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元夕 文
八声甘州·直青山缺处是孤城 文
直青山缺处是孤城,倒悬浸明湖。
森千帆影里,参差宫阙,风展旌旟。
向晚棹声渐急,萧瑟杂菰蒲。
列炬严城去,灯火千衢。
不道繁华如许,又万家爆竹,隔院笙竽。
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
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
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
人月圆 梅 文
如梦令·点滴空阶疏雨 文翻译
点滴空阶疏雨。
迢递严城更鼓。
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
无据。
无据。
斜汉垂垂欲曙。
点滴空阶疏雨。
迢递严城更鼓。
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
无据。
无据。
斜汉垂垂欲曙。
零星的雨点洒落在台阶上,传来远方城池上催更的鼓声。
刚进入梦乡,却又被一阵寒风吹醒。
梦刚开始就被这一阵风吹散。
窗外天空中的银河已经低垂,天快亮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3.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1(5).
点滴空阶疏雨。
迢递严城更鼓。
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
无据。
无据。
斜汉垂垂欲曙。
零星的雨点洒落在台阶上,传来远方城池上催更的鼓声。
刚进入梦乡,却又被一阵寒风吹醒。
梦刚开始就被这一阵风吹散。
窗外天空中的银河已经低垂,天快亮了。
空阶:无人行走之阶。
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夜雨滴空阶”。
迢[tiáo]递[dì]:遥远貌。
唐代刘长卿《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迢递人烟远”。
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
唐代皇甫冉有“去树近严城”之句。
更鼓:旧时报更的鼓声。
无据:没有凭据,谓梦境无凭。
宋徽宗《燕山亭》词“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斜汉:天将明时银河偏斜,故称斜汉。
唐代钱起《山斋独坐喜玄上人夕至》有“前峰曙更好,斜汉欲西回。
”垂垂:低垂貌。
唐代薛健有“满风轻撼叶垂垂”。
曙:天刚亮。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3.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1(5).
满庭芳·水抱孤城 文注赏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
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
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
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
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
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
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
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
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
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远戍[shù]:边境的军营、城池。
平沙:水边沙滩。
白鸟:泛指白羽的鸟。
悠悠:闲适状态。
汀[tīng]州:水中小洲。
蒹[jiān]葭[jiā]:泛指荻、芦等植物。
飞花:这里指芦花。
冉冉:缓缓移动。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
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
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
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香尘、明月:唐诗《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长条:指柳枝。
此处用《世说新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以前为琅邪时种的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何许:何处。
朱楼:高楼。
倚残霞:谓倚楼而望暮霞。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5(8).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
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
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
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
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
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
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这首长调上片写景宁静闲适,颇有“无我之境”的味道;
下片回想少年意兴引入羁旅秋风的悲伤心结尾倚栏人形象回应了前边的写景,可知前边景色皆倚栏人所见。
从而引导读者返回去品味上片的写景,发现原来上片也不是单纯的“无我之境”,它已经在宁静淡远的景色之中隐藏了许多悲哀和无奈。
“水抱孤城,雪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这几句一连串三组意象构成了一幅闲适、静谧的图画:流水环绕孤城,遮住远方天空的浮云已经散去,柳树上栖息着三三两两的乌鸦。
这三组景物分别可以让人联想到故乡,对远方征人的期盼和对安居无忧的向往。
因此,它们看起来闲适,实际上却是引发游子羁旅之愁的起源。
“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通过一个“漾”给了这幅静谧安祥的图画增添了一种动态。
“白鸟悠悠自去,汀州外,无限蒹葭”是镜头的转动,水鸟和无边无际的芦苇也承启了下面一句。
“西风起,飞花如雪”这里的飞花,显然不是春天的柳絮而是上一句的芦花,正是这芦花给整个画面染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在这遥远朦胧的水面上“冉冉”的“去帆”那就是作者对自己遥远、朦胧的记忆中某些往事的回忆。
下片开的“天涯,还忆旧”就很自然地把描写重点从景转向于情了。
“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是忆旧,写的是当年元宵夜游的意兴。
这一句明显是化用唐人苏味道的两句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无论当年有多么欢乐,可是到了“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的时候,人的意兴也就随之起了很大弯化,“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就是说的这种变化。
“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就是通过一个倚朱楼而望暮霞的孤独身影十分含蓄地写出了一种往事如烟,良辰不再的悲秋情绪。
“人何许”人就在那悲秋的高楼上极目远望,他已经与这寂寞景色融入到一个画面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9-33
浣溪沙·霜落千林木叶丹 文赏
霜落千林木叶丹。
远山如在有无间。
经秋何事亦孱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
只应游戏在尘寰。
霜落千林木叶丹。
远山如在有无间。
经秋何事亦孱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
只应游戏在尘寰。
这是一首羁旅悲秋的词,上片写途中景色,下片写自家心情。
口气略带自嘲自讽,但实际上感情是严肃的,态度是认真的。
“霜落千林木叶丹。
远山如在有无间”与《浣溪沙·路转峰回出画塘》的“一山枫叶背斜阳”相似,都是写秋日远山红叶的美丽景色。
只不过“霜落千林”比“一山枫叶”显得更为寒冷萧飒一些。
“经秋何事亦孱颜”的“经秋”,说明此时已不是初秋而到了暮秋时候;
“孱颜”,通“巉岩”,就是险峻的山岩,而险峻的山岩一般都是陡峭嶙峋,缺乏秀润的。
暮秋霜降的时候,山上的树叶都凋落了,那一山红叶的的美丽景色也随之消失,山变得瘦骨嶙峋,一点儿也没有以前那种秀润丰满或隐约朦胧的样子了。
句中的“亦”字,说明“孱颜”所形容的不止是山而还包括了其他东西,比如说——旅途中那个孤独憔悴的人 。
因此,接下来的“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就说到游子了。
这两句,虽然只是写游子在旅途中的消遣,但他的用词和口吻很容易令人想到一些历史的“出处”。
首先,到田家去喝酒而且是“泥饮”,正如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杜甫是一个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可是当他数落蜀中的时候,也曾结交了一些“田夫野老”的朋友,所谓“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旧唐书·文苑传》)。
田夫野老也许没有文化,不会吟诗,但他们质朴坦荡,待人热诚,不似官场的虚伪冷淡。
对于做客他乡寄人篱下的游子来说,这种质朴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
所以“且向田家拚泥饮”就不仅仅是到老乡家喝酒,同时还令人想到羁旅游子对质朴坦荡友情与安慰之寻求和向往。
其次,卜肆是卖卦问卜的地方,常常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之中。
在《离骚》中,屈原请灵氛和巫咸为他占卜前途,那两位一个劝他去国远逝,一个劝他慢慢等待,但这都不是屈原所能接受的。
屈原已经下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他的问卜,其实不是真的因为拿不定主意才去向卜者请教,而是一种对天道不公的困惑和怨愤。
人在悲愤之极的时候便是要呼天,然而,“傥所谓天道,是邪?
非邪?
”(司马迁《伯夷列传》语)同样,当古人提到问卜的时候,其实也不一定是真的想要去算卦,有时候就暗含这种对天意的质问和责难。
这两句说话的口吻,体现出文后的深意。
到田家去豪饮一番本来是很快乐的事,却用了“泥饮”,而且还是“拚”泥饮。
使用了“拚”表达出要豁出去一醉方休,却又用了“且向”二字作为转折。
表达出了一种很曲折很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总是指向的就是“不得已”和“无可奈何”。
寻求友谊是快乐的,理想失落是悲哀的。
对作者来说,寻求友谊的快乐并不能抵消理想失落的悲哀。
“聊从卜肆憩征鞍”的“聊”,也有“姑且”或“无可无不可”的意思。
看到路旁有个卜肆,就无可无不可地下马向那里走过去,不是虔诚地去求卜问卦,也许只是以算卦为借口到那个地方歇歇脚而已。
这两句的口气互相呼应,引人联想。
结尾一句“只应游戏在尘寰”,古来有很多人说过类似的话,如张元干《八声甘州》的“何妨游戏,莫问栖迟”;
吕渭老《水调歌头》的“偶逢游戏到人间”;
刘克庄《贺新郎》的“且伴我,人间游戏”,那都是表现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
但王国维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的,并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
他生逢民族灾难接连不断的清王朝末世,又由于身负养家糊口的重担而不得不长年累月的奔走四方羁旅他乡,但是他有理想,有热肠,而且异常执着,不肯放弃。
当他说“只应游戏在尘寰”时,已绝不是单纯的自我安慰与排解,而是凝聚着内心深处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全部困惑和悲愤。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6-19
点绛唇·高峡流云 文翻注赏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高峻的峡谷中,烟云缭绕活动。
人的眼光随着峡中飞鸟,穿云而去。
几座经历风雨的青峰,相对而立,寂然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朝阳照在峰顶上,深谷中苍烟凝结,云雾缭绕。
随着太阳升起,幽暗的山谷景色渐渐能看清了,刚才攀登过的路径现在都已经在自己的脚下了。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45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9(9)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高峡:指作者南归时所经的峡山。
峡山,在海宁东北。
古称夹谷,自唐后更为硖山。
有东西二山,相传为秦始皇所凿。
飞鸟:指清晨时离巢之鸟。
数峰:几座青峰。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沍(hù):凝结,闭塞。
两句的确是雨后朝霁的山景。
明人陈鉴《游硖山》诗:天斧何年劈两峰,半空金翠出芙蓉。
平楚:平阔的林野。
此指山外的原野。
历历:分明清楚。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45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9(9)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这首词是在写在凌晨天还没亮时爬上山顶凭高远望的感受,这首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王国维特别善于写景,“高峡流云彩,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彩,决眦八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山下刚刚下过雨,山顶是晴天,山腰处乱云飞动,正是雨收而云未散的时候。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似乎是套用了姜夔《点绛唇》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里“相对”解释为人与“数峰”的相对要好些。
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是说:抬头看,朝阳初照的峰顶已然在望;
低头看,脚下深谷苍烟凝结,一片昏暗。
因为在这里,从“岭下苍烟沍”到“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有一个时间的过程: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在山下仰望攀登的道路,只能有“危乎高哉”的惊叹而说不上“历历”;
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53-57
百字令 题孙隘庵南窗寄傲图 文
楚灵均后数柴桑,第一伤心人物。
招屈亭前千古水,流向浔阳百折。
夷叔西陵,山阳下国,此恨那堪说。
寂寥千载,有人同此伊郁。
堪叹招隐图成,赤明龙汉,小劫须臾阅。
试与披图寻甲子,尚记义熙年月。
归鸟心期,孤云身世,容易成华发。
乔松无恙,素心还问霜杰。
蝶恋花·急景流年真一箭 文注
急景流年真一箭。
残雪声中,省识东风面。
风里垂杨千万线,昨宵染就鹅黄浅。
又是廉纤春雨暗。
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
已恨平芜随雁远,暝烟更界平芜断。
急景流年真一箭。
残雪声中,省识东风面。
风里垂杨千万线,昨宵染就鹅黄浅。
急景流年,形容光阴速逝。
晏殊《蝶恋花》词:“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省识:犹认识。
垂杨:垂柳。
染就:染成。
鹅黄:淡黄。
又是廉纤春雨暗。
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
已恨平芜(wú)随雁远,暝烟更界平芜断。
廉纤:细小,形容微雨。
危楼:高楼。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暝烟:傍晚的烟霭。
界断:隔开。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90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