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晓艳最便清露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晓艳最便清露,晚红偏怯斜阳。

移根栽近菊花傍。

蜀锦翻成新样。

坐客联挥玉麈,歌词细琢琼章。

从今故事记溪堂。

岁岁携壶共赏。

次奄中二陆韵

作者: 曾几 朝代: 宋代

问石寻泉到竹斋,木犀花尽菊花开。

老僧有约君知否,乘兴前村雪里来。

白居易有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之句用其韵为

作者: 郑刚中 朝代: 宋代

南方秋不悲,奈我居异乡。

不见枫叶丹,但怜菊花黄。

扫迹燕如客,斜书雁成行。

梦中清愁阔,云此是潇湘,潇湘连洞庭,何处是东阳。

【南吕】一枝花 春思

作者: 汤舜民 朝代: 元代

嫩寒生花底风,清影弄帘间月,乱红扑窗外雨,香絮滚树头雪,影物奇绝,谁不道富贵千金夜,我翻做凄凉三月节。

怀故人万里离别,负东君一番艳冶。

  【梁州】相思鬼皮肤里打劫,睡魔神眼睫上盘踅。

可正是多情自作风流孽。

锦鸳翎活扯,丹凤颈生扌绝;

并头花揉碎,合欢树攀折。

升仙桥闪却车︷,武陵溪下桩撅。

声沉佩玉玎,尘满钗金蹀躞,香残褥锦重叠。

想者,觑者。

冷清清空落下读书舍,越间阔,越情热。

你便是一寸肝肠一寸铁,也害......更多

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

举觞: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

举觞: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

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

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

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

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

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

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参考资料: 1、 林莽.李白诗词选.合肥市:黄山书社,2007年:121页

东园玩菊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少年昨已去,芳岁今又阑。

如何寂寞意,复此荒凉园。

园中独立久,日澹风露寒。

秋蔬尽芜没,好树亦凋残。

唯有数丛菊,新开篱落间。

携觞聊就酌,为尔一留连。

忆我少小日,易为兴所牵。

见酒无时节,未饮已欣然。

近从年长来,渐觉取乐难。

常恐更衰老,强饮亦无欢。

顾谓尔菊花,后时何独鲜。

诚知不为我,借尔暂开颜。

九日题涂溪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秋晚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篱菊花稀砌桐落,树阴离离日色薄。

单幕疏帘贫寂寞, 凉风冷露秋萧索。

光阴流转忽已晚,颜色凋残不如昨。

莱妻卧病月明时,不捣寒衣空捣药。

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前年九日馀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

去年九日到东洛, 今年九日来吴乡。

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

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

江南九月未摇落, 柳青蒲绿稻穗香。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

可怜假日好天色,公门吏静风景凉。

榜舟鞭马取宾客, 扫楼拂席排壶觞。

胡琴铮鏦指拨剌。

吴娃美丽眉眼长。

笙歌一曲思凝绝,金钿再拜光低昂。

日脚欲落备灯烛, 风头渐高加酒浆。

觥醆艳翻菡萏叶,舞鬟......更多

九日五首·其一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

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

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

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

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

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

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

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

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

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

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617181920 共57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