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星桥火树 文
酬发运马子山少卿惠与诗 文
河满子·溪女送花随处 文
溪女送花随处,沙鸥避乐分行。
游舸已如图障里,小屏犹画潇湘。
人面新生酒艳,日痕更欲春长。
衣上交枝斗色,钗头比翼相双。
片段落霞明水底,风纹时动妆光。
宾从夜归无月,千灯万火河塘。
恨春迟(大石调) 文
玉联环/解连环 文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文翻注译赏
行香子(般涉调) 文
木兰花(般涉调) 文
惜琼花·汀苹白 文赏
汀苹白。
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旱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汀苹白。
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旱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
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当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当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
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兼点时令、地点。
“苕水”即苕溪,作者家乡浙江吴兴。
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
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苹、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
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
“白”、“碧”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
三、四句因景及人,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
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
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
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
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
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当日的异乡独处;
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
转瞬之间,情景陡变。
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
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下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
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
波上之叶,本与水俱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的凄苦情怀。
接着转换笔锋,由俯视写到仰视。
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
天之尽头,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
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
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
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
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
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
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
“相忆”二字,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
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
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
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之韵。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 文翻注译赏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从外面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
它在初春二月枝干尚短,也着舞动自己纤细的腰肢。
不像那灞陵边上的柳树,因为人们折柳送别而残丝乱絮地被人抛弃在东西岸边。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几片眉毛一样的小叶因春寒而皱巴巴的。
不要唱《阳关曲》了,还没唱它就因为别离而断肠了。
告诉春天休要细看它了,它的一根根枝条都展现出与恋人分别的哀怨。
参考资料: 1、 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 :60 2、 竺金藏,马东遥.分调绝妙好词 蝶恋花:东方出版社, 2001:17 3、 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51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绿杨:绿柳。
宫腰:即楚腰,纤腰。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
青犹短:指杨柳鹅黄初现,而绿尚不足。
灞(bà)陵:地名,本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古人折柳送别处。
残丝:折断的柳枝。
乱絮:散乱的柳絮。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小眉:喻杨柳初生的嫩叶。
阳关:即《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曲调名。
唐、宋时的送别歌曲。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以此诗入乐,作为送别之曲。
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分付:付托。
条条:指柳条。
参考资料: 1、 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 :60 2、 竺金藏,马东遥.分调绝妙好词 蝶恋花:东方出版社, 2001:17 3、 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51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从外面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
它在初春二月枝干尚短,也着舞动自己纤细的腰肢。
不像那灞陵边上的柳树,因为人们折柳送别而残丝乱絮地被人抛弃在东西岸边。
绿杨:绿柳。
宫腰:即楚腰,纤腰。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
青犹短:指杨柳鹅黄初现,而绿尚不足。
灞(bà)陵:地名,本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古人折柳送别处。
残丝:折断的柳枝。
乱絮:散乱的柳絮。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几片眉毛一样的小叶因春寒而皱巴巴的。
不要唱《阳关曲》了,还没唱它就因为别离而断肠了。
告诉春天休要细看它了,它的一根根枝条都展现出与恋人分别的哀怨。
小眉:喻杨柳初生的嫩叶。
阳关:即《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曲调名。
唐、宋时的送别歌曲。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人以此诗入乐,作为送别之曲。
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分付:付托。
条条:指柳条。
参考资料: 1、 姚小鸥.宋代名家词选:海南出版社,1994 :60 2、 竺金藏,马东遥.分调绝妙好词 蝶恋花:东方出版社, 2001:17 3、 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华夏出版社,2014:51
移得绿杨栽后院。
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
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上片写从外间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从此它就脱离了横遭攀折飘零之苦,言下之意颇为自得。
杨柳垂条轻盈袅娜,诗词中常与美人纤腰互为比喻。
此处“学舞宫腰”就将杨柳拟人化,开篇便宛然有一个歌女兼舞女的形象。
“学舞”云云,可见其年尚小,不特“二月青犹短”的形容而然。
这样,移柳之事似乎暗示着一个小歌女脱离风尘,进了人家宅院,于是境遇大变:“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灞陵自汉唐以来均为折柳送别之地,“残丝乱絮”抛置之多,不言自明。
这二句暗示歌女脱离为人随意作践的境地,有了一个好心的主人扶持。
下片词意忽生转折。
“寒不展”的叶儿,是皱眉的样子,看得出是情绪低落。
以杨柳嫩叶比美人之眉,仍是继续前面的拟人,连下句依旧是描述那年少歌女的样貌。
“莫唱《阳关》”,这一句点出离愁别绪,因为《阳关》乃是送别曲,而自然是与上文中的好心人离别了。
主人将外出,故伊人依依难舍。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可见“真个肠先断”中的“肠”与“眉”均是借喻柳。
末二句则是更清楚地说明了肠断的缘由,兼寄词人的感慨,其中代用了唐人雍陶《题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的名句,似乎那柳丝也不是柳丝,条条尽是离人怨苦之具象了。
此词将人柳合一,若粘若脱,畅而不拘,收放随心,末句点明题意,尤贵于深有寄托。
将柳叶、柳枝比作纤腰、美目、愁肠,这在词人之前便已有之,然而妙于运用,以此造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人物,展示出一段曲折哀婉的特殊情事,则是独创。
词先写佳人于坊间饱受折磨,移入人家后有所改变,但仍有不美满者。
词人将此种旷怨之情融入柳寄离情的比兴境界中来表现,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参考资料: 1、 姜钧.宋词大鉴赏 :外文出版社,2012:29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上 :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