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五首·其一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

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

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

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

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

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

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

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

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

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

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复愁十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人烟生处僻,虎迹过新蹄。

野鹘翻窥草,村船逆上溪。

钓艇收缗尽,昏鸦接翅归。

月生初学扇,云细不成衣。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身觉省郎在,家须农事归。

年深荒草径,老恐失柴扉。

金丝镂箭镞,皂尾制旗竿。

一自风尘起,犹嗟行路难。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

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

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

花门小箭好,此物弃沙场。

今日翔麟马,先宜驾鼓车。

无劳问河北,诸将觉荣华。

......更多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

早上飞来的白鸟似乎是在责怪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学陶元亮赏菊。

现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耻笑了。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07页 .

细听春山杜宇啼。

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

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

白鸟:水鸟。

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都是不忍相别的意思。

“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郑子真:汉时谷口人。

《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

”这里是作者回忆自己十年的田园生活。

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

《北山移》:即《北山移文》。

作者孔稚珪字德璋,南齐人。

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南周颙隐于钟山,后为海盐令,欲再过钟山,孔作此文,借山灵口气,阻止周不许再来。

作者应诏出山,高兴的表示:决心献身于国,不回上饶了。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07页 .

牛相公留守见示城外新墅有溪竹秋月亲情多往…兼命同作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别墅洛城外,月明村野通。

光辉满地上,丝管发舟中。

堤艳菊花露,岛凉松叶风。

高情限清禁,寒漏滴深宫。

次韵客饷鲈蟹

作者: 方岳 朝代: 宋代

江鲈淮蟹不论钱,肯到湖边明月船。

玉脍雪螯新煮酒,桂花香后菊花前。

浪淘沙(十月十九夜赏菊)

作者: 葛胜仲 朝代: 宋代

我爱菊花枝。

浥露偏宜。

旋移佳种一年期。

照眼黄金三径烂,可但东篱。

秋老摘花吹。

敢恨开迟。

只愁一夜便香衰。

待插满头年大也,且泛芳卮。

初至上饶寄子云

作者: 韩元吉 朝代: 宋代

险阻艰难客路赊,东西南北问生涯。

秋声瑟缩生梧叶,野景萧疏上菊花。

去国已惊身老大,无家空有泪横斜。

遥知载酒齐山寺,应忆年时醉月华。

西江月·晓艳最便清露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晓艳最便清露,晚红偏怯斜阳。

移根栽近菊花傍。

蜀锦翻成新样。

坐客联挥玉麈,歌词细琢琼章。

从今故事记溪堂。

岁岁携壶共赏。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作者: 杨炎正 朝代: 宋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远大抱负无从施展。

这首词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来表达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真实地表现了他那种感时抚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动。

虽然这首词哀怨伤感是主要氛围,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

全词立意炼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风姿卓约,艺术上有其特殊之处。

  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

“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

所问者西风,除了点明秋令外,也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

这两句是对仗,使人不觉。

接下来“胭脂”两句,自然是发问的内容。

  “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

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曜”。

花色红艳,所以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

正如东风是春花的主宰一样,西风也是秋花的主宰,至少词人在这里是这样认为的。

这一问自然是怪诞而无理。

又何以有此一问?

  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与其时自家心境大相径庭,所以心里嘀咕,产生了这样奇怪的想头,正如伤春的人,责怪花开鸟鸣,可谓推陈出新之笔,以此暗写愁怀,颇为沉郁。

“放眼暮江千顷”句,补出上文见芙蓉时己在江边,不疏不漏,“暮”字又回应“斜日”。

这千顷大江,“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转出写愁正题。

以往文人写愁,方式较多:李煜以“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喻之;

贺铸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喻之;

李清照以“双溪舴艋舟,载不动”(《武陵春》)喻之;

皆构思新颖,设想奇特。

这里,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赋》)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贴、生动。

紧接着“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

愁之无边无际,由此可以想见,真是凄恻悲凉至极。

这一句在上面两句的形象比拟基础上对愁情加以浓笔重抹,直至写足写透。

以上七句,分作四层写壮志未酬之愁情。

  从淡笔轻写到暗笔意写,再转为明笔直写,最后又加以浓笔重写,层层递进,层层渲染。

在这淡浓、明暗的映衬中,愁情愈发显得强烈、鲜明。

当时,词人已三十四岁了,仍然是一介布衣。

满腹经世之才,无处施展,的确使人愁肠寸断。

这种“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壮沉郁之情,至此淋漓尽致,达到高潮。

于是在笔墨酣畅之后,词人又出以淡笔,使语气变得平缓。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

倚着阑干,愁怀难遣。

“醉醒中”,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是把酒浇愁(醉)而后放眼观物(醒)情貌的捏合,与东坡《江城子》词“梦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说的相近。

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

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壮志未酬。

两句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感情上也顿挫有致,视象上又现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绝妙画图。

  下片,词人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

开合张弛,忽纵忽擒。

首先是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

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

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

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

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

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

  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一词有“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坦露的也正是这种思想。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辛弃疾与之唱和的词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

”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悲愤,饱含着多少辛酸苦辣。

最后两句,笔调顿挫。

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

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

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

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

它与屈原“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

作者与辛弃疾是至交。

人品、气节十分相似,词品、格调也很相近。

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杨炎正与辛弃疾共同乘舟路过镇江、扬州,曾写下有名的《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抒发报国无路、虚度光阴的苦楚。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与此词内容相似,词情亦颇有相通之处,可以对照着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秋闺

作者: 徐灿 朝代: 清代

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西风:秋风。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鱼书:喻指书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112131415 共57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