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杨八敬之绝句(杨时亦谪居) 文
送友人 文翻注译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参考资料: 1、 李白 著 詹福瑞 等 编.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7 2、 李白 著 詹锳 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总2488-2492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9-210 4、 李白 著 刘开杨 等 编.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8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兹:声音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
离别,一作“斑”。
参考资料: 1、 李白 著 詹福瑞 等 编.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7 2、 李白 著 詹锳 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总2488-2492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9-210 4、 李白 著 刘开杨 等 编.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8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兹:声音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
离别,一作“斑”。
参考资料: 1、 李白 著 詹福瑞 等 编.李白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7 2、 李白 著 詹锳 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五):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总2488-2492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9-210 4、 李白 著 刘开杨 等 编.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8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
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
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
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
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
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
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
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
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汪艳菊.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李白: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43-146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9-210 3、 李白 著 赵昌平 编.李白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43-245
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翻注译赏
一剪梅 春别 花草粹编七 文
逸再为婺女之行既别出郭矣夜不能寐成六绝句 文
潮州韩文公庙碑 文翻注译赏
爽口吟 文
芙蓉轩 文
我闻幽轩榜芙蓉,琉璃十顷浸新红。
此来踏雪空无有,黄芦败苇争号风。
却坐明窗弄书史,新词仍试佳毫楮。
香风忽到帘幕开,一朵芙蓉却能语。
我生眼中万妖娆,为渠还作梦魂劳。
炙牛未数刘师命,骖鸾便学王子乔。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文翻注译赏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更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嶔崟。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駸駸。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仇兆熬定为杜甫的绝笔诗。
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也可说是自挽诗。
诗云:“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 开头八句,句句切风,发端奇绝,运用在洞庭湖汨罗江口而他处没有的黄帝、虞舜二妃的神话故事,以切成诗之地。
“轩辕休制律”,典出自《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之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
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 “虞舜罢弹琴”。
典出《史记·乐书》:“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集解》引王肃说:“南风,养育民之诗也。
”其辞曰:“可能解吾民之愠兮。
” 古来,在汨罗江畔有神鼎山,山上有轩辕台,据清康熙《神居莲池谱》载:“神鼎山,以黄帝铸鼎,故名”。
明清时期的《湘阴县志》《岳州府志》《洞庭湖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轩辕皇帝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朝登磊石岭(在汨罗江入洞庭湖处),暮上凤凰台(位于汨罗江口)”。
又据明代的《名胜志》记载:“黄陵山(邻近汨罗江口),有二妃墓在其上,历古传记发此。
是舜南巡,旧迹实在湖湘之间。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记载了诗人的行迹,是坐船北归的。
船行在湖面。
“依震”的“震”字,按照《易经》解释“东方也”。
所提到的“湖”字,当然是指洞庭湖。
汨罗江的位置正在洞庭湖的东南方。
即汨罗江下游,因湖平而常于早晨望见参星。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杜甫《疾风舟中》诗,是在北返途中,重临湘水、洞庭湖、汨罗江交汇之处,到了磊石岭、凤凰台、黄陵山、二妃暮等处之后,因想到了黄帝、虞舜的“至治”之德,有感而作,不仅是诗人自己吊古伤今之情的自然流露,更是汨罗江一带风土人情,行船的地理位置的真实记述。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清岑。
郁郁冬炎瘅,蒙蒙雨滞淫”。
诗人进一步点明舟行湖湘泽国及在船中所见。
船是靠近湖岸而行,岸畔青山枫林叠叠,历历在目,进令已是(大历五年)冬季岁未而且是汨罗江一带湘阴、平江山区的敢候特征。
“春草封归根,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却假苏寿舌,高夸周宋镡”。
杜甫本是满情信心地北归,但终因经不起寒风的吹指,家贫的困境,旧病的复发,逼得他不得不改变主意,中止北进。
“转蓬”“行药”,这便是杜埔有感于归计不成,远行不复,羁旅病侵,幼女又已夭亡于路侧(人衡州诗中曾提到此女尚在儇乳,有“犹乳女在房”之句),自己的病情已十分沉重而伤心悲恨的流露。
但他却并未忘情于国家所遭之灾难,而借用陶渊明“源费独寻”一词,寄幻念于唐王朝的中兴,给贞观之治以理想化,幻想唐太宗解民于水火之中。
从而,异地相投知音,凭着“却假苏秦舌,高夸周宋镡”的三寸不烂之舌,觅邓林,寻找山区来养息,以寄病躯。
“转蓬”的主要原因是“行药病涔涔”,“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感激在知音”。
此时此际,诗人的病已具有暴发性,满头大汗,知将不起。
当时洞庭湖一带甚为荒凉,无处可以求医,湖面风大,于病体不利。
而家境呢?
已穷得一家老小穿的是“寸寸针”的鹑衣,一张桌子破烂得要绳子捆了又捆。
因此,只得投奔、拜访他的远亲昌江县令和知音。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曾写有《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一诗,“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
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
他文章清丽,善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
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
“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
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冈以。
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
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
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
故杜甫在岳阳时行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
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裴使君在昌江也有草堂。
李白诗中几处提到,并曾专程登鸭拦驿到白马矶(在今湘阴县境内)去访问过裴隐(名隐行九,在白马矶有居所,还在昌江有草堂)。
贾至谪贬岳州时,与之亦有交往,依其《赠裴九待卸昌江草堂弹琴》诗所写的情况看,他是到过昌江草亲自听过裴隐弹琴的。
李白、贾至、裴隐与杜甫都是诗人友好和知音。
又据明清诸朝《平江县志》及该县的徐、刘、白、陈、李诸姓族谱记载:“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七五年)发生安史之乱后,被黜的检校工部尚书兼理兵部侍郎,事荣银青光禄大夫的徐安贞与侍郎刘光谦、白琪、陈希烈、陆善经、李安甫等六个臣相,携眷属避乱,潜迹南游,至豫章黄龙寺,经超慧禅师介绍指点,谈及平江山清水秀,风光艳丽,景物宜人,遂先后流寓来平,一齐隐居平江。
徐居下台,在县北五十华里的三墩建回台寺;
刘居上台,在县北九十华里的幕阜山麓长庆建长庆寺;
白居聚台,在县南六十里的白水,建白水寺;
陈居就台,在县东的长寿岭,建惠果寺;
陆在县西六十华里的芭蕉村,建芭蕉寺;
李虑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安甫居下西乡,建九峰寺。
死后在这六个地方,均有墓葬和塔牌。
这就是唐六相隐平江,四乡建六寺的历史事迹。
杜甫与六相,皆为同僚,曾同朝在京工合,此际病情恶化,遂转往昌江投裴隐和他的远亲昌江县令以及这 些知音同僚好友。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正是这种心情和原因。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钦山。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纳流”容纳细流,“浩汗”,水深广貌;
“峻址”地势高。
这就进一步指出了杜甫乘船进入了东洞庭湖的一条支流。
杜甫进入的哪一条支流呢?
诗中“峻址”一句,说明支流沿岸的绵绵的高山峻岭,有一个风景清旭的城市和官署之地。
这个“城府”有着“松筠起碧浔”的秀丽景色。
东洞庭湖,没有连绵的高山峻岭,湘江是主流不是支流。
因此,杜甫舟泊的城府不可是湘阴县城。
巴陵在洞庭湖之北,也不是山区,更没有支流。
东洞庭湖有支流可纳的只有昌江(平江)。
故杜甫是在大历五年暮秋溯汨罗江而上,于岁暮到达昌江城府附近的,当时昌江县城是在中县坪。
位于汨罗江的中上游地段。
北有幕阜山,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与江西黄龙山相连,山顶有晋代葛洪炼丹修身尸解得仙之,“葛洪仙坛”遗址。
东南部有连云山,主峰海拔一千六百米。
从东洞庭湖转入汨罗江,直驶昌江,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峰涧密布,溪流纵横,风景秀丽;
杜甫来到这个“城府开清旭”的世外桃源养息,在这里呆了下来。
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自知病将不起,生命难延。
伤垂死而事无所成,只能以涕泪作霖雨罢了。
最后,“披颜争倩倩,逸足况骎骎。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谷九洲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
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等句;
其中“许靖”,“家事”等词语,就是说:不能像许靖那样安顿好家属,一身莫保,家人难安,不能不用悲伤表达胸中的无可奈何的痛苦与垂危的生命仍然和国家的不幸,人民灾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还在警醒人民:“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来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一心系念的是国计民生的真挚情怀。
奉呈湖南亲友的目的在于诗代讣托孤托葬。
此诗之后,即葬于离县城不远的小田天井湖。
所生长子宗文早逝,次子宗武,年仅十七岁,尚未婚配成家。
因家境贫穷,又处于战乱时期,只得留在平江,成家立业,世代繁衍,至今杜家洞一带,裔孙犹有谱谍,可资参考。
宋王朝得臣(麈史)谓:“予熙宁初调官(熙宁元年,系公元一零六八年)泊报恩寺,同院阳翟徐秀才,出其父屯田忘名所为诗,见其清苦平淡,有古人风致不能传抄。
”其过工部坟一诗云:“水与汨罗接,天心深在存。
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遣兴五首 文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长陵锐头儿,出猎待明发。
騂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
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
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
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
府中罗旧尹,沙道尚依然。
赫赫萧京兆,今为时所怜。
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
人有甚于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