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歌送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cí)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ní)唐突留馀(yú)迹。

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望:一作“弄”。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cí)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二龙:指争战之双方。

此指曹操和孙权。

雌雄:指输赢。

“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ní)唐突留馀(yú)迹。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

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

望:一作“弄”。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从此诗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

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

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

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

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

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

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

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

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

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

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

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

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

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

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

“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

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

“鲸鲵唐突留馀迹。

”“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

“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唐突”义同触犯。

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

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

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

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

”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

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

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金陵歌,送别范宣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送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 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5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又送王孙去,萋(qī)萋满别情。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5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又送王孙去,萋(qī)萋满别情。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55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

“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

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

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

“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

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

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0-882页 2、 甘肃教育, GANDSU EDUCATION,1996年Z2期 3、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China 4、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4年01期 5、 虚室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J]. 文学少年(中学) 2008年01期 6、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少年文艺(写作版) 2008年02期

莫走柳条词送别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

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李卿考功崔郎中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樱桃岛前春,去春花万枝。

忽忆与宗卿闲饮日, 又忆与考功狂醉时。

岁晚无花空有叶,风吹满地乾重叠。

蹋叶悲秋复忆春,池边树下重殷勤。

今朝一酌临寒水, 此地三回别故人。

樱桃花,来春千万朵, 来春共谁花下坐。

不论崔李上青云,明日舒三亦抛我。

送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

昂头问客几时归,客道秋风落叶飞。

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

送别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但:只。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 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

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

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

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28

送别 / 山中送别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

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

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

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

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84-185页 .

乾道初予自临川归锺陵李德远范周士送别於西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故人已作山头土,倦客犹鄣陌上尘。

十五年间真一梦,又骑羸马涉西津。

12345 共29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