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

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

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

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苦恨:甚恨,深恨。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

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绊惹:牵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花前月下暂相逢。

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

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词表现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出不幸命运中心灵的高贵、圣洁,表现出苦难人生中一对情侣的至爱情深,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全词从上片的悲怆沉痛转向下片的美好期待。

心灵升华,笔力不凡,波澜起伏,感人至深。

词中用“花”、“月”的形象贯穿而成,既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也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还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

随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征意义的流转,词人情感精神所经历的曲折变化也凸现出来。

  起首一句缅怀昔日两人相恋的幸福情境。

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

但句中插入一“暂”字,便暗透出一丝悲意。

次句进一步点出恋人隔绝、欢会难再的现实。

“苦恨”二字叠下,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

接下来“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用比兴的手法,喻说爱情受阻的现实。

“酒醒”,有“愁醒”之意。

“梦断”,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谢月朦胧”,则见证昔日美好爱情的春花已经衰谢,明月已经黯淡,竟成为情缘中断的象征。

“何况”二字,强调好事难成,不仅写恋人隔绝,而词情因之倍加悲怆沉痛。

  过片以千钧之力,从悲怆沉痛中陡然振起,将词情升华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花不尽,月无穷”两句是对偶,用比兴:花不尽,是期愿青春长;

月无穷,是期愿永远团圆。

紧接着,迸出“两心同”,则是坚信情人与自己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

由此可见恋人之间的离别,决非出于心甘情愿,实有难以明言的隐痛,则爱情实为横遭外来势力之摧残可知。

衰谢了的春花再度烂漫,而且永远盛开;

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远团圆。

这是美丽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愿,这些要升现词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两心同”这种极大的力量。

如果没有对情人无比的爱和最大的信任,是决不可能产生这种精神力量的。

作者《千秋岁》词云“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可以注解“两心同”的深刻意蕴。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词人把甘为挽回春天即挽回爱情而献身的意愿,寄托结笔这优美的比兴之中。

  综上,此词通过叙写一段横遭挫折的爱情,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美好期望不断升华的向上精神。

宋晁补之评张先曰:“子野韵高”,乃深透之语。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388页 .

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一座百尺高楼倚江矗立着,有位思妇正在楼上凭栏远眺。

只见春江之上弥漫着淡淡的雾气,点点白帆像穿梭一样往来不绝,但是怎么也见不到丈夫的座船归来,她感到无比失望和伤心。

她的丈夫还不如江潮守信用,春潮涨落均有定期,而他竟逾期不归,令人气愤啊!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片片落花随风飘舞,好像一群彩蝶相戏一般,说明又是一年过去;

在柳阴之下,雨后春波已涨到与两岸齐平,而丈夫却不知抓紧时间趁潮早归,可见他不懂妻子日夜思念的痛苦。

一个白天刚刚挨过去,跟着而来的就是一个凄凉之夜开始,日复一日,真是度日如年呢!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6-27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倚:表示楼的位置。

春江:春天的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烟:在这里指江雾之类的水气。

归桡(ráo):犹归舟。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

唐戴叔伦《戏留顾十一明府》诗:“未可动归桡,前程风浪急。

”期信:遵守预先约定的时间。

后蜀顾夐《荷叶杯》词:“一去又乖期信,春尽。

满院长莓苔,手挼裙带独徘徊。

”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弄:戏弄,这里指相戏。

阴阴:形容柳阴幽暗的样子。

今宵:今夜。

南朝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

”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6-27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一座百尺高楼倚江矗立着,有位思妇正在楼上凭栏远眺。

只见春江之上弥漫着淡淡的雾气,点点白帆像穿梭一样往来不绝,但是怎么也见不到丈夫的座船归来,她感到无比失望和伤心。

她的丈夫还不如江潮守信用,春潮涨落均有定期,而他竟逾期不归,令人气愤啊!

倚:表示楼的位置。

春江:春天的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烟:在这里指江雾之类的水气。

归桡(ráo):犹归舟。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

唐戴叔伦《戏留顾十一明府》诗:“未可动归桡,前程风浪急。

”期信:遵守预先约定的时间。

后蜀顾夐《荷叶杯》词:“一去又乖期信,春尽。

满院长莓苔,手挼裙带独徘徊。

”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片片落花随风飘舞,好像一群彩蝶相戏一般,说明又是一年过去;

在柳阴之下,雨后春波已涨到与两岸齐平,而丈夫却不知抓紧时间趁潮早归,可见他不懂妻子日夜思念的痛苦。

一个白天刚刚挨过去,跟着而来的就是一个凄凉之夜开始,日复一日,真是度日如年呢!

弄:戏弄,这里指相戏。

阴阴:形容柳阴幽暗的样子。

今宵:今夜。

南朝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

”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6-27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此词是一首以闺中人思念远人的口吻创作的闺怨词。

词写丈夫远出,逾期未归,妻子在家望眼欲穿。

上片叙事言情,下片因景及情。

此词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意境却与众不同;

结构上“无大起落”,却层次分明,在平易晓畅之中显现出浓郁蕴藉的情思,丰腴隽永的韵致,“味极隽永”。

全词语言工巧,情感表现得细腻而又生动,含蓄而又深沉。

  上片叙事言情,写出女主人望远盼归时望眼欲穿的心中之怨。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

”起首两句写闺妇登高楼凭曲阑,思亲怀远凝目看,江上水雾弥漫,白帆点点,由远而近,却始终不见她所盼的那只归夫船。

看似平直,慢慢体味,颇多婉曲。

“楼倚春江”一方面交待了百尺高楼临江而建;

且因楼、江及人,把楼上凭栏人与春江中的“归桡”联系起来;

二是以“春江”之浩瀚溶满衬托倚楼人之孤单冷寂。

“春江”及下片又写到的繁花飞落,柳树成荫等,交待出时间是暮春——惜春之情甚也!

“百尺高”与“还未见”相呼应,传写出思妇从低到高,拾级而上,登高骋望,伤高怀远的急切情态与望而不见,思而不得的苦恼和哀怨。

一个“倚”字,就指示了位置。

“烟中”二字乃点染之笔,它一是春江景象的具体、形象的描绘,二是以这迷蒙的春江景象巧妙地烘托思妇的伤高怀远、惆怅哀怨的情怀。

“几时期信似江潮?

”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未归的人来了:你还不如江潮有信,什么时候你也能如江潮那样如期如约?

紧承前面,从叙事言情转而直抒胸臆。

此句既扣上“春江”,即景取喻,又暗用唐代李益的乐府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的诗意。

诘问之语,进一步刻画思妇的心理活动,写出失望尚未绝望思妇痴情、幽怨与期待的复杂心理。

在对远行人的埋怨声中,似乎也隐隐含着“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的自哀自怨。

  下片因景及情,以景物衬托出女主人公度日如年的痛苦心情。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

”过片两句写暮春的对偶句是思妇望中的眼前之景:落花在风中片片飞舞,蝴蝶在飞红中翩翩相戏;

溪边细柳荫浓浓,柔条拂水渌溶溶,雨后新波涨满春江,江水与桥平——春去也。

“水平桥”与上片的“春江”“江潮”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弄”“平”两个动词用得极妙,用拟人手法把景物写活了。

在思妇眼前,庭院池塘,小桥流水,春风杨柳,飞花舞蝶,自然界充满生机,和谐惬意。

然而在这一美景前,孑然独处的她,触景伤情,反而增添了无穷的哀怨。

看飞花舞蝶亲昵作态,叹人不如物之感生,见杨柳青青之色,则想起曾与丈夫分手时春日重聚的约定,春将去,人不见,引起无限的怨情,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之感!

“日长才过又今宵。

”日复一日地登高凝望,又到斜阳西下暮色昏暝时,主人公不由得发出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漫长的白天刚刚挨过去,寂寞难耐的夜晚又将开始——登高望春春将去,高楼望远远念情。

人未归,怨难平。

结句的一声喟叹,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

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

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

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

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

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3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

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

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

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楼前芳草年年绿: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

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

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镜中春:指镜中女子的容颜如春光般姣好。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3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

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

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

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

从这句词的出处来说,它取意于淮南小山《招隐士》与王维《山中送别》句意,暗含既怨游子不归又盼游子早归的复杂意味。

  三、四两句“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个“绿”字为桥梁,从“芳草年年绿”到“绿似去时袍”,由望景过渡到怀人,感今过渡到思昔。

抒情女主人公从芳草之绿生发联想,勾起回忆,想起郎君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并进而追忆其人临去依依、回首相望时,衣袖随风飘动的情景。

离别之际的这一细节深深印在她的记忆之中,是时时都会重现眼前的一幅令人黯然魂销的画面;

此时,因望见芳草绿、想到“去时袍”,当初的这幅画面又分明似在眼前了。

此时此事,此情此景,真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隰桑》)。

从这两句词,即可以想见词中人当年别郎时的留恋,也可以想见其此时“忆郎”时的惆怅。

牛希济《生查子》词中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可与这两句词参读,不同的是:张先词就居者立言;

牛词则拟居者口吻以嘱咐行者。

两者俱谓见绿草而不忘着绿之人,其运思之同异正未易区别。

  换头“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两句,紧承上片的三、四两句。

词笔不离衣袍,而又翻出新意。

同样是写那件绿色的衣袍,但上两句是回忆去时的袍色,这两句是想象别后的袍色。

前者把一片相思时间上拉回到过去,后者则把万缕柔情空间上载送到远方。

同时,这两句又与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两字遥相呼应,也是从时间落想,暗示别离之长久。

正因别离已久,才会产生衣袍已旧、怕那去时耀眼的绿色已经暗淡无光的推测。

又从袍之旧、色之褪,触发青春难驻、朱颜易改之感。

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两句,把词意再推进一步。

词中人之所惋惜、恐惧的是一个意义更深广、带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剧,而不仅仅是一次别离的痛苦。

离别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终有归来之日,日后相逢之乐还可以补偿此时相思之苦;

至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而居者与行者都会分离中老去,这却是无可挽回、无可补偿的,正所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

这两句词,则对照眼前“芳草年年绿”之景,怨叹人之不如花草。

花落了,明年还会开;

草枯了,明年还会绿;

而人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

镜中的春容只会年年减色,不会岁岁更新。

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白头吟》)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张先特别擅长于攫取具有特色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此词则始终围绕颜色运思,并用以穿针引线,贯穿全篇。

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此日所见与昔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

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此日之袍相对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

上片因“忆郎”而“上层楼”,因“上层楼”而见“楼前芳草”,因芳草之“绿”而回忆郎袍之“绿”,再因去时之“袍”而想到风飘之“袖”。

首句与次句的两个“楼”字,紧相扣合;

次句与第三句的两个“绿”字,上下钩连;

第四句的“袖”字固与第三句的“袍”字相应,句中的“回头”两字也暗与第三句的“去时”两字相承,针线绵密,过渡无痕。

下片虽另起新意,却与上片藕断丝连。

因三、四两句回忆起去时之袍,过片两句就进一步想象此时之袍;

过片两句的上、下句间,则是因衣袍之“旧”而致慨于“颜色非长久”。

接下来的两句,更因袍色之不长久而想到“镜中春”也不长久,再回溯上片“芳草年年绿”句,而有感于不如花草之年年常新。

通篇脉络井然,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77-379 2、 陈敦贵.成功的绿色描写——介绍张先的《菩萨蛮》[J].语文学刊,1988,10.

山亭宴慢/山亭宴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宴亭永昼喧箫鼓。

倚青空、画阑红柱。

玉莹紫微人,蔼和气、春融日煦。

故宫池馆更楼台,约风月、今宵何处。

湖水动鲜衣,竞拾翠、湖边路。

落花荡漾愁空树。

晓山静、数声杜宇。

天意送芳菲,正黯淡、疏烟逗雨。

新欢宁似旧欢长,此会散、几时还聚。

试为挹飞云,问解寄、相思否。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池东的酒宴上初次见到你,穿的是绣有双蝶的罗裙。

娇美的脸上只涂着淡淡的白粉,恰如一朵野花,恬淡而幽雅地沐浴着芳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细细端详,你真是尽善尽美,人人都夸赞你细柳般的腰身。

你的到来,莫不是昨晚从巫山深处飘然而至?

因为你来的时候,衣服上还像带着浮动的白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双蝶”句:罗裙上绣着双飞的蝴蝶。

“朱粉”句:不在脸上涂抹脂粉。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池东的酒宴上初次见到你,穿的是绣有双蝶的罗裙。

娇美的脸上只涂着淡淡的白粉,恰如一朵野花,恬淡而幽雅地沐浴着芳春。

“双蝶”句:罗裙上绣着双飞的蝴蝶。

“朱粉”句:不在脸上涂抹脂粉。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细细端详,你真是尽善尽美,人人都夸赞你细柳般的腰身。

你的到来,莫不是昨晚从巫山深处飘然而至?

因为你来的时候,衣服上还像带着浮动的白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此为酒筵中赠妓之作,首句写她所穿的裙子,罗裙上绣着双飞的蝴蝶。

“东池”两句,记相见之地(东池)、相见之因(宴),并且点明她“侑酒”的身份。

“朱粉”两句,接着写其人之面貌,而着重写其淡妆。

“闲花淡淡春”以一个确切的、具体的比喻,将她的神情、风度,勾画了出来。

上层社会的行乐场所,多数女子都作浓妆,一个淡妆的,就反而引人注目了,故此“闲花”虽只“淡淡春”,却大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张先显然受了张祜的启发,但“闲花淡淡春”一句,仍然很有创造性。

唐人称美女为春色,如元稹称越州妓刘采春为“鉴湖春色”。

此处“春”字,也是双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青门引·春思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出一丝丝的微寒。

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

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

目睹残花落叶更令人伤情,不觉借酒消愁竟然大醉酩酊,这又是去年种下的旧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一阵阵轻冷的晚风,夹着城楼上画角凄厉的嘶鸣,把我吹醒。

夜幕降临,重门紧闭,更显得庭院中死一般的寂静。

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哪料到那溶溶的月光,把邻院中荡秋千的少女倩影送入我的眼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xuān)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庭轩:庭院,走廊。

清明:清明节。

残花中酒:悼惜花残春暮,饮酒过量。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楼头画角:楼头,指城上的戍楼。

画角,军用的号角,涂了彩色,故称画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xuān)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出一丝丝的微寒。

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

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

目睹残花落叶更令人伤情,不觉借酒消愁竟然大醉酩酊,这又是去年种下的旧病。

庭轩:庭院,走廊。

清明:清明节。

残花中酒:悼惜花残春暮,饮酒过量。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一阵阵轻冷的晚风,夹着城楼上画角凄厉的嘶鸣,把我吹醒。

夜幕降临,重门紧闭,更显得庭院中死一般的寂静。

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哪料到那溶溶的月光,把邻院中荡秋千的少女倩影送入我的眼里。

楼头画角:楼头,指城上的戍楼。

画角,军用的号角,涂了彩色,故称画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此为春日怀人之作。

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

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

“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

“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

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

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

天暖之感为“乍”;

天冷之感为“轻”;

风雨之定为“方”。

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

  人们对自然现象变换的感触,最容易暗暗引起对人事沧桑的悲伤。

“庭轩”一句,由天气转写现境,并点出清明这一气候变化多端的特定时节。

至此,这“寂寞”之感就进而属于内心的感受了。

歇拍二句,层层逼出主题: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象喻着人事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

此病无药可治,唯有借酒浇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会加重心头的愁恨。

更使人感触的是这样的经验已不是头一遭。

前一年如此,这一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点明词旨。

过片承醉酒之后而来。

“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两种感觉。

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

黄蓼园评云:“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

”(《蓼园词选》)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

伤心人被迫醒来自是痛苦不堪,“入夜”一句,即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

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

而重重深闭的院门更象喻着不得开启的心扉。

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

黄蓼园对此句也甚为激赏:“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

”(《蓼园词选》)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写这一感触,也深刻地表现词人抑郁的心灵。

“那堪”二字,重揭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

  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尤其是词之末句,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

总之,张先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

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

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

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

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

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

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

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

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花间晚照——唐宋词品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211-212 2、 周笃文.《红袖添香婉约词》.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32 3、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80 4、 刘艳丽,王清淮.《国人必读古诗手册》(插图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28 5、 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英汉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86 6、 李树则.《唐宋词译注赏析》.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75-76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

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

欢声笑语,隐约可闻。

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

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

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

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

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

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

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

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

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

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

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

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

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

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

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2 2、 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93-94

木兰花(和孙公素别安陆·般涉调)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相离徒有相逢梦。

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

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上片   上片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

“野绿连空”,见词人站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

作者又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

  着一个“垂”字把远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

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

“素色”即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

“净”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洁净。

此句本自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上三句,词人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

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

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

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

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这里。

  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

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进一层。

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了。

作者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

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连“修巾薄袂”也看得出来。

修长的巾带,薄薄的衫袖,雅丽非凡,且巾长袂薄,随风飘举,为美人勾出了一幅飘飘欲仙的姿态。

由下句“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

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鸟的各色羽毛,采各种香草。

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出洛水众女神之美,此处词人借用此意,写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

“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目为凌波女神。

这不仅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

这两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节的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

另一方面,又用“烟”字,为江滨洲边刷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下片   下片“彩绦朱索新整”,写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撷香拾翠”之后,换妆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

“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接下来一句为“金凤响双槽”。

“金凤”代指琵琶。

本出乐史《杨太真外传》:“妃子琵琶逻逤檀,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

其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

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

”故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诗云:“半面犹遮凤尾槽。

”“槽”是琵琶上架弦的格子,“响双槽”,表明是两把琵琶同时弹奏。

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

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显得高雅深沉。

又用“谁省”一词,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与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

  “玉盘”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

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

乐声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词人对音乐形象的描绘也暂收束。

船上一片岑寂,无声的境界里,接下来词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

“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故下句用“花艳”形容其醉态之美。

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双眉“相并”。

“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

对醉态愁容的描写,形神兼备,极其工巧。

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词人亦“重听”一遍。

  “汉妃”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

晋石崇《王明君辞序》载:“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汉妃一曲”也可以说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

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

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

词境从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化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醉眠亭

作者: 张先 朝代: 宋代

醉翁家有醉眠亭,为爱江堤乱草青。

不听耳边啼鸟唤,任教风外杂花零。

饮酣未必过此舍,乐甚应宜造大庭。

五柳北窗知此趣,三闾南拟漫孤醒。

12345 共2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