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文翻注译赏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
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
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4-15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6
伫(zhù)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àn)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伫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伫,久立。
危楼,高楼。
望极:极目远望。
黯黯:心情沮丧忧愁。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会:理解。
阑:同“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qiǎng)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拟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羁。
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与"对"意同。
强乐:勉强欢笑。
强,勉强。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消得:值得。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4-15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6
伫(zhù)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àn)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
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伫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
伫,久立。
危楼,高楼。
望极:极目远望。
黯黯:心情沮丧忧愁。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会:理解。
阑:同“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qiǎng)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
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拟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羁。
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与"对"意同。
强乐:勉强欢笑。
强,勉强。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消得:值得。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4-15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96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阑 通 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
“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
“春愁”,又点明了时令。
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
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
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
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
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
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
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
“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
“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
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
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
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
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
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
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
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28-330
雨霖铃·寒蝉凄切 文翻注译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93-194页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3-45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zhòu)雨初歇。
都(dū)门帐饮无绪(x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ǎi)沉沉楚天阔。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93-194页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3-45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zhòu)雨初歇。
都(dū)门帐饮无绪(x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ǎi)沉沉楚天阔。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93-194页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3-45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 一作:美景)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
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
“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
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
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不得不别的情景。
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写别后思念的预想。
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
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
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
“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
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
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
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
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
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
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
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
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
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
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
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文翻注译赏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
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
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7-21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9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93 .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chán)嘶(sī)。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目断:极目望到尽头。
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xiá)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归云:飘逝的云彩。
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
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前期:以前的期约。
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狎兴:游乐的兴致。
狎:亲昵而轻佻。
酒徒:酒友。
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7-21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9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93 .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chán)嘶(sī)。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
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目断:极目望到尽头。
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xiá)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
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归云:飘逝的云彩。
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
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前期:以前的期约。
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狎兴:游乐的兴致。
狎:亲昵而轻佻。
酒徒:酒友。
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7-21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19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93 .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岛 一作:鸟)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
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
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
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
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
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
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这首小词,与柳永的一些慢词一样,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音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这首小词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念的感情,全词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
从这种表现来判断,这首词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
开端的“长安”可以有写实与托喻两重含义。
先就写实而言,则柳永确曾到过陕西的长安,他曾写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参差烟树灞陵桥”之句,足可为证。
再就托喻言,“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名利禄位的争逐。
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
至于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又可以使人联想及在此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
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乱蝉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乱蝉栖”,但蝉之为体甚小,蝉之栖树决不同于鸦之栖树之明显可见,而蝉之特色则在于善于嘶鸣,故私意以为当作“乱蝉嘶”为是。
而且秋蝉之嘶鸣更独具一种凄凉之致。
《古诗十九首》云“秋蝉鸣树间”,曹植《赠白马王彪》去“寒蝉鸣我侧”,便都表现有一种时节变易、萧瑟惊秋的哀感。
柳永则更在蝉嘶之上,还加上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蝉嘶而引起哀感的词人心情的缭乱纷纭。
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凋零,所以乃弥见其树之“高”也。
下面的“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三句,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夕阳鸟外”一句,也有的本子作“岛外”,非是。
长安道上不可能有“岛”。
至于作“鸟外”,则足可以表现郊原之寥阔无垠。
昔杜牧有诗云“长空澹澹孤鸟没”,飞鸟之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之隐没更在飞鸟之外,故曰“夕阳鸟外”也。
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故又曰“秋风原上”,此景此情,读之如在眼前。
然则在此情景之中,此一失志落拓之词人,难有所归往之处。
故继之乃曰“目断四天垂”,则天之苍苍,野之茫茫,词人乃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矣。
以上前半阕是词人自写其当时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自外界之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
下阕,开始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与欢乐也已经不可复得。
首先“归云一去无踪迹”一句,便已经是对一切消逝不可复返之事物的一种象喻。
盖天下之事物其变化无常一逝不返者,实以“云”之形象最为明显。
故陶渊明《咏贫士》第一首便曾以“云”为象喻,而有“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之言,白居易《花非花》词,亦有“去似朝云无觅处”之语,而柳永此句“归云一去无踪迹”七字,所表现的长逝不返的形象,也有同样的效果。
不过其所托喻的主旨则各有不同。
关于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象喻,此处不暇详论。
至于柳永词此句之喻托,则其口气实与下句之“何处是前期”直接贯注。
所谓“前期”者,可以有两种提示:一则是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则可以指旧日的欢爱约期。
总之”期”字乃是一种愿望和期待,对于柳永而言,他可以说正是一个在两种期待和愿望上,都已经同样落空了的不幸人物。
于是下面三句乃直写自己当时的寂寥落寞,曰“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早年失意之时的“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的狎玩之意兴,既已经冷落荒疏,而当日与他在一起歌酒流连的“狂朋怪侣”也都已老大凋零。
志意无成,年华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时”的悲哀与叹息。
这一句的“少年时”三字,很多本子都作“去年时”。
本来“去年时’三字也未尝不好,盖人当老去之时,其意兴与健康之衰损,往往会不免有一年不乃一年之感。
故此句如作“去年时”,其悲慨亦复极深。
不过,如果就此词前面之“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诸句来看,则其所追怀眷念的,似乎原当是多年以前的往事,如此则承以“不似少年时”,便似乎更为气脉贯注,也更富于伤今感昔的慨叹。
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
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
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
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
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
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
择术不可不慎。
”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345-348 .
雪梅香·景萧索 文翻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
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在景色萧索的秋天里,我独自登上高楼遥望万里晴空。
俯瞰四野,苍凉的大地深深的触动了我悲秋的情怀,这和当年宋玉因悲秋而写《九辩》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吧。
秋天的渔市是那样冷落寂寥碧烟袅袅;
水村残存的叶子在风霜中猎猎发红。
楚天分外辽阔一望无际,江水浸泡着尚未落尽的夕阳,浪打浪波涛翻滚。
临风。
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凭栏临风,我想起来远方的佳人,离别的时日多了,想她亦是愁容满面,久锁双眉了吧。
可惜当初,我们突然匆匆别离,有如雨云消散,天各一方。
当初种种的美好情态,万般的和睦欢乐如今形同流水落花东飘西散,遥守天涯一方,望眼欲穿。
难耐此恨无穷无尽,绵绵的相思萦绕在心间,我愿把这份相思托付给远行的大雁。
参考资料: 1、 罗立刚编注 .恋上古诗词书系 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05 :第5页 . 2、 丁华民,孟玉婷主编,文豪书系 范仲淹 柳永 周邦彦 陆游 李清照 第十七卷,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3,第29页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文翻注译赏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
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
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
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等人.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6月:第64页
参差烟树灞(bà)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cuì)楚宫腰。
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风物:风俗。
楚宫腰:以楚腰喻柳。
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héng)皋(gāo)。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ráo)。
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蘅即杜蘅。
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等人.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6月:第64页
参差烟树灞(bà)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cuì)楚宫腰。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
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
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风物:风俗。
楚宫腰:以楚腰喻柳。
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héng)皋(gāo)。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ráo)。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
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蘅即杜蘅。
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等人.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6月:第64页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
“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
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
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
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
“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
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
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
“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
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
“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
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
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
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
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
“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
“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
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
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
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
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
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
“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
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
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
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
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
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
“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文翻注译赏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你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
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
水边的小洲上一片寂静,并没有采摘香草的女子。
放眼望去,只见双双鸥鹭立在水边。
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
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
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
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
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
家乡在何处。
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
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
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08 :第93页 . 2、 (清)上彊村民编选 .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 :凤凰出版社 ,2012.05, :第57页 .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稍觉:渐渐感觉到。
拾翠:拾,拾取。
翠,翡翠鸟的羽毛。
指古代妇女出游时的嬉戏。
蒹葭(jiānjiā):芦苇。
画桡(ráo):彩绘的浆,泛指船桨。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游宦:即宦游,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官或做官。
羁(ji)族:长期聚居他乡的一族。
樯:桅杆。
乡关:故乡榭:建筑在台上或水上的房屋。
孤;
少。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08 :第93页 . 2、 (清)上彊村民编选 .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 :凤凰出版社 ,2012.05, :第57页 .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你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
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
水边的小洲上一片寂静,并没有采摘香草的女子。
放眼望去,只见双双鸥鹭立在水边。
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
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
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
稍觉:渐渐感觉到。
拾翠:拾,拾取。
翠,翡翠鸟的羽毛。
指古代妇女出游时的嬉戏。
蒹葭(jiānjiā):芦苇。
画桡(ráo):彩绘的浆,泛指船桨。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
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
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
家乡在何处。
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
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
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游宦:即宦游,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官或做官。
羁(ji)族:长期聚居他乡的一族。
樯:桅杆。
乡关:故乡榭:建筑在台上或水上的房屋。
孤;
少。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08 :第93页 . 2、 (清)上彊村民编选 .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 :凤凰出版社 ,2012.05, :第57页 .
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上片写景。
先从远处着笔。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上阕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发端“远岸收残雨”,句中词序颠倒实即“残雨收”:意谓远远的江岸一带,雨点疏疏稀稀的快停止了。
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则可推断出这场雨下了很长时间。
孤舟因雨不能行驶,词人此时蜗居小舟,孤寂无依更可知,这就把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和心情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了。
紧接着,“雨残稍觉江灭暮”,一幅以江天为背景的寥阔画面,那是淡淡的水墨画,雨快停止,而天空开始黑下来了。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转换了另一个画面,诗人将视线从远岸收向较近的汀洲上。
拾翠佳人,就是指在河边拾香草的女子。
鸥鹭成双,词人却孤独寂寞地处在小舟之中。
这一对照,就更显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汀洲之上,有鸥鹭以之为家,但拾翠者早已归去,虚拟作陪,更以“双双”形容“鸥鹭”,便觉景中有情。
时间在流逝,天渐渐更黑了,随着诗人视线的变动,又展现出另一幅画面。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望几点”句,时间由日暮转向夜晚。
诗人放眼望去,只见芦苇荡里,隐隐约约闪动着渔船上的灯火,一点又一点。
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这是远处所见。
“停画桡”句,就是描绘自己所处之地,附近所闻。
“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
“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又似虚写。
此二句将船家对路途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隐约可见的江村勾勒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练,而又生动、真切。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这是诗人耳中所闻,船停止了划桨,两个舟子在谈话:他们指着远方的前村烟树朦胧处,说今夜的行程就去那里。
后一句词序颠倒且有省略,意谓(舟子)遥指前村烟树,道今夜去程(是那边):这是词的特殊语言。
行文至此,从拾翠人回、鸥鹭双双立、渔人点点灯火归家、直至两舟子语今夜远村去程,无不触动诗人敏感的心,故下片自然地引出抒情。
下阕由今夜的去程而思至长年漂泊的艰苦。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
”过片“游宦成羁旅”,正面倾吐出旅愁,点明本词主旨:“短樯吟倚闲凝伫”,又是词序颠倒,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
这句是诗人的立足点,原来上片诗人那些所见所闻,都是从“凝伫”而得。
它起着总上启下的作用。
“万水千山迷远近。
想乡关何处?
”“万水”两句,由“凝伫”转来,由于长久远眺,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
句渲染出一片万水千山茫茫无际的景色,后句点明诗人的乡愁。
“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
崔颢《黄鹤楼》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句正是语近意通。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而加以发挥。
“风亭”七字,回忆过往,嗟叹今夕。
昔日良辰美景,胜地欢游,现在只有孤舟一人,乡情郁郁,而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意谓亭榭风月依然,但人却不能欢聚,就把它们辜负了。
想到这里,诗人离愁更浓,故接着唱出全词的最强音。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刚断肠”以下,紧接上文。
乡思正浓,归日无期,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
杜宇不识人心,却劝人返,则无情而似有情;
人不能归,而杜宇不谅,依旧催劝,徒乱人意,则有情终似无情。
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侧动人,用意层层深入,一句紧接一句,情深意婉而下笔有力,读来浸人心腑。
参考资料: 1、 钱鸿英著 .柳周词传 柳永、周邦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第176页 . 2、 姜钧编 .宋词大鉴赏 :外文出版社 ,2012.05 :第22页 .
甘草子·秋暮 文翻注赏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秋天的一个傍晚,大雨瓢泼.乱打着池塘衰败的荷花,颗颗雨珠如珍珠般晶莹。
雨过风停,明月升空.鸳鸯浦空寂冷彻。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她独自凭栏凝望,忧愁无侣而独宿。
孤眠冷清煎熬着她的心。
她站在鸟笼旁逗弄鹦鹉,向它诉说着对郎君的无限思念。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7 2、 款款编著.词三百:学苑出版社,1995:30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暮:傍晚 将近衰:衰落,衰败。
衰荷:将败的荷花。
真珠雨:像珍珠样的雨珠。
月华:月光,月光照射到云层上,呈现在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
生:产生、出现。
彻:程度极深,透的意思。
鸳鸯浦:地名,水池边。
这里是虚写。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如浦口等。
此指水塘。
鸳鸯浦:鸳鸯栖息的水滨。
比喻美色荟萃之所。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凭阑:靠着栏杆,“阑”通“栏”。
奈:奈何,怎么办。
单栖:孤寂的停留。
独宿。
情绪:情感。
却:表示转折。
傍:靠近。
共:在一起。
念:道白,说。
粉郎:何晏,三国魏玄学家。
字平叔。
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
汉大将军何进之孙。
曹操纳晏母为妾,晏被收养,为操所宠爱。
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美姿仪而绝白”,喜敷粉,“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
在这里指所思之人。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7 2、 款款编著.词三百:学苑出版社,1995:30
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这首《甘草子》是一篇绝妙的闺情词,属小令词。
上片写女主人公池上凭阑的孤寂情景。
秋天本易触动寂寥之情,何况“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比喻贴切,句中“乱”字亦下得极好,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紧接着,以顶针格写出“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两句。
词连而境移,可见女主人公池上阑边移时未去,从雨打衰荷直到雨霁月升。
雨来时池上已无鸳鸯,“冷彻鸳鸯浦”即有冷漠空寂感,不仅是雨后天气转冷而已,这对女主人公之所以愁闷是一有力的暗示。
过片“池上凭阑愁无侣”一句收束上意,点明愁因。
“奈此个、单栖情绪”则推进一层,写孤眠之苦,场景也由池上转入屋内。
此词妙结尾二句别开生面,写出新意:“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荷塘月下,轩窗之内,一个不眠的女子独自调弄鹦鹉,自是一幅绝妙仕女图。
而画图难足的,是那女子教鹦鹉念的“言语”,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实为婉曲含蓄。
鸟语之后,反添一种凄凉,因鸟语之戏不过是自我安慰,又岂能真正遗志空虚。
《金粟词话》云:“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花间》之丽句也。
”是说柳永此词的尾句,类花间派,语辞艳丽,各是异彩,如“真珠”、“月华”、“鸳鸯”、“金笼”、“鹦鹉”等皆具辞彩。
然不同的是环境的华美不能掩盖人物心境的空虚,这样写恰有反衬的妙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迷仙引·才过笄年 文翻注译赏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
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
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新近才满十五岁,刚刚开始梳绾发髻时,我就学习歌舞了。
酒宴席上酒杯前,曲意迎奉王孙公子。
要是平平常常给我一个笑容,便是千金我也懒得看上一眼。
我常常只是害怕,韶华易逝,虚度了青春时光。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如今已受恩宠眷顾,要好好为花做主。
万里晴空,何不一同牵手归去呢。
永远抛弃那些烟花伴侣。
免得叫人见了我,早上行云晚上行雨。
参考资料: 1、 杜兴海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 :线装书局 ,2011年 :226-227页 .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祥注 .北京市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 :89页 .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
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笄(jī)年:十五岁。
笄:簪子。
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戴笄的成年礼。
绾(wǎn):把头发盘旋起来打成结。
云鬟(huán):高耸入云的发髻。
女子成年后发式由下垂改为绾结耸立。
随分:随便、随意。
等闲:平常。
“酬一笑”两句,即一笑千金,也懒得再看。
慵觑(yōng qù):懒得看,不屑一顾。
蕣(shùn)华:指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借指美好而易失的年华或容颜。
“华”,通“花”。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君:指这位歌妓恩遇的倾吐对象。
花:喻青春貌美的歌妓。
丹霄:布满红霞的天空。
烟花伴侣:青楼卖唱生涯。
朝云暮雨:语出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典故,这里比喻歌妓爱情不久长的卖唱生涯。
参考资料: 1、 杜兴海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 :线装书局 ,2011年 :226-227页 .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祥注 .北京市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 :89页 .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
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新近才满十五岁,刚刚开始梳绾发髻时,我就学习歌舞了。
酒宴席上酒杯前,曲意迎奉王孙公子。
要是平平常常给我一个笑容,便是千金我也懒得看上一眼。
我常常只是害怕,韶华易逝,虚度了青春时光。
笄(jī)年:十五岁。
笄:簪子。
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戴笄的成年礼。
绾(wǎn):把头发盘旋起来打成结。
云鬟(huán):高耸入云的发髻。
女子成年后发式由下垂改为绾结耸立。
随分:随便、随意。
等闲:平常。
“酬一笑”两句,即一笑千金,也懒得再看。
慵觑(yōng qù):懒得看,不屑一顾。
蕣(shùn)华:指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借指美好而易失的年华或容颜。
“华”,通“花”。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如今已受恩宠眷顾,要好好为花做主。
万里晴空,何不一同牵手归去呢。
永远抛弃那些烟花伴侣。
免得叫人见了我,早上行云晚上行雨。
君:指这位歌妓恩遇的倾吐对象。
花:喻青春貌美的歌妓。
丹霄:布满红霞的天空。
烟花伴侣:青楼卖唱生涯。
朝云暮雨:语出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典故,这里比喻歌妓爱情不久长的卖唱生涯。
参考资料: 1、 杜兴海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 :线装书局 ,2011年 :226-227页 .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祥注 .北京市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 :89页 .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
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柳永是第一个敢于把生活社会最底层的歌妓们真、善、美的心灵写进词中的人,词境的开拓上有重要贡献。
此词描写的就是一位身陷污泥而心向自由、光明、高洁的不幸歌妓的典型形象。
词的上片从以往的无情现实落笔铺写,展现这位歌妓厌倦风尘的心理活动,下片由未来的强烈愿望发挥开去,写她对自由生活和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全词通过一位歌妓的自述,表现她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她刚成长为少女时便学习歌舞了。
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开始梳绾发髻,插上簪子,称为“及笄”,标志成年。
由于她身隶娼籍,学习伎艺是为了歌筵舞席之上“娱宾”,以成为娼家牟利的工具。
她华灯盛筵之前为王孙公子们歌舞侑觞,由于她年轻,色艺都好,席上尊前,随处博得王孙公子的称赞,对她的一笑(随)地便以千金相酬。
可是她意不此,“慵觑”是懒于一顾。
可见,她与一般安于庸俗生活、贪得缠头的歌妓们,意趣相异。
作者于此婉曲地表现了这一歌妓轻视千金而要求人们的尊重和理解的独特品橡。
她风尘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渴望着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归宿。
歌舞场中的女子青春易逝,有如“蕣华”的命运一样。
“华”古通花,蕣华即木槿花。
《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蕣华”朱熹注:“蕣,木槿也,树如李,其华朝生暮落。
”郭璞《游仙诗》:“蕣荣不终朝。
”古人多用蕣华以喻女子青春,虽美艳而难久驻,有似朝开暮落一般。
这位歌妓清楚地知道,她的美妙青春也将象蕣华会暗中很快变灭的。
“光阴虚度”之后的结局就是常常使她感到困扰和耽忧的问题。
她终于赏识者中寻觅到一位可以信任和依托的男子,便以弱者的身份和坚决的态度,恳求救其脱离火坑。
他的同情、怜爱和赏识,她看来已是“恩顾”了。
歌妓犹命薄如花的女子,求他作主,求他庇护,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万里丹霄”意即广阔的晴空。
而此时她有了可信任的男子,祈求着“何妨携手同归去”,共同缔造正常的家庭生活。
从良之后,便表示永远抛弃旧日的生活和那些烟花伴侣,以此来洗刷世俗对她的不良印象。
“朝云暮雨”,典出自宋玉《高唐赋》。
歌妓由于特殊的职业,送往迎来,相识者甚多,给人以感情不专、反复无常的印象。
所以,这位歌妓她恳求、发誓,言辞已尽,愿望热切,力图证明自己非轻浮的女人向社会发出求救的呼声。
然而当时的歌妓者要想象正常人一样过着温暖的家庭生活总是难以如愿的,词中女子的愿望恐难实现。
这首词摹拟一个妙龄歌妓的口吻,道出她厌倦风尘、追求爱情的心灵世界。
作者似乎只是客观如实道来,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备受凌辱的妓女渴望跳出火炕、获得自由的深切同情。
全词纯用白描,全以歌妓之口出之,读来情真意切,真挚动人,干净利落,通俗易懂,是柳词中的上乘之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文翻注译赏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刚好握满手的纤细的腰肢,刚好成年了岁数。
不解风流之事的她刚刚出嫁,把头上的双丫髻挽成云髻。
第一次学着打扮严肃之妆,像用画笔画出的、雕塑家雕塑出的美好的身材,(想到男女相恋和云雨之事)脸上表现出一种既怕且羞的情意来。
每一举手投足都非常妩媚可爱。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可惜心里还没有学会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
常常是夜已经深了,还不肯入鸳鸯被睡觉。
丈夫给他脱衣服,羞怯的背对着银灯,对丈夫说:别帮我脱衣了,我先不睡,你先去睡吧。
参考资料: 1、 饶少平选注 .历代艳体诗歌精华 :华夏出版社 ,1996年 :350 . 2、 姚学贤 龙建国 .柳永词详注及集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 :9-10 . 3、 刘枫,李宇主编 .诗文经典 柳永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13-14 .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满搦(nuò:一把可以握持。
宫腰。
古代女子以腰肢纤细为美,此风尚大概起源于楚国。
楚王好细腰,宫中妃嫔千方百计使自己腰细,以之邀宠。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称女子之腰为宫腰。
方:才,刚刚。
笄(jī)岁,笄年,指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
古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须插笄,以示成年。
风流沾惹:风流,指男女相恋。
风流沾惹,是说这个刚成年的少女尚不解风流之事,是风流之事沾惹了她,而不是她去沾惹风流。
垂杨双髻(jì):古代女子未成年时的发型。
成年后,改梳云髻。
初学严妆:初学,第一次学。
严妆,严肃之妆,与少女天真之妆相对应。
“如描”句:身材像画出来的那样苗条,驹部像削出来的那样美丽。
按: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女子以削肩(即溜肩)为美。
怯雨羞云:羞怯于男女之情。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载,楚襄王游高唐,梦与神女欢嫌。
别时不山神女对他说:“妾巨为行云,葬为行雨”。
后便以“云雨”代指男女欢合。
举措:举止。
娇媚,妩媚可爱。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争奈:怎奈。
心性,性情,性格。
婿:此指丈夫。
未会先怜佳婿:未会,还没有学会。
先怜佳婿,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
长是:经常是。
便:顺利,指没有困难或阻碍。
鸳被,表层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
刘希夷《晚春》诗:“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罗裳:女子所穿的衣服。
此句是说此少女不主动向丈夫示爱,而丈夫却按捺不住,主动去为此少女脱衣服。
盈盈:羞怯的样子。
银釭,银白色的烛台,指灯盏。
却道:却说。
参考资料: 1、 饶少平选注 .历代艳体诗歌精华 :华夏出版社 ,1996年 :350 . 2、 姚学贤 龙建国 .柳永词详注及集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 :9-10 . 3、 刘枫,李宇主编 .诗文经典 柳永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13-14 .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刚好握满手的纤细的腰肢,刚好成年了岁数。
不解风流之事的她刚刚出嫁,把头上的双丫髻挽成云髻。
第一次学着打扮严肃之妆,像用画笔画出的、雕塑家雕塑出的美好的身材,(想到男女相恋和云雨之事)脸上表现出一种既怕且羞的情意来。
每一举手投足都非常妩媚可爱。
满搦(nuò:一把可以握持。
宫腰。
古代女子以腰肢纤细为美,此风尚大概起源于楚国。
楚王好细腰,宫中妃嫔千方百计使自己腰细,以之邀宠。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称女子之腰为宫腰。
方:才,刚刚。
笄(jī)岁,笄年,指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
古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须插笄,以示成年。
风流沾惹:风流,指男女相恋。
风流沾惹,是说这个刚成年的少女尚不解风流之事,是风流之事沾惹了她,而不是她去沾惹风流。
垂杨双髻(jì):古代女子未成年时的发型。
成年后,改梳云髻。
初学严妆:初学,第一次学。
严妆,严肃之妆,与少女天真之妆相对应。
“如描”句:身材像画出来的那样苗条,驹部像削出来的那样美丽。
按: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女子以削肩(即溜肩)为美。
怯雨羞云:羞怯于男女之情。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载,楚襄王游高唐,梦与神女欢嫌。
别时不山神女对他说:“妾巨为行云,葬为行雨”。
后便以“云雨”代指男女欢合。
举措:举止。
娇媚,妩媚可爱。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可惜心里还没有学会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
常常是夜已经深了,还不肯入鸳鸯被睡觉。
丈夫给他脱衣服,羞怯的背对着银灯,对丈夫说:别帮我脱衣了,我先不睡,你先去睡吧。
争奈:怎奈。
心性,性情,性格。
婿:此指丈夫。
未会先怜佳婿:未会,还没有学会。
先怜佳婿,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
长是:经常是。
便:顺利,指没有困难或阻碍。
鸳被,表层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
刘希夷《晚春》诗:“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罗裳:女子所穿的衣服。
此句是说此少女不主动向丈夫示爱,而丈夫却按捺不住,主动去为此少女脱衣服。
盈盈:羞怯的样子。
银釭,银白色的烛台,指灯盏。
却道:却说。
参考资料: 1、 饶少平选注 .历代艳体诗歌精华 :华夏出版社 ,1996年 :350 . 2、 姚学贤 龙建国 .柳永词详注及集评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 :9-10 . 3、 刘枫,李宇主编 .诗文经典 柳永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13-14 .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
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这首词写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刚刚到得成年就被嫁出,因其尚不解风流韵事,故而在出嫁之后不能完全适应新婚生活的情形。
上片写这位少女婚前的美艳和天真,下片写她婚后的羞怯。
词的上片写及笄女孩娇羞怯懦,形态心境一一活脱画出,可谓丹青妙手。
首句写女子身材,抓住腰细得只有一把,身材苗条;
次句写其年龄,“方当笄岁”,才步人成年,正当豆寇年华。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二句可见这女子性意识刚刚觉醒,才把头上两个下垂的发髻挽合在一起盘了起来,即俗称“上头”,这是从姑娘到新妇的发式变化,意思是她初做新妇。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新妇与姑娘在妆束上的区别是,姑娘数活泼为佳,新妇以端庄为美,所以,新妇的第一项任务学习“严妆”;
再一个重要区别是,姑娘是单栖,新妇要过夫妻生活。
这是用典。
由于是新妇,看起来她那弱不禁风的身材,对性生活还有点承受不起。
她那一举一动都妩媚多姿,十分可人。
词的下片,写女子不习惯婚后生活。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过片承上片而来,是说这女子还有点像做姑娘时那样任性,没有学会疼爱自己的丈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层层展开,其心理活动的复杂与丰富活现纸上,生动如画。
羞怯之中,洋溢着新婚生活的甜蜜与喜悦,简直是一幅风俗画。
整个下片着重抓取了几个动作,来进一步将人物写活,使其更具立体感。
一是对丈夫不懂得温存,二是不肯脱衣就寝,三是背灯而立,四是着令丈夫先睡,全然是一个不懂规矩、人世未深的孩子。
结三句尤妙,但使丈夫哭笑不得,无可奈何。
留下一片令人忍俊不禁且想象不尽的空间。
此词全部主旨都集中在两个字上——“娇羞”,在不同的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倾力表现了词中女性的这一心理状态。
通首香艳至极,却不堕恶趣。
在主题上虽未能免俗,但其对女子心性之感悟能力、描写之笔力都足以弥补这一缺憾。
有人认为柳永此度赏玩的是一位既解风情、又不失清新的雏妓,最得狎客欢心。
作者无所顾忌地用俚言俗语将自己的“猴急”心态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这种狎妓病态心理在当时的病态社会里,反而显得十分正常,被众人、乃至社会文化所认可。
头巾气重的道学先生以为此词儇薄,斥柳永无状。
不必讳言,语词相当刻露。
柳词轻薄、秽亵的罪名是难以推脱的,然而细绎词意亦或是写好人家小儿女初嫁的情形,作者体味细腻真切,描摹生动传神,颇值得反复揣摩。
此当是柳词中别一种笔调。
参考资料: 1、 刘枫,李宇主编 .诗文经典 柳永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13-14 . 2、 陶然编 .杨柳岸晓风残月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2年 :78-79 .
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 文翻
蘅皋向晚舣轻航。
卸云帆、水驿鱼乡。
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
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
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
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
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蘅皋向晚舣轻航。
卸云帆、水驿鱼乡。
当暮天、霁色如晴昼,江练静、皎月飞光。
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
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天色已晚,整理轻舟向长满杜衡的岸边靠拢。
在盛产鱼米的水路驿站,放下白色的船帆。
面对傍晚的天空,明朗的天色如同晴朗的白昼,江水澄静,皎月耀光。
怎堪听从那遥远的村落传来的悠悠羌笛声,引起离开家园和亲人的离人无限悲伤。
此时,感到自己就如同水中之萍、风中之梗,过着漂荡不定的生活,马上要过年了,思绪却纷繁复杂。
堪伤。
朝欢暮散,被多情、赋与凄凉。
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余香。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怎能忍受朝欢暮散的伤悲,多情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孤寂冷落。
离别以来痛苦之极,衣襟衣袖隐约还有残余的芳香。
料想你此时一定坐在我们同床共枕的床头上,面对漫漫长夜,怎能不如同我一样的思念。
动情处,惟有赠别之辞,一句也难以忘记。
参考资料: 1、 (宋)柳永 著,薛瑞生校注 .乐章集校注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151 . 2、 叶嘉莹 等 .柳永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1版 :334-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