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丰县界寄韩明府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回首古原上,未能辞旧乡。

西风收暮雨,隐隐分芒砀。

贤友此为邑,令名满徐方。

音容想在眼,暂若升琴堂。

疲马顾春草,行人看夕阳。

自非传尺素,谁为论中肠。

湘中纪行十首。石围峰(一作石菌山)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前山带秋色,独往秋江晚。

叠嶂入云多,孤峰去人远。

夤缘不可到,苍翠空在眼。

渡口问渔家,桃源路深浅。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沈。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兰桡缦转傍汀沙,应接云峰到若耶。

旧浦满来移渡口, 垂杨深处有人家。

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乡心万里赊。

君见渔船时借问,前洲几路入烟花。

酬李员外从崔录事载华宿三河戍先见寄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寒江鸣石濑,归客夜初分。

人语空山答,猿声独戍闻。

迟来朝及暮,愁去水连云。

岁晚心谁在,青山见此君。

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荀处士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向夕敛微雨,晴开湖上天。

离人正惆怅,新月愁婵娟。

伫立白沙曲,相思沧海边。

浮云自来去,此意谁能传。

一水不相见,千峰随客船。

寒塘起孤雁,夜色分盐田。

时复一延首,忆君如眼前。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使回次杨柳过元八所居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君家杨柳渡,来往落帆过。

绿竹经寒在,青山欲暮多。

薜萝诚可恋,婚嫁复如何。

无奈闲门外,渔翁夜夜歌。

听弹琴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 一作:七丝)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  一作:七丝)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 2、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泠(líng)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  一作:七丝)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

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古时的曲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 2、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泠(líng)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  一作:七丝)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

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

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古调:古时的曲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 2、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七弦 一作:七丝)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

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

“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

“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

“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

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

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

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

“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

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

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

“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

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

“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6-407

新年作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25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6

乡心新岁切,天畔(pàn)独潸(shān)然。

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

潸然:流泪的样子。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

客:诗人自指。

“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岭:指五岭。

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长沙傅:指贾谊。

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25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6

乡心新岁切,天畔(pàn)独潸(shān)然。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

潸然:流泪的样子。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

客:诗人自指。

“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岭:指五岭。

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长沙傅:指贾谊。

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25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6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

诗人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

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

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毗陵集》)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

这与“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

两句有感而发,自然浑成,诚为甘苦之言。

使笔运意,纯熟圆浑,字凝句炼,素来是诗人的所长,“老至”句承“独潸然”,“春归”句承“新岁切”,脉络细致,情意深沉。

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

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炎南天畔,升迁无望,故有时不我待、春归我先之感。

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因此连续以四句伤情语抒发。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

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

“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谣,引发怨苦,以此属引凄厉之声度入诗中,与北方呜咽陇水同是感伤的声态意象,都令人怀悲而思归。

刘长卿的仕历活动主要在南方,其诗中有很多表现猿啼的句子:“梦寐猿啼吟”、“万里猿啼断”、“猿啼万里客”。

而这里犹再重之“同旦暮”——早晚、日夜时时在耳,起哀伤,动归思,进而把“乡心切”刻划得淋漓尽致。

这新岁元日的惆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远望,江流岸柳不但没有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相反,风烟一空,濛濛笼罩,倒给诗人心头蒙上一层厚厚的愁雾。

  在抑郁、失落的情绪中诗人发出了长长的慨叹:“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

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

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

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

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

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

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

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2-224

1112131415 共5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