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迎春)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去年太岁田间土,明日香烟壁下尘。

马上新人红又紫,眼前歌妓送还迎。

钗头燕,胜金紃。

燕歌赵舞动南人。

遗民植杖唐巾起,闲伴儿童看立春。

虞美人·情知是梦无凭了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情知是梦无凭了。

好梦依然少。

单于吹尽五更风。

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儿童问我今何在。

烟雨楼台改。

江山画出古今愁。

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法驾导引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儿童喜,儿童喜,献寿摘仙桃。

篁峒鸣狐成鬼火,花村买犊卖蛮刀。

惟有使君劳。

燕山桂,燕山桂,犹带窦家香。

月殿一枝金粟满,囊中玉屑捣成霜。

和露入霞觞。

绝句三首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定本兰亭传赝久,党公姜字发蒙初。

儿童若问何人写,向道樗翁八十馀。

浣溪沙

作者: 张孝祥 朝代: 宋代

康乐亭前种此君。

重来风月苦留人。

儿童竹马笑谈新。

今代孟士仍好客,政成归去眷方新。

十眉环坐晚妆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作者: 贺知章 朝代: 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cui)。

(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cui)。

(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

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

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

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页 .

春日田园杂兴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

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更多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鞭笋:竹根。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椎鼓:击鼓。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以草相赛为戏。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

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

骑吹:指地方长官出行时之仪仗。

碡(zhóu):碌碡,碌轴,石制的圆柱形农具,用来轧谷物、平场地。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

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

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郭里:即城里。

醪(láo)酒:即醪糟酒,米酒。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

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步屧(xiè):徒步。

屧:一种木屐。

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

樊:用为动词,插棘为篱。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

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

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

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

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

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

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这首跟杨万里的《初夏午睡起》异曲同工。

头两句来点儿懒洋洋的环境描写,后两句都是睡一觉起来又满足又无聊,对边看着点东西,发呆。

虽然季节不同,这种无情思的心绪一样。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土膏,指泥土滋润状,是言多场春雨过后,土地润泽松动,万草千花一下子草也绿了花也开了。

这春天里生命的蠢蠢欲动,春雨的频催之下,一晌间爆发,万草千花灿烂。

“饷”是“晌”的通假,一会儿,不多久的时间。

商务出版社第四版《古代汉语字典》上,饷只是饭和送饭的意思,但汉典上说,后来才用作“晌”的,唐韩愈还写“虽有一饷乐,有如聚飞蚊”。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春天化荒芜为绿秀,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异曲同工之妙。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杜茅柴,指自家酿的薄酒;

官酒,则是官酿官卖的酒。

自家老盆酿新酒,初熟,便带到田头祭社。

后两句是说:巫婆啊你莫嫌弃我家酒味淡,旗亭的官酒里落灰更多。

旗亭,一指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

二指市楼。

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故称。

此处取市楼意,因在田头祭社,算是官方大型活动。

“祭社”,祀土地神,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祭社,击鼓三日而祝”。

潮阳、谷饶、泉州,都有这个风俗,客家人称担社。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又称斗百草,古代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多见端午行之。

这个接上句刚刚好,田头祭社的鼓声如雷,傍晚的时候大人们被歪歪斜斜的扶回家。

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一片狼藉,知道是小孩子又在斗草玩。

  “新开醪酒荐青梅”,应该是新开的米酒配青梅,他用了“荐”这个字,就觉得特别的,诱人。

还有下文那个“随人黄犬搀前去”,“搀”字,描写出来黄狗是巴巴得蹭上来的神态,特亲近黏人。

但是走到溪边,黄狗又忽儿自己转头回去了。

这就是说,黄狗的心思你别猜,人类无法理解狗的生活哲学。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这首最后的“日暮裹盐沽酒归”,带着十足的厨房的油烟气。

美的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脱俗,反而这种浅浅淡淡的生活气息,才是美的表达。

菘,本草纲目里说有两种:“一种茎圆厚微青,一种茎扁薄而白。

”头一种估计是油菜,第二种是北方的大白菜。

这里指的是油菜,因为作者当时在苏州。

当时油菜花还没开,菘心青嫩。

芥苔,是芥菜开花新生的嫩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漫酬贾沔州

作者: 元结 朝代: 唐代

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

奉诏举州兵,令得诛暴叛。

上将屡颠覆,偏师尝救乱。

未曾弛戈甲,终日领簿案。

出入四五年,忧劳忘昏旦。

无谋静凶丑,自觉愚且懦。

岂欲皂枥中,争食麧与藖。

去年辞职事,所惧贻忧患。

天子许安亲,官又得闲散。

自家樊水上,性情尤荒慢。

云山与水木,似不憎吾漫。

以兹忘时世,日益无畏惮。

漫醉人不嗔,漫眠人不唤。

漫游无远近,漫乐无早晏。

漫中漫亦忘,名利谁能算。

闻君劝我意,......更多

满江红 郝仲纯使君守坊州,枉道过予於登封

作者: 元好问 朝代: 元代

往山中,仲纯留兵骑见候,且约别於洛阳。

明日大雨三日,辕辙不可行,行此寄之。

使君以贵胄起家,风流有文词,仕至凤翔治中南山安抚使,先保陕州有功,故篇中及之画戟清香,谁得似、韦郎诗笔。

还又见、从容车骑,待州西北。

竹马儿童应有语,使君姓字人人识。

是往时、曾护国西门,金汤壁。

千日醉,三更席。

事已去,寻无迹。

对暮凉灯火怅然如失。

万里功名知未免,中年离别万堪惜。

恨洛阳、风雨暗旌旗,空相忆。

山中即目二首

作者: 戴复古 朝代: 宋代

茅屋七五聚,沙汀八九磬。

梯山畦麦秀,囊石障溪湍。

父老鸡豚社,儿童梨栗盘。

幽居有馀乐,奔走愧儒冠。

1112131415 共66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