主动或被动运动、理疗和按摩,以促进瘫痪肌肉恢复。 四、后遗症期治疗 要根据肢体畸形的特点、性质及年龄,酌用矫形手术治疗。顽固后遗症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并坚持不懈,以免肌肉萎缩,加重畸形。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多为5%-15%,主要死因为呼吸肌麻痹和延髓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严重病例可留有难以恢复的后遗症。 [预防] 多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用,每间隔1个月,依次服用单价糖丸各一粒。亦可每次服用三价糖丸一粒,共3次,每年服一疗程,连续两年,7岁再服一疗程以加强。密切接触者应用丙种球蛋白每次0.3~0.5毫升/千克,肌注,每月1次,连用2月。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它属肠道病毒。

传染源为各型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粪-口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污染的水、食物、手及玩具等。

狂犬病


拼音:kuang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被犬、猫、狼、狐等动物咬伤。抓伤或舔伤史。潜伏期10日至1年以上,大多为1-2个月。 二、症状 被咬伤部位有痒、麻、刺痛、蚁钻等感觉,局部肌肉可有轻微抽搐;1-4日后进入高度兴奋状态,极端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多汗、流涎、心率快,神志大多清晰,部分有精神失常、躁狂、痉挛。兴奋期后渐趋安静,但出现肢体、眼、面、咽、呼吸肌等进行性麻痹,继而昏迷,可在6-18小时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三、辅助检查 免疫荧光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和斑点免疫联合检测有一定诊断价值。病毒分离和动物接种检查有确诊意义。

治疗: [治疗] 一、严密隔离及监护 应将患者置于黑暗的单人房间,保持安静,避免光、声等刺激,专人守护。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可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保持气道通畅。 二、对症治疗 高热可给退热药。心悸、血压升高可给心得安10毫克,每日3次。兴奋期可轮番交替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10毫克,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肌注。有脑水肿时可用20%甘露醇200毫升,快速静滴。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几近100%,3-6日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近年来陆续有治愈的报道。 [预防] 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伤口应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再用70%酒精及浓碘酒反复涂拭。若咬伤头颈部、手指或严重咬伤时,除用疫苗外,还需在伤口局部注射抗狂犬病免疫血清。预防接种现用地鼠肾细胞疫苗,全程五针,在30日内注完,按程序分别在0、3、7、14和30日各肌注一针(两毫升)。严重咬伤者,疫苗可加用全程十针,即当日至第6日每日一针,后分别于10、14、30、90日再各注一针。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病因] 本病系狂犬病毒所致。

主要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如犬、猫、猪、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咬伤而感染。

流行性感冒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单纯型、中毒型、胃肠型及肺炎型。 二、病史 有流感接触史或集体发病史。冬、春季较多,但大流行时则无明显季节性。 三、症状, (一)单纯型 多见。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有畏寒、高热、头痛、乏力和全身酸痛。轻度呼吸道卡他症状如咽痛。流涕、喷嚏及干咳等。面颊潮红,咽充血,口腔粘膜疱疹,肺部听诊呼吸音粗。 (二)中毒型 高热不退、昏迷、谵妄,儿童可出现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细胞数可轻度增加。少数有血压下降或休克,个别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或心功能不全。 (三)胃肠型 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 (四)肺炎型 以肺炎为主要表现。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咽漱口液或棉拭子可分离出病毒,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测定病毒抗原,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有助于诊断。 五、并发症 可合并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或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流感流行期间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居室应加强通风,注意消毒。 二、抗病毒治疗 金刚烷胺每次0.1克,每日2次。抗流感7-球蛋白每次0.3-0.6毫升,肌注,共4-6次,用于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中毒型可加用聚肌胞,每次两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用干扰素治疗。 三、对症治疗 高热头痛者给予物理降温和解热镇痛药,如安痛定每次2毫升,肌注;或羚羊粉1-2克,冲服;也可用APC,每次1-2片,每日3次。鼻塞可用2%麻黄素、鼻眼净、鼻通滴鼻。呼吸困难、紫绀者要及时吸氧。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应及早使用适当抗生素。食醋消毒疗法,室内3-5毫升/立方M,食醋加热蒸发,熏蒸1小时。中成药如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速效感冒胶囊可减轻症状。

相关信息: [预防] 可皮下注射流感灭活疫苗,或用流感减毒疫苗鼻腔喷雾法来预防本病。还可服用金刚烷胺盐酸盐预防甲型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流感病毒引起。

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播迅速,极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变异性最大,又分为若干亚型。

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加之流感病毒不断发生新变异,故可反复发作。

麻 疹


拼音:ma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1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冬季为最多,尤以小儿多见。患者有麻疹密切接触史,大多既往未患过麻疹,或未进行过疫苗接种。 二、症状 (一)典型麻疹 先有3-4日的发热、流涕、刺激性干咳、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90%患者可于双侧颊粘膜处出现麻疹粘膜斑。之后皮肤出现充血性红色斑丘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部、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中毒症状重,全身表浅淋巴结与肝脾可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及湿哕音。出疹3-5日后进人恢复期,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疹退后有糠麸状脱屑及留有浅褐色色素斑。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日。 (二)非典型麻疹 近年来随麻疹疫苗逐渐推广及被动免疫的广泛应用,非典型麻疹增多。轻型者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皮疹散在,色淡,不留色素,麻疹粘膜斑不典型或不出现。少数重型者中毒症状重,皮疹或融合成片,或呈出血性紫癜或呈疱疹样,常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成人麻疹 全身症状较小儿重,麻疹粘膜斑可与皮疹同时出现,或迟于皮疹,皮疹多密集,并发支气管炎较多,也可并发心力衰竭,但病死率低。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鼻、咽部分泌物涂片或尿沉渣染色,免疫荧光法检查麻疹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或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麻疹IsM抗体,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检查,鼻、咽分泌物或血液分离病毒可助诊断。 四、并发症 麻疹易并发肺炎、喉炎、心肌炎、心功能不全、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体息。注意口、鼻、眼、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给足够水分及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二、对症治疗 高热给小剂量退热药,剧咳服用适量镇咳药,烦躁可适当给鲁米那、非那根、安定等,角膜干燥或混浊可肌注维生素A,病重者可给丙种球蛋白或输入新鲜血浆。 三、并发症治疗 肺炎同一般肺炎的治疗,常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可选用青霉素每日5-10万U/千克,静滴,重症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喉炎可选用1-2种抗生素,重症应同时应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及早气管切开。心力衰竭时应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同时加用利尿药,控制液体人量和速度,周围循环衰竭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脑炎的处理同病毒性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试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等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单纯麻疹预后良好。若患儿免疫力低下且有并发症可影响预后,重型麻疹病死率较高。 [预防] 隔离患者。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每次0.2毫升,皮下注射,各年龄剂量相同,应急接种最好于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进行。密切接触者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防止发病。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患者是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也可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

风 疹


拼音:feng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冬春季发病较多,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下儿童最多见,青少年也可发病。 二、症状 发热1-2日后出现皮疹,从面部开始,1日内迅速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无皮疹。皮疹呈淡红色细点状斑疹、斑丘疹或丘疹。一般3日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也不脱屑。出疹时有呼吸道炎症症状,同时伴耳后、枕后、颈后淋巴结肿大,脾脏轻度肿大。 三、辅助检查 必要时可做血凝抑制、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相应抗体,取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尿、血液、脑脊液、关节滑液行病毒分离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注意隔离,适当休息,加强护理,对症处理。重症及有并发症者参见麻疹的治疗,3个月内孕妇有风疹接触史者应予以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注射。

相关信息: [预防] 隔离患者。有接触史者于5日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儿童及育龄妇女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风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后可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往往损伤胎儿引起严重后果。

[病因] 本病由风疹病毒引起。

患者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水 痘


拼音:shu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见于儿童,冬春季节多见,有水痘或带状疱疹接触史。 二、症状 发病急,有发热、咳嗽。发热当日出皮疹。皮疹起初为红色斑丘疹,24小时内变成水泡,开始呈透明状,以后渐混浊,周围有红晕。1-3日后疱疹结痂、脱落,一般不遗留疤痕。水痘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各期皮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为多,头部、四肢较少。 三、辅助检查 取疱液作电镜检查,或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检查有助于诊断。水性痘肺炎、水痘脑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和接触隔离直至皮疹结痂脱落。加强护理,避免搔抓。皮肤瘙痒可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赛庚啶等,局部涂以0.25%冰片炉甘石洗剂,或用2%-5%的碳酸氢钠湿敷或擦拭。皮疹局部感染处涂以1%龙胆紫溶液,并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 二、药物治疗 维生素B12(0.5-1)毫克,肌注,每日2次,连用3日;或减毒麻疹活疫苗0.3-1毫升,皮下注射,可促进皮疹结痂并防止新疱疹的出现。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水痘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播散性水痘肺炎、脑炎等严重患者,应及早抗病毒治疗。首选无环鸟苷600-800克,每日3次,10日为一疗程;或10-12毫克/千克,静注,每8小时1次,7-10日为一疗程。也可用阿糖腺苷。加α-干扰素能迅速控制皮疹发展,加速病情恢复。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物理治疗 全身紫外线照射治疗可止痒,防止继发感染,加速疱疹干涸及结痂脱落。

相关信息: [预防] 隔离患者。接触者和其他易感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0.4-0.6毫升/千克,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0.1毫升/千克,肌注。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水痘一带状疱疾病毒引起。

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染。

流行性腮腺炎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最多,呈流行或散发。患者病前2-3星期有接触史。 二、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畏寒、头痛等感染中毒症状。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伴周围组织水肿,有触痛,进食酸性食物可使疼痛加剧。腮腺口红肿。两腮腺可同时或先后受累,持续4-5日遂消退,部分伴有舌下腺、颌下腺或颈淋巴结发炎肿大。 三、辅助检查 血清、尿淀粉酶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从唾液、血、尿、脑脊液分离病毒可助诊断。 四、并发症 成人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儿童可并发脑膜炎、脑膜脑炎。偶可并发肾炎、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前列腺炎、胸膜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避免酸辣食物,以流食、软食为宜,供给足够水分。 二、药物治疗 干扰素有抗病毒功效。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重症或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睾丸炎等可考虑短期应用,每日强的松30-60毫克或地塞米松5-10毫克,3-5日后争取尽早停用。中医中药可采用内外兼治法,用普济消毒饮加减,煎服;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敷,每日数次;板蓝根针剂两毫升,肌注,每日l-2次;腮腺炎片每日6片,每日3次。 三、对症治疗 高热、头痛、呕吐者可给予相应处理。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有预防睾丸炎的作用;并发睾丸炎者可局部冷敷。并发脑膜炎头痛剧烈者可用脱水剂。

相关信息: [预后] 腮腺炎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主要死于重症腮腺炎病毒性脑炎。 [预防] 隔离患者。应用减毒腮腺炎疫苗,进行皮内、皮下接种,也可采用喷鼻或气雾法。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

传染源为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家鼠型发病季节主要在4-6月,野鼠型发病季节为10月至次年1月,多呈散发性。青壮年多见。患者有进入河湖、低洼地、林间湿草地和水网稻田居住或作业史,有与鼠类接触,或食用过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饮食,或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二、症状 典型者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有发热、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 (一)发热 急性发热持续3-7日,有头痛、腰痛和眼眶痛,颜面、颈部、上胸部充血,如醉酒貌,并有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 (二)出血倾向 球结膜充血、水肿和出血。软腭、腋下、胸背部皮肤有针尖大小出血点,或如搔抓样和条痕样出血,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呼吸道出血。 (三)低血压、休克和肾受损 严重者病程第4-6日或发热末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压,严重时出现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辅助检查 从患者血、尿中检测病毒抗原、病毒、病毒RNA,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可确诊。 四、并发症 可并发腔道出血如呕血、便血、咯血、鼻出血、阴道出血和腹腔出血,肺水肿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心力衰竭性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如脑炎、脑膜炎和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其他可合并继发性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和肝损害等。

治疗: [治疗] 一、发热期 应卧床休息,避免长途输运,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补充足量液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静滴,每日1次。平衡盐液1-1.5升,每日1次,静滴,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低血压、休克期 具体处理可参考内科有关内容。 三、少尿期及多尿期 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见相应部分相关内容。少尿期出血现象突出,出血明显者需输新鲜血或血小板。 四、恢复期 应补充营养。因有心脏损害,故需继续休息1-3个月,逐渐恢复活动。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预后与病型轻重、治疗早晚及措施有关。病死率已由10%降为3%-5%。 [预防] 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注意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因] 本病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鼠的排泄物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经呼吸道吸人、消化道食人、接触、胎盘、虫媒传染。

克隆病


拼音:ke

症状: 二、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部。可为隐痛、钝痛甚至绞痛,呈痉挛性疼痛伴肠鸣增多,排便排气可使其缓解。腹泻每日次数不等,呈糊状或软便,很少为脓血便。可有水样便及脂肪泻,或粘液血便。形成内瘘如直肠膀胱瘘、直肠阴道瘘、肛周瘘管、肛周围炎。若窦道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肿如直肠周围、肛门周围脓肿。腹块常位于右下腹,有压痛或触痛,多为腊肠样。可伴有多发性关节炎、杵状指、鹅口疮样溃疡、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肝脾肿大等。发热常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甚至呈弛张热伴中毒症状。可有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及消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和疲乏无力,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X线钡剂胃肠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四、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其次为腹腔内脓肿,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症、胆石症、尿路结石、急性肠穿孔或大量出血、中毒性结肠扩张和癌变。

治疗: [冶疗] 一、支持和对症治疗 本病无满意的根治疗法,但一般、支持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 饮食宜少渣无刺激性、低脂、高蛋白、多维生素。活动期应住院治疗。重症患者给要素膳饮食或胃肠外营养。低蛋白血症或明显贫血者应输血。 腹痛、腹泻在除外肠道感染的情况下可给予复方苯乙哌啶,每次1-2片。每日3次;或盐酸洛哌丁胺(易蒙停)每次2毫克,每日3次;或普鲁苯辛每次15毫克,每日3次。 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脓肿、感染性线等,应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调整有效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每次6-10克,静滴,每日1次。甲硝唑每日10-20毫克/千克,分3-4次口服。 二、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盐类对病变活动有缓解作用。可用柳氮磷胺吡啶每日2-4克,分次口服;或5-氨基水杨酸每次0.2-1克,每日2-3次,灌肠。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急性活动期有效。应用指征为,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急性发作期,有胸外全身并发症;多次手术后病情复杂或恶化,已不宜再行手术治疗者。可用强的松,每日30-60毫克,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第四周末每日剂量小于10-20毫克。免疫抑制剂用于伴有瘘管、激素依赖、其他药物和手术治疗后很快复发者,可用6-巯基嘌吟。 三、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并发肠梗阻、急性肠穿孔及不能控制的肠道大出血;慢性肠穿孔后形成腹腔脓肿或肠内、外瘘;经内科长期治疗无效的患者或诊断上难于除外癌肿者。 (二)手术方式 切除病变部位包括近远侧正常肠管15-20厘米,作端端吻合术。粘连严重或局部脓肿形成不能切除者可在近侧回肠离病变30厘米处切断,作回横结肠侧侧吻合术,脓肿切开引流,3-6个月后二期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有肠外援者可与病变肠段一同切除,行肠吻合术。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可经治疗而好转,也可自行缓解,但多数病人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预后不佳。一般认为,10年病死率为10%。

克隆病是指一种原因未明、好发于青壮年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疾病。

以回肠末端及结肠受累常见,但可侵及胃肠道的任何部分。

[病因] 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和遗传因素有关。

[诊断] 一、发病 起病隐袭,常反复发作,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

少数患者急性起病,酷似急性阑尾炎,或以肠梗阻、肠穿孔起病。

溃疡性结肠炎


拼音:ku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发病年龄以20-40岁者居多。 二、症状 粘液血性腹泻为活动期的典型症状,并与病变的轻重有关。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粪中含有血、脓和粘液严重者粪便往往是血水样。粪便也可正常或硬而干燥,但在排便时或2次排便间可有血液和粘液排出。腹痛及腹部压痛常局限于左下腹及下腹部。可有持续性剧烈腹痛或弥漫性腹膜炎表现如腹胀、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可有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小胆管周围炎等。除小的直肠-阴道瘘以外,直肠肛周病变极少见。 三、辅助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纤维结肠镜、粘膜活检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大量出血、急性穿孔、肠梗阻,偶然可见瘘管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重型、暴发型和急性发作者应卧床休息,忌生食水果和蔬菜,勿喝牛奶,必要时给要素膳饮食,中毒性巨结肠患者应行胃肠外营养疗法。腹泻严重者给予苯乙哌啶2.5毫克,每日3次,或盐酸洛哌丁胺(易蒙停)每次1-2毫克,每日3次。腹痛者可用阿托品,每次0.3毫克,每日1-2次。 二、药物治疗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适用于重型、暴发型患者。轻型用氢化可的松100毫克,加入适量甲基纤维素;或锡类散四支加强的松20-30毫克,每晚保留灌肠1次。中度偏重者给强的松,每日40-60毫克,1-2周后症状明显缓解,可每周减5-10毫克。重型用氢化可的松,每日300毫克,静滴;若未接受过类固醇治疗者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每日75-IOOU,静滴。一般静脉给药7-10日。 (二)柳氮磺胺吡啶 为轻型患者的首选药,也用于重型患者激素治疗撤停过程中的维持治疗。每次1-2克,每日3次,维持量每日1-2克,疗效确切。 (三)免疫抑制剂 如硫唑嘌呤用于慢性持续或复发患者。每日1-1.5毫克/千克,分次口服。多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 (四)中毒性巨结肠的处理 在于早期发现并采取如下措施。停用一切止污剂,每2-3小时翻身。禁食水,经鼻插入一根胃管行间歇性吸引。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并行胃肠外营养疗法。氢化可的松每日300毫克,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每日120U,静滴。应用氨苄青霉素,每日6-8克,静滴;或甲硝唑及其他有效抗生素,以防治感染。 三、手术治疗 (一)适应症 急性穿孔、不能控制的肠道大出血和急性中毒性巨结肠症;病情严重,在积极的内科治疗下病情继续迅速恶化,或症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有癌变或可疑癌变;有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结肠已形成纤维性狭窄,失去正常贮便功能而致持续性腹泻者。 (二)手术方式 病变广泛累及全部结肠和直肠的病人须作全结肠和直肠切除,回肠末端造口术。病变局限的患者可根据情况分别采用结肠段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直肠和左半结肠切除术。病情严重,患者全身情况差时可采用分次手术。一期手术方式包括结肠大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双造口术;临时性单纯回肠造口术;回肠造口,横结肠、乙状结肠侧壁造口减压术等。待症状减轻,病情稳定后,再施行二期手术切除残留的病变肠段。

相关信息: [预后] 一般为慢性迁延性病程,可反复急性发作,预后较差。轻型和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暴发型、有并发症或年龄大于60岁者预后甚差。

溃疡性结肠炎也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以溃疡为主的慢性结肠炎。

[病因] 尚未完全明确。

主要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并与遗传因素有关。

1617181920 共29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