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作者: 林则徐 朝代: 清代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参考资料: 1、 马骥评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年01月第1版, :第270页 . 2、 余建忠 .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05 :第440页 . 3、 林则徐著 周轩 刘长明注 .林则徐在新疆 诗词选注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3年09月第1版 :第3页 . 4、 周轩,刘长明 .林则徐新疆资料全编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9.08 :第370页 .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jīn)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立:成。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rǎng)从头数九垓(gāi)。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九垓(gā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chī)他赵老送灯台。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jié)衰庸定不支。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qū)之。以:用,去做。“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谪(zhé)居正是君恩厚,养拙(zhuō)刚于戍(shù)卒宜。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参考资料: 1、 马骥评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年01月第1版, :第270页 . 2、 余建忠 .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05 :第440页 . 3、 林则徐著 周轩 刘长明注 .林则徐在新疆 诗词选注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3年09月第1版 :第3页 . 4、 周轩,刘长明 .林则徐新疆资料全编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9.08 :第370页 .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jīn)怀到处开。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立:成。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rǎng)从头数九垓(gāi)。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旬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九垓(gāi)。九州,天下,这句可能是用古神话中竖亥自东极步行至西极的故事(见《山海经·海外东经》),表示自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chī)他赵老送灯台。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归田录》:“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当时清廷中的投降派诅咒林则徐。说他被贬新疆是“赵老送灯台”,永无回来之日。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jié)衰庸定不支。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qū)之。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以:用,去做。“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日:“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谪(zhé)居正是君恩厚,养拙(zhuō)刚于戍(shù)卒宜。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参考资料: 1、 马骥评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年01月第1版, :第270页 . 2、 余建忠 .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05 :第440页 . 3、 林则徐著 周轩 刘长明注 .林则徐在新疆 诗词选注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3年09月第1版 :第3页 . 4、 周轩,刘长明 .林则徐新疆资料全编 :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9.08 :第370页 .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参考资料: 1、 马骥评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年01月第1版, :第270页 .

元日

作者: 高翥 朝代: 宋代

长忆儿时二老傍,元正岁岁有风光。

搀先礼数修人事,着好衣裳侍酒觞。

回首不堪追日月,感情空叹换星霜。

尚期我老如亲老,却看儿童作节忙。

予读元次山与瀼溪邻里诗意甚爱之取其间四句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北起成孤峰,东蟠作幽谷。

中有十余家,芦藩映茆屋。

土肥桑柘茂,雨饱麻豆熟。

比邻通有无,井税先期足。

烟中语相答,月下歌相续。

儿童不识字,未必非汝福。

赠友人其三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慢世薄功业。

非无胸中画。

谑浪万古贤。

以为儿童剧。

立产如广费。

匡君怀长策。

但苦山北寒。

谁知道南宅。

岁酒上逐风。

霜鬓两边白。

蜀主思孔明。

晋家望安石。

时人列五鼎。

谈笑期一掷。

虎伏被胡尘。

渔歌游海滨。

弊裘耻妻嫂。

长剑托交亲。

夫子秉家义。

群公难与邻。

莫持西江水。

空许东溟臣。

他日青云去。

黄金报主人。

和答诗十首。和大觜乌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乌者种有二,名同性不同。

觜小者慈孝,觜大者贪庸。

觜大命又长,生来十馀冬。

物老颜色变,头毛白茸茸。

飞来庭树上,初但惊儿童。

老巫生奸计,与乌意潜通。

云此非凡鸟,遥见起敬恭。

千岁乃一出,喜贺主人翁。

祥瑞来白日,神圣占知风。

阴作北斗使,能为人吉凶。

此乌所止家,家产日夜丰。

上以致寿考,下可宜田农。

主人富家子,身老心童蒙。

随巫拜复祝,妇姑亦相从。

杀鸡荐其肉,敬若禋六宗。

乌喜张大觜,......更多

闲坐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

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

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

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

秋野五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

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

秋风吹几杖,不厌此山薇。

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

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稀疏小红翠,驻屐近微香。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潜鳞输骇浪,归翼会高风。

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

飞霜任青女,......更多

守岁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

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hè)蛇。

垂尽:快要结束。

壑:山谷。

修鳞(lín)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qiǎng)不睡,相守夜欢哗。

强:勉强。

哗:一作“喧”。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zhuā)。

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坐久灯烬(jìn)落,起看北斗斜。

灯烬:灯花。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cuō)跎(tuó)。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

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

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

“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

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

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

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

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

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

“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

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

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

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

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

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

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

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

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

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雪诗八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儿童龟手握轻明,斩碾枪旗入鼎烹。

拟欲为之修水记,惠山泉冷酿泉清。

元修菜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

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

种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

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虫。

是时青裙女,采撷何匆匆。

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

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

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

春尽苗叶老,耕翻烟雨丛。

润随甘泽化,暖作青泥融。

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

我老忘家舍,楚音变儿童。

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

君归致其子,囊盛勿函封。

张骞移苜蓿,适用如葵菘。

马援载薏苡,罗生等蒿蓬。

悬知东坡下,塉卤......更多

678910 共66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