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故人赴江陵寻庾牧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主人持节拜荆州,走马应从一路游。

斑竹冈连山雨暗, 枇杷门向楚天秋。

佳期笑把斋中酒,远意闲登城上楼。

文体此时看又别,吾知小庾甚风流。

送丹阳刘太真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长干道上落花朝,羡尔当年赏事饶。

下箸已怜鹅炙美, 开笼不奈鸭媒娇。

春衣晚入青杨巷,细马初过皂荚桥。

相访不辞千里远,西风好借木兰桡。

送郑员外(郑时在熊尚书幕府)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风流不减杜陵时,五十为郎未是迟。

孺子亦知名下士, 乐人争唱卷中诗。

身齐吏部还多醉,心顾尚书自有期。

要路眼青知己在,不应穷巷久低眉。

送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都门霁后不飞尘,草色萋萋满路春。

双兔坡东千室吏, 三鸦水上一归人。

愁眠客舍衣香满,走渡河桥马汗新。

少妇比来多远望,应知蟢子上罗巾。

又题张逸人园林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藏头不复见时人,爱此云山奉养真。

露色点衣孤屿晓, 花枝妨帽小园春。

时携幼稚诸峰上,闲濯眉须一水滨。

兴罢归来还对酌,茅檐挂著紫荷巾。

题张逸人园林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闲阶坐夕阳。

麈尾手中毛已脱, 蟹螯尊上味初香。

春深黄口传窥树,雨后青苔散点墙。

更道小山宜助赏,呼儿舒簟醉岩芳。

寄徐州郑使君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江城五马楚云边,不羡雍容画省年。

才子旧称何水部, 使君还继谢临川。

射堂草遍收残雨,官路人稀对夕天。

虽卧郡斋千里隔,与君同见月初圆。

送王少府归杭州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归舟一路转青蘋,更欲随潮向富春。

吴郡陆机称地主, 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鱼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章台柳·寄柳氏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一)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借问章台的柳啊,过去你是那样婀娜多姿,如今你还和往日一样吗?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纵然那细长柔嫩的枝条,飘垂如故,恐怕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样了。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第11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40页 .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借问章台的柳啊,过去你是那样婀娜多姿,如今你还和往日一样吗?章台:汉长安中街名,在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见《汉书·张敞传》,是繁华的地方,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六朝、唐人已用其事与杨柳相连。如费昶《和萧记事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崔国辅《少年行》:“章台折杨柳。”《古今诗话》:“汉张敞为京兆尹,走马章台街。街有柳,终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诗云:“京兆空柳色。”(《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六七柳部引)。依依:柔软貌。《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纵然那细长柔嫩的枝条,飘垂如故,恐怕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样了。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第11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40页 .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一)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这首作品,有人认为是诗,有人认为是词(词牌名为“章台柳”)。在《全唐诗》中,卷二四五中收录此作,定为诗,题为“寄柳氏”;卷八九〇又收录此作,定作词,题为“章台柳·寄柳氏”。下面是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哲伦等人对此篇的赏析。   “章台”,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在今长安县故城西南隅。这里借指长安。“章台柳”,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居之所。两个叠句用于寻觅加强呼唤之急切,韵味深长,表达作者日思夜想的怀恋之情。“颜色青青”,喻柳氏昔日之青春妙龄,丰容艳丽。“今在否”,谓是否安全健在,暗言社会动乱,邪恶猖獗,柳氏单身独处,其安全令人担忧,以疑问声口,则其忧虑担心之情可见。“长条似旧垂”,喻柳氏袅袅婷婷的身段和体态仍不减当年,与上文“颜色青青”相呼应。“攀折他人手”,暗指柳氏值此兵荒马乱之秋,恐己为他人所劫夺占有,是“今在否”的进一步推测。前句见怀想之切,后句见忧虑之深,两句以“纵使”“也应”开合进退,将其希望与失望,侥幸与不幸,揣测与担忧等复杂的矛盾心情写得传神活现。   全篇语意双关,表面上是写柳树,实际上是对柳氏的问候,问候了两件诗人最关切的事:是否还在人世?是否已经嫁人?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9-11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40页 .

送客贬五溪

作者: 韩翃 朝代: 唐代

南过猿声一逐臣,回看秋草泪沾巾。

寒天暮雪空山里,几处蛮家是主人。

南过猿声一逐臣,回看秋草泪沾巾。

寒天暮雪空山里,几处蛮家是主人。

  第一句的散文结构是:一个被放逐之臣,从猿啼声中一路南去。

“逐臣”是主语,“过”是动词。

“猿声”是宾语的精简,概括了李白的两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过的是巴东三峡,这个“客”过的是湘西五溪。

有人说,诗句不讲语法,这是错的。

诗句也有一定的语法,不过它和散文不同,为了平仄、对仗或押韵的方便,它的语法结构可以有极大程度的变易,甚至往往连动词也省掉。

读诗的人,仍然应该从语法观点去推求作者的造句艺术。

  第二句“回看”二字是照应上句的“过”字,这个被降谪的官员,愈走愈远,深入五溪苗家所住的区域,就不免常常回头看看来路。

来路上只是一片秋草,早已望不到家乡,于是不禁泪落沾巾。

下面二句说,这一段旅程尽是在寒天、暮雨、不见人迹的空山中。

夜晚了,总是在苗家歇宿。

“蛮”是古代汉人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当时少数民族所住的地区,都是荒野的山区,故有“蛮荒”之称。

作者设想这个“客”深入蛮荒,以蛮家为逆旅主人,是最不幸的遭遇。

湘西的秋雨是整天整夜连绵不绝的,为什么作者偏说是暮雨呢?这是为了与下句挂钩,引出此“客”在暮雨中向苗家借宿的诗意。

吴山民评此诗曰:“一诗酸楚,为蛮、主二字挑出。

”即以为此诗末句写出了贬官的酸楚之情。

这是古代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读此诗,就不会和古人有同感了。

住在兄弟民族的家里,有什么可酸楚的呢?   韩翃所作七言绝句不多,但大多是佳作,胡应麟最称赏韩翃的七绝,他在《诗薮》内篇中举出“青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玉勒乍回初喷沫,金鞭欲下不成嘶”、“急管昼催平乐洒,春衣夜宿杜陵花”、“晓月暂飞千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等五六联,以为是“全首高华明秀,而古意内含,非初非盛,直是梁陈妙语,行以唐调耳”。

他又举出“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寒天暮雨空山里,几处蛮家是主人”这二联,以为“自是钱、刘格,虽众所共称,非其至也”。

这一段评论,反映出胡应麟所喜爱的是秾丽的句子。

骨子里仍是梁陈宫体,风格却是唐诗。

这种诗句之所以“非初非盛”,因为初唐则还没有唐调,盛唐则已排除宫体。

而在中唐诗人,渐渐地又在唐调中纳入宫体诗的题材,成为一种秾艳的律诗。

这个倾向,发展到晚唐的李商隐,温飞卿而达到了极度。

至于“柴门流水”、“寒天暮雨”这样的句子,还是清淡一派,属于钱起、郎士元的家数,而且还不是其中最好的,所以胡应麟似乎不很喜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112131415 共17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