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凤翔柳司录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杏园北寺题名日,数到如今四十年。

点检生涯与官职,一茎野竹在身边。

留别卢玄休归荆门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江边离别心,言罢各沾襟。

以我去帆远,知君离恨深。

云开孤鸟出,浪起白鸥沈。

更作来年约,阳台许伴寻。

镜湖西岛言事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慵拙幸便荒僻地,纵闻猿鸟亦何愁。

偶因药酒欺梅雨, 却著寒衣过麦秋。

岁计有馀添橡实,生涯一半在渔舟。

世人若便无知己,应向此溪成白头。

送盛长史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莫辞东路远,此别岂闲行。

职处中军要,官兼上佐荣。

野亭枫叶暗,秋水藕花明。

拜省期将近,孤舟促去程。

送刘思复南河从军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七千里别宁无恨,且贵从军乐事多。

不驻节旄先候发, 偶逢山寺亦难过。

蛮人独放畬田火,海兽群游落日波。

远作受恩身不易,莫抛书剑近笙歌。

早发庐江途中遇雪寄李侍御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芦苇声多雁满陂,湿云连野见山稀。

遥知将吏相逢处,半是春城贺雪归。

湖州韩使君置宴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老大成名仍足病,纵听丝竹也无欢。

高情太守容闲坐,借与青山尽日看。

题章正字道正新居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车马过从已有尘。

过旧宅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古巷戟门谁旧宅,早曾闻说属官家。

更无新燕来巢屋,唯有闲人去看花。

空厩欲摧尘满枥,小池初涸草侵沙。

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

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作者: 朱庆馀 朝代: 唐代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1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舅姑: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1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洞房:新婚卧室。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

停:留置。

舅姑: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深浅:浓淡。

入时无:是否时髦。

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1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水部》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五。

下面是当代女文学家、著名学者沈祖棻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首句写成婚。

洞房,这里指新房。

停,安置。

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

次句写拜见。

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

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

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

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

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

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

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

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

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

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

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

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

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

次句写她的心情。

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

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

(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

)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

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

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

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

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5-987

1112131415 共1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