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娉(pīng)娉袅(niǎo)袅十三余,豆蔻(kòu)梢(shāo)头二月初。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娉(pīng)娉袅(niǎo)袅十三余,豆蔻(kòu)梢(shāo)头二月初。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10-811

行行重行行赠别李之仪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行行重行行,我有千里适。

亲交爱此别,劝我善眠食。

惟君好怀抱,高义动颜色。

赠子青琅玕,结以永弗谖。

拭目仰盛德,洗心承妙言。

子道甚易行,易行乃难忘。

虚名织女星,不能成文章。

微君好古学,尚谁发予狂。

事亲见不足,择友知无方。

大圣急先务,君其爱穨光。

外将周物情,中不敦己道。

以客从主人,辨之苦不早。

行身居言前,悟理在意表。

苟能领斯会,大自足诸小。

勿念一朝患,勿忘终身忧。

忠诚照屋漏,万物将自求。

此道不予欺,实吾......更多

赠别宣上人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

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

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

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

嗟余牵世网,不得长依止。

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

赠别杨员外巨源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忆昔西河县下时,青山憔悴宦名卑。

揄扬陶令缘求酒, 结托萧娘只在诗。

朱紫衣裳浮世重,苍黄岁序长年悲。

白头后会知何日,一盏烦君不用辞。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

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

”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

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

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

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

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

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

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

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

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

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

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

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

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

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

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

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

“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

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

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

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

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

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

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

物已如此,人何以堪。

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

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

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

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

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

  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

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

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

作者说:老朋友,我们似失之慵疏呀。

“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

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

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说: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 两句,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在理。

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

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

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

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

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

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啊!

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

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

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赠别卢司直之闽中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尔来多不见,此去又何之。

华发同今日,流芳似旧时。

洲长春色遍,汉广夕阳迟。

岁岁王孙草,空怜无处期。

赠别江客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湘中有岑穴,君去挂帆过。

露细蒹葭广,潮回岛屿多。

汀洲延夕照,枫叶坠寒波。

应使同渔者,生涯许钓歌。

赠别成明府赴剑南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朝为三室印,晚为三蜀人。

遥知下车日,正及巴山春。

县道橘花里,驿流江水滨。

公门辄无事,赏地能相亲。

解衣初醉绿芳夕,应采蹲鸱荐佳客。

霁水远映西川时, 闲望碧鸡飞古祠。

爱君乐事佳兴发,天外铜梁多梦思。

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作者: 陈子昂 朝代: 唐代

有道君匡国,无闷余在林。

白云峨眉上,岁晚来相寻。

赠别益以道书记

作者: 倪瓒 朝代: 元代

一笑相逢岂有期,因怀西崦话移时。

李公祠畔空余月,陆子泉头旧有诗。

旅思凄凄非中酒,人情落落似残棋。

云涛眼底三生梦,鸥影秋汀又远离。

12345 共25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