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红歌(唐有儿童解红之舞)

作者: 和凝 朝代: 唐代

百戏罢,五音清,解红一曲新教成。

两个瑶池小仙子,此时夺却柘枝名。

代儿童作端午贴门诗三首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管领神仙侣,追陪山长家。

往来惟意适,歌舞对年华。

代儿童作端午贴门诗三首

作者: 范成大 朝代: 宋代

画合围香裹,明窗宴坐中。

兵符不须篆,丹转药炉红。

有闻若管吹者意儿童为之问之乃鸟有名竹管者

作者: 赵蕃 朝代: 宋代

尽日閒窗运秃翁,自怜虚出管城封。

不知尔更何为者,初听犹疑似足蛩。

有闻若管吹者意儿童为之问之乃鸟有名竹管者

作者: 赵蕃 朝代: 宋代

细听非笛复非芦,绝讶儿童底所呼。

邂逅因之问何似,鸟鸣竹管自乌乌。

南溪始泛三首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

幽事随去多,孰能量近远。

阴沈过连树,藏昂抵横坂。

石粗肆磨砺,波恶厌牵挽。

或倚偏岸渔,竟就平洲饭。

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余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

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

山农惊见之,随我劝不休。

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

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

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

幸有用余俸,置居在西畴。

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

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

但恐烦里闾,时有......更多

偶成

作者: 陈著 朝代: 宋代

生计何曾问有无,心安便是邵尧夫。

搀春菜奉清饕味,耐冻梅呈本相癯。

闭户茶香浮雪屋,推窗山影落冰壶。

终朝幸自无他事,忽听儿童报索租。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

关:牵连,涉及。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

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

大抵是周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作了广阔的反映,有些作品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

废:废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

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

“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

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

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

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

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

“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

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

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

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

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

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6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田家杂兴八首

作者: 储光羲 朝代: 唐代

春至鶬鹒鸣,薄言向田墅。

不能自力作,黾勉娶邻女。

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

闲时相顾笑,喜悦好禾黍。

夜夜登啸台,南望洞庭渚。

百草被霜露,秋山响砧杵。

却羡故年时,中情无所取。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逍遥阡陌上,远近无相识。

落日照秋......更多

送刘季孙赴浙东

作者: 张耒 朝代: 宋代

将军好书如郄縠,文史随船三万轴。

吟诗坐啸士贾勇,不学虎头飞食肉。

念昔先君得佳句,归见儿童诧珠玉。

乖离存没偶不死,十年遇公拜还哭。

堂堂山西忠勇后,凛凛典刑在眉目。

总戎南下聊复尔,健虏黠羌要颇牧。

戈船水犀士扼虎,三江太湖浪翻屋。

丈夫为将亦不恶,寂寞扬雄老天禄。

12345 共66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