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缃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南风把大山吹成平地,天帝派天吴移来了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王母的桃花开了上千遍,长寿的彭祖和巫咸也该死过几回。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缃烟。

坐骑的青骢马花纹如连钱,初春的杨柳含裹着缕缕云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弹筝美人用金杯劝我饮酒,谓我年轻,前程未知当自勉。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不须纵酒欣赏那哀怨曲《丁都护》,要知道世上的英雄本来无定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买丝线绣一幅怜才爱士的平原君,有好酒只拿去浇祭赵州的旧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漏刻催逼,水流急急通过玉蟾蜍,侍酒女子头发稀薄已经不好梳。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眼看着浓黑眉毛转眼变衰白,二十岁的男子哪能无谓地空劳碌?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1-43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王母:传说中的西王母(事见《穆天子传》、《列子》等),传说她栽的仙桃树三千年结一次果实(见《汉武帝内传》)。

彭祖:传说他叫篯铿,是颛顼的玄孙,生于夏代,尧封他在彭地,到殷末时已有七百六十七岁(一说八百余岁),殷王以为大夫,托病不问政事(事见《神仙传》、《列仙传》)。

《庄子·秋水》:“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又《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屈原《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巫咸:一作巫戊,商王太戊的大臣。

相传他发明鼓,发明用筮占卜,又会占星,是神仙人物。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缃烟。

青毛骢(cōng)马:名马。

参差钱:马身上的斑纹参差不齐。

《尔雅·释畜》第十九:“青骊驎驒。

”注云:“色有深浅,斑驳隐粼,今之连钱骢。

”含缃烟:形容杨柳嫩黄。

缃(xiāng):浅黄色的绢。

缃,一作细。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筝人:弹筝的女子。

屈卮(zhī):一种有把的酒盏。

神血句:酒醉时飘飘然,似乎形神分离了,不知自己是谁。

神血未凝:即精神和血肉不能长期凝聚,它是生命短促的婉曲说法。

身问谁:是“身向谁”的意思。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丁都护:刘宋高祖时的勇士丁旿,官都护。

又乐府歌有《丁都护》之曲。

王琦注云:“唐时边州设都护府……丁都护当是丁姓而曾为都护府之官属,或是武官而加衔都护者,与长吉同会,纵饮慷慨,有不遇知己之叹。

故以其官称之,告之以不须浪饮,世上英雄本来难遇其主。

”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贵族,惠文王之弟,善养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任赵相。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军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指挥抗秦,坚守三年,后楚、魏联合,击败秦军。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漏:古代的计时器。

玉蟾蜍:滴漏上面玉制的装饰。

可能诗人写的这种漏壶就是蟾蜍形状的,水从其口中滴出。

李贺另有《李夫人》诗云:“玉蟾滴水鸡人唱。

”卫娘:原指卫后,即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

传说她发多而美,深得汉武帝的宠爱。

《汉武故事》:“上见其美发,悦之。

”这里的“卫娘”代指妙龄女子,或即侑酒歌女。

发薄不胜梳:言卫娘年老色衰,头发稀疏了。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秋眉:稀疏变黄的眉毛。

换新绿:画眉。

唐人用青黑的黛色画眉,因与浓绿色相近,故唐人诗中常称黛色为绿色。

如李贺《贝宫夫人》:“长眉凝绿几千年。

”《房中思》:“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

”刺促:烦恼。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1-43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南风把大山吹成平地,天帝派天吴移来了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王母的桃花开了上千遍,长寿的彭祖和巫咸也该死过几回。

王母:传说中的西王母(事见《穆天子传》、《列子》等),传说她栽的仙桃树三千年结一次果实(见《汉武帝内传》)。

彭祖:传说他叫篯铿,是颛顼的玄孙,生于夏代,尧封他在彭地,到殷末时已有七百六十七岁(一说八百余岁),殷王以为大夫,托病不问政事(事见《神仙传》、《列仙传》)。

《庄子·秋水》:“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又《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屈原《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巫咸:一作巫戊,商王太戊的大臣。

相传他发明鼓,发明用筮占卜,又会占星,是神仙人物。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缃烟。

坐骑的青骢马花纹如连钱,初春的杨柳含裹着缕缕云烟。

青毛骢(cōng)马:名马。

参差钱:马身上的斑纹参差不齐。

《尔雅·释畜》第十九:“青骊驎驒。

”注云:“色有深浅,斑驳隐粼,今之连钱骢。

”含缃烟:形容杨柳嫩黄。

缃(xiāng):浅黄色的绢。

缃,一作细。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弹筝美人用金杯劝我饮酒,谓我年轻,前程未知当自勉。

筝人:弹筝的女子。

屈卮(zhī):一种有把的酒盏。

神血句:酒醉时飘飘然,似乎形神分离了,不知自己是谁。

神血未凝:即精神和血肉不能长期凝聚,它是生命短促的婉曲说法。

身问谁:是“身向谁”的意思。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不须纵酒欣赏那哀怨曲《丁都护》,要知道世上的英雄本来无定主。

丁都护:刘宋高祖时的勇士丁旿,官都护。

又乐府歌有《丁都护》之曲。

王琦注云:“唐时边州设都护府……丁都护当是丁姓而曾为都护府之官属,或是武官而加衔都护者,与长吉同会,纵饮慷慨,有不遇知己之叹。

故以其官称之,告之以不须浪饮,世上英雄本来难遇其主。

”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买丝线绣一幅怜才爱士的平原君,有好酒只拿去浇祭赵州的旧土。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贵族,惠文王之弟,善养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任赵相。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军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指挥抗秦,坚守三年,后楚、魏联合,击败秦军。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漏刻催逼,水流急急通过玉蟾蜍,侍酒女子头发稀薄已经不好梳。

漏:古代的计时器。

玉蟾蜍:滴漏上面玉制的装饰。

可能诗人写的这种漏壶就是蟾蜍形状的,水从其口中滴出。

李贺另有《李夫人》诗云:“玉蟾滴水鸡人唱。

”卫娘:原指卫后,即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

传说她发多而美,深得汉武帝的宠爱。

《汉武故事》:“上见其美发,悦之。

”这里的“卫娘”代指妙龄女子,或即侑酒歌女。

发薄不胜梳:言卫娘年老色衰,头发稀疏了。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眼看着浓黑眉毛转眼变衰白,二十岁的男子哪能无谓地空劳碌?

秋眉:稀疏变黄的眉毛。

换新绿:画眉。

唐人用青黑的黛色画眉,因与浓绿色相近,故唐人诗中常称黛色为绿色。

如李贺《贝宫夫人》:“长眉凝绿几千年。

”《房中思》:“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

”刺促:烦恼。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1-43

汉唐姬饮酒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御服沾霜露,天衢长蓁棘。

金隐秋尘姿,无人为带饰。

玉堂歌声寝,芳林烟树隔。

云阳台上歌,鬼哭复何益。

铁剑常光光,至凶威屡逼。

强枭噬母心,奔厉索人魄。

相看两相泣,泪下如波激。

宁用清酒为,欲作黄泉客。

不说玉山颓,且无饮中色。

勉从天帝诉,天上寡沈厄。

无处张繐帷,如何望松柏。

妾身昼团团,君魂夜寂寂。

蛾眉自觉长,颈粉谁怜白。

矜持昭阳意,不肯看南陌。

夜坐吟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 铅华笑妾颦青蛾。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梢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班骓。

杂曲歌辞·少年乐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芳草落花如锦地,二十长游醉乡里。

红缨不重白马骄,垂柳金丝香拂水。

吴娥未笑花不开,绿鬓耸堕兰云起。

陆郎倚醉牵罗袂,夺得宝钗金翡翠。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竹子可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露华:露花。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锦鳞:鱼。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徐广《舆服志杂注》:“天子杂服,介帻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李贺是“王孙”,故自谓用三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露华:露花。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竹子可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锦鳞:鱼。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徐广《舆服志杂注》:“天子杂服,介帻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李贺是“王孙”,故自谓用三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这首五言律诗是吟咏竹子的,但与一般泛咏景物之作不同,根据诗意,所咏之竹当实有所指,这须待读完全诗才能明白。   诗的前四句摹写竹之形状,但写的角度却极富于变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写竹子入水之态,一是上写竹笋抽空之影,这是直接写竹;三、四句写笋径露华、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衬竹,是间接写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写还是间接写,都并非出于悬空虚拟,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诗人置身其间的观察、摹写。他低头看见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摇曳,斑驳可爱;抬头望见了绿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似乎是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从竹林掩映的小路走过,竹笋上还挂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带着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藓遮盖了。多么幽雅的境地!多么可爱的翠竹!这是诗人所熟悉的土地上的竹林——故里昌谷(今属河南宜阳)的竹子。据河南宜阳县委宣传部《李贺故里调查》报告上说,“今昌谷村名虽无”,但这一带的村子大都“绿竹成园,较大之竹园即有一百多亩”(转引自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由此可以想见当地竹林盛况,李贺自己也在诗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书字”(《南园》)、“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竹薮添堕简,石矶引钩饵。……柳缀长缥带,篁掉短笛吹。”(《昌谷诗》)而且,除了这首《竹》诗外,还有一组诗——《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咏故里之竹,其中一首云:“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这都可以证明这首《竹》诗所吟咏的为昌谷之竹无疑,因为在这里,李贺才更可能如此从容安闲地去欣赏它。“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也就是《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诗中所说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意。“霜根”,并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里“腻香春粉黑离离”的“春粉”。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又换了一种笔法,写竹子的功用,并寄寓感慨:“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锦鳞”)。但这还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夸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采用,制作贤冠上的横梁。《周书》载:“成王(姬诵)将加玄服,周公(姬旦)使人来零陵取文竹为冠。”《舆服志杂注》:“天子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梁”指帽子里面硬的横衬,以竹为之。这似为此诗末二句之所本。很显然诗人是有所寄兴的。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这些怎能不令诗人歆羡和感慨呢?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虽曾官奉礼郎,但位不过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亦不过是“臣妾气态间,惟欲承箕帚”而已,终无能为。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于吟物之中连类而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李贺之诗,虽然笼统地说,其光怪陆离、虚荒诞幻,是深得楚骚之真传,但细致说来,又有所区别,大抵长篇歌行,近于楚骚和汉魏乐府歌诗,而五言律绝,则更类似于齐梁间诗,显得明艳浓丽。此诗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脱脱齐梁口吻。但李贺此诗并不止于咏物,而是将自己的情志编织于其中,因此与齐梁诗那种无聊至极的香艳软媚不同,这也该是李贺此诗的成功之处吧。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

汉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

结果,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

“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

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

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

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更不可能骑着它上天。

这两句寓意颇深,除了暗示汉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之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

依靠这些人是不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政治理想的。

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用“嬉笑”的口吻说出来,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中寒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三尺木皮断文理, 百石强车上河水。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听颖师琴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 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珮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 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 奉礼官卑复何益。

雁门太守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 一作:向月)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2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向日 一作:向月)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zhī)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2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向日 一作:向月)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zhī)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2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

”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

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

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

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

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6-997

将进酒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

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

吹龙笛,击鼍鼓;

皓齿歌,细腰舞。

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参考资料: 1、 林庚 .林庚诗文集 第7卷 .北京市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52页 . 2、 李哲 .古诗词经典 唐诗 宋词 .西宁市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68-69页 .

琉璃钟,琥(hǔ)珀(pò)浓,小槽(cáo)酒滴真珠红。

钟:盛酒的器皿。

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

槽酒:酿酒的器皿。

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

真珠红:名贵的红酒。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wéi)绣幕围香风。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

罗帏:一作“罗屏”。

吹龙笛,击鼍(tuó)鼓;

皓齿歌,细腰舞。

龙笛:长笛。

鼍鼓:用鼍皮制作的鼓。

鼍:扬子鳄。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mǐng)酊(dǐng)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酩酊:大醉。

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参考资料: 1、 林庚 .林庚诗文集 第7卷 .北京市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52页 . 2、 李哲 .古诗词经典 唐诗 宋词 .西宁市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68-69页 .

琉璃钟,琥(hǔ)珀(pò)浓,小槽(cáo)酒滴真珠红。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

钟:盛酒的器皿。

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

槽酒:酿酒的器皿。

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

真珠红:名贵的红酒。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wéi)绣幕围香风。

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

罗帏:一作“罗屏”。

吹龙笛,击鼍(tuó)鼓;

皓齿歌,细腰舞。

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

龙笛:长笛。

鼍鼓:用鼍皮制作的鼓。

鼍:扬子鳄。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

劝君终日酩(mǐng)酊(dǐng)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酩酊:大醉。

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参考资料: 1、 林庚 .林庚诗文集 第7卷 .北京市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52页 . 2、 李哲 .古诗词经典 唐诗 宋词 .西宁市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68-69页 .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

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

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

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物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

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

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

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

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死的狂欢。

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

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

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

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

何等奢侈的美丽。

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

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涩。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

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

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

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

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

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

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

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死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

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

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

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

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年 :656-658页 .

12345 共2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