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感怀十首 文
羊城感赋六首 文
羊城感赋六首 文
出塞 文翻注译赏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guǒ)尸还。
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guǒ)尸还。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
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
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
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
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游(二首选一) 文
蝶恋花·柳絮年年三月暮 文
纳兰性德 文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更多
琵琶仙·中秋 文翻注译赏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
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
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
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
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
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
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
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
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 2、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东方朔《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又做青天解。
宋晁补之《洞仙歌》:“青烟幂处,碧海飞天镜。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唐王初《银河》:“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
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wán)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yīng)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
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元陈旅《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仙女乘鸾吹紫玉,才人骑马勒黄金。
”二句煞拍,说当下心境。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 2、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
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
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
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
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东方朔《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又做青天解。
宋晁补之《洞仙歌》:“青烟幂处,碧海飞天镜。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唐王初《银河》:“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
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wán)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yīng)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
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
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
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
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
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元陈旅《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仙女乘鸾吹紫玉,才人骑马勒黄金。
”二句煞拍,说当下心境。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0 2、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
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
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
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
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
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
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
用“冰轮”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辉,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此句道出了作者“尽成悲咽”的缘由:原来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
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阙写词人仰望明月忆及往事。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
只是光阴荏苒,轻纨小扇轻摇又摇走了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填膺百感”,而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
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
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参考资料: 1、 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文翻注译赏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文翻注译赏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重新反复回忆,释放自己的情怀。
想当初曾与思念之人有过美好的风流往事。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回忆)那美丽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离去(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只空空留下那娇小的鞋痕在长满苍藓的小径上。
思恋之人在何处,只有孤单的如钩明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翻:同“反”。
摘花句:意思是当初曾与她有过美好的风流的往事。
杜甫《佳人》:“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屧(xie}痕句:此言长满苍藓的小径上,她那娇小的鞋痕犹在,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屧痕,即鞋痕。
两眉:代指所思恋之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重新反复回忆,释放自己的情怀。
想当初曾与思念之人有过美好的风流往事。
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翻:同“反”。
摘花句:意思是当初曾与她有过美好的风流的往事。
杜甫《佳人》:“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回忆)那美丽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离去(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只空空留下那娇小的鞋痕在长满苍藓的小径上。
思恋之人在何处,只有孤单的如钩明月。
屧(xie}痕句:此言长满苍藓的小径上,她那娇小的鞋痕犹在,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屧痕,即鞋痕。
两眉:代指所思恋之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此词上片景起,情景交织,“泪乍收”已是伤情毕现,又接之以“遣怀”二句,点明伤感之由。
“摘花销恨”中有人有己,低回惆怅。
下片写眼前空寂之景。
前二句以“帘影碧桃”、“屧痕苍藓”表现人去楼空的寂寞,结句又以遥遥生问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为思念旧日情人而作。
首句“雨歇梧桐”与“泪乍收”是什么关系呢?
是表示雨和泪在同一时间停止,还是以雨停比喻泪止?
不能说死。
作者只是把二者并列提出,以不解解之,反而能增加一种朦胧的意境。
反正“梧桐雨”和“流泪”都与离情有关。
如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元杂剧中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能引起读者的联想。
“遣怀”二句谓为排遣愁怀反而回忆起过去的恋情,也就是摘花销恨这件风流韵事。
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
“帘影”二句写眼前所见。
竹帘上映着碧桃树影,花径的苔藓上还留下她的鞋印,然而伊人已去,徒然睹物思人,增加伤感。
“空留”二字透露出多少感慨和无奈。
结句由看到天上弯弯的新月而联想到伊人的双眉,但不知她如今人在何处?
一种刻骨相思之情跃然纸上,情深意苦。
词句亦缠绵凄婉,令人惆怅。
其中“帘影碧桃”和“屧痕苍藓”二句,对仗工整而典雅,亦为此词增色不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