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人行 文翻注译赏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更多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
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
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宦官骑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杨家气焰很高权势无与伦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发怒斥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1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8-30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态浓:姿态浓艳。
意远:神气高远。
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
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
骨肉匀:身材匀称适中。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绣罗”两句: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衣裳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翠微:薄薄的翡翠片。
微:一本作“为”。
訇叶:一种首饰。
鬓唇:鬓边。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腰衱:裙带。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就中:其中。
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
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
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
“赐名”句:指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
釜:古代的一种锅。
翠釜,形容锅的色泽。
水精:即水晶。
行:传送。
素鳞:指白鳞鱼。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犀箸:犀牛角作的筷子。
厌饫:吃得腻了。
鸾刀:带鸾铃的刀。
缕切:细切。
空纷纶:厨师们白白忙乱一番。
贵人们吃不下。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黄门:宦官。
飞鞚,即飞马。
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宾从:宾客随从。
杂遝:众多杂乱。
要津:本指重要渡口,这里喻指杨国忠兄妹的家门,所谓“虢国门前闹如市”。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
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杨花”句:是隐语,以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来影射杨国忠与其从妹虢国夫人(嫁裴氏)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诗句。
后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萍之大者为蘋。
杨花、萍和蘋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蘋影射兄妹苟且乱伦。
据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
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
”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见《汉武故事》)。
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手”二句:言杨氏权倾朝野,气焰灼人,无人能比。
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为右丞相。
嗔:发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1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8-30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态浓:姿态浓艳。
意远:神气高远。
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
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
骨肉匀:身材匀称适中。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绣罗”两句: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衣裳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
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翠微:薄薄的翡翠片。
微:一本作“为”。
訇叶:一种首饰。
鬓唇:鬓边。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
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
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腰衱:裙带。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
就中:其中。
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
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
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
“赐名”句:指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
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
釜:古代的一种锅。
翠釜,形容锅的色泽。
水精:即水晶。
行:传送。
素鳞:指白鳞鱼。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
犀箸:犀牛角作的筷子。
厌饫:吃得腻了。
鸾刀:带鸾铃的刀。
缕切:细切。
空纷纶:厨师们白白忙乱一番。
贵人们吃不下。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宦官骑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黄门:宦官。
飞鞚,即飞马。
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宾从:宾客随从。
杂遝:众多杂乱。
要津:本指重要渡口,这里喻指杨国忠兄妹的家门,所谓“虢国门前闹如市”。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
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
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
“杨花”句:是隐语,以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来影射杨国忠与其从妹虢国夫人(嫁裴氏)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诗句。
后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萍之大者为蘋。
杨花、萍和蘋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蘋影射兄妹苟且乱伦。
据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
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
”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见《汉武故事》)。
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杨家气焰很高权势无与伦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发怒斥人!
“炙手”二句:言杨氏权倾朝野,气焰灼人,无人能比。
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为右丞相。
嗔:发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1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8-30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此诗当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春所作,讽刺杨国忠兄妹骄奢淫逸。
首二句提纲,“态浓”一段写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就中”二句点出主角,“紫驼”一段写宴乐之奢侈,“后来”一段写杨国忠的气焰和无耻。
整首诗不空发议论,只是尽情揭露事实,语极铺张,而讽意自见,是一首绝妙的讽刺诗。
《杜诗详注》云:“此诗刺诸杨游宴曲江之事。
……本写秦、虢冶容,乃概言丽人以隐括之,此诗家含蓄得体处”。
《读杜心解》曰:“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
无一概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 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
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
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所得的宠幸。
最后写杨国忠的骄横。
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同时又含蓄不露,诗中无一断语处,却能使人品出言外之意。
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
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维妙维肖的描摹中,隐含犀利的匕首,讥讽入木三分。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时值杨国忠任右相不久。
诗作对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和狂妄嚣张的气焰进行了有力鞭挞,也从侧面揭露出当时君王昏庸、朝廷腐败的社会现实。
诗开篇即点出时间——三月三日。
诗人用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词采,描画出一群体态娴雅、姿色优美的丽人。
接着又言其服饰之华丽和头饰之精美,所有这些无不显示出丽人们身份的高贵。
“就中云幕椒房亲”等十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丽人中的虢、秦、韩三夫人。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的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每逢出门游玩,她们各家自成一队,侍女们穿着颜色统一的衣服,远远看去就像云锦粲霞;
车马仆从多得足以堵塞道路,场面甚为壮观。
诗人对三位夫人宴饮的奢华场面描写得尤为细腻。
她们在云帐里面摆设酒宴,“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用色泽鲜艳的铜釜和水晶圆盘盛佳肴美馔,写出了杨氏姐妹生活的豪华奢侈。
然而,面对如此名贵的山珍海味,三位夫人却手捏犀牛角做的筷子,迟迟不夹菜,因为这些东西她们早就吃腻了,足见其骄矜之气。
可怜了那些手拿鸾刀精切细作的厨师们,真是白忙活了一场。
内廷的太监们看到这种情形后,立即策马回宫报信,不一会儿,天子的御厨房就络绎不绝地送来各种山珍海味。
六句主要写杨国忠权势煊赫、意气骄恣之态。
他旁若无人地来到轩门才下马,大模大样地步入锦毯铺地的帐篷去会虢国夫人。
他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在朝中独揽大权,阻塞言路,使朝政变得十分昏暗。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句,诗人借曲江江边的秀美景色,并巧用北魏胡太后私通大臣杨华的故事以及青鸟传书的典故,揭露了杨国忠与虢国夫人淫乱的无耻行径。
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华与己私通,杨华害怕惹祸上身,后来投降梁朝,胡太后为表达对他的思念,特作《杨白花》一词。
“青鸟”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是神话中的一种鸟,传说是西王母的使者。
据说,西王母在见到汉武帝之前,先看到青鸟飞集于殿前。
后来,“青鸟”被视为男女之间的信使,在这首诗中指的是为杨国忠传递消息的人。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终于将主题点出,但依然不直接议论,而是温和地劝说旁人:千万不要走近他们,否则丞相发怒后果就严重了,这样的结尾可谓绵里藏针,看似含蓄,实则尖锐,讽刺幽默而又辛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前出塞九首 文翻注译赏
绝句 文翻注译赏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这首短诗写的是诗人到江边游玩,享受了美好的踏青节日之后,正欲赋归,却遇上吐蕃军队入侵四川,成都戒严,一时间旌旗鼓角,弥漫春郊。
和平与战争,在一天内都逢上了,感情自是复杂得很,诗人以「见旌旗」、「春城暮」、「鼓角悲」来表达自己伤时忧国的感受,而其中的「暮」、「悲」,则可感知调子颇带灰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文翻注译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雏(chú)傍母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雏(chú)傍母眠。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
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
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倦夜 文翻注译赏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好一个清秋月夜!
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
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
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
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晋李颙《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
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干(gān)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徂:消逝,流逝。
《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
”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好一个清秋月夜!
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
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晋李颙《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
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
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
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干(gān)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徂:消逝,流逝。
《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
”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
”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
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
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
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
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上句扣竹,下句扣月。
时间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
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
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
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
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
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
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
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
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
“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
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
”“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
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
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
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
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
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
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
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
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
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
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
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立春 文翻注译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 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亭 文翻注译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犹曙色:到底还是天亮了。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宿雾:早晨的雾。
因由前夜而来,故日宿。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残生:犹徐生。
转蓬:言人之飘零无定如蓬之转,这是由愤慨而灰心绝望的话,碰着这 种“圣朝”,还有什么可说,这辈子只有随它去了。
其实这种飘零生活,对杜甫创作倒大有裨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犹曙色:到底还是天亮了。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宿雾:早晨的雾。
因由前夜而来,故日宿。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残生:犹徐生。
转蓬:言人之飘零无定如蓬之转,这是由愤慨而灰心绝望的话,碰着这 种“圣朝”,还有什么可说,这辈子只有随它去了。
其实这种飘零生活,对杜甫创作倒大有裨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悲青坂 文翻注译赏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骑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
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东门:指青坂所属的县城东门。
太白窟:秦岭主峰,位于今天的陕西武功、太白诸县。
这里说青坂在太白窟,山高天寒,饮马困难,条件极为艰苦。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黄头奚儿:安禄山的军队里有很多是奚、契丹的部族。
日向西:一天天向西推进。
青坂在陈陶以西。
驰突:飞骑冲击突破,形容勇于战斗。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山雪河冰:雪、冰都是动词,指山上积雪,河水结冰。
野萧瑟:指寒风凄厉。
烽烟:烽火,军事告急的信号。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焉得附书:怎能够托书信。
仓卒:仓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
东门:指青坂所属的县城东门。
太白窟:秦岭主峰,位于今天的陕西武功、太白诸县。
这里说青坂在太白窟,山高天寒,饮马困难,条件极为艰苦。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骑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
黄头奚儿:安禄山的军队里有很多是奚、契丹的部族。
日向西:一天天向西推进。
青坂在陈陶以西。
驰突:飞骑冲击突破,形容勇于战斗。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
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
山雪河冰:雪、冰都是动词,指山上积雪,河水结冰。
野萧瑟:指寒风凄厉。
烽烟:烽火,军事告急的信号。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焉得附书:怎能够托书信。
仓卒:仓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此诗中“数骑”和“敢”字都是经过锻炼的字眼。
只用三个字就表现了安禄山叛军的强壮和官军的怯弱。
“青是烽烟白人骨”这一句,本来应该说“青是烽烟,白是人骨”。
缩成七言句只好省略一个“是”字。
《同谷歌》有一句“前飞鴐鹅后鹙鶬”,本来是“前飞鴐鹅,后飞鹙鶬”。
省略了一个“飞”字。
又《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一句“秦有李斯汉蔡邕”,省略了一个“有”字。
这种句法,仅见于七言古诗,五言诗中绝对不可能有。
七言律诗中也少见。
“青是烽烟白人骨”止是一个描写句,“白人骨”还属于夸张手法。
阵亡士兵的尸体暴露在荒野里,至少要几个月才剩一堆白骨。
杜甫此句,只表现“尸横遍野”的情景。
他有一首《释闷》诗,其中有一联道:“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也是写战后的原野,它和“青是烽烟白人骨”是同一意境的两种写法。
此诗第二联写安禄山部队的强悍,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官军死亡之惨。
而在叙述同一事件的另一首诗《悲陈陶》里,第二联写官军士气怯弱,无战斗力;
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群胡”的飞扬跋扈。
可见杜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事件的艺术手法。
第四联是写被困在长安城内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陈陶斜一败之后,长安城中的人民在痛哭之馀,还希望官军马上再来反攻。
可是在青坂再败之后,人民知道敌我兵力相差甚远,只得放弃“日夜更望官军至”的念头。
杜甫在长安城中,听到唐军战败的消息,心中非常焦急。
而只好设想托人带信给官军,希望他们好好整顿兵力,待明年再来反攻。
这两首诗的结尾句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对一再成败的官军的思想感情的合于逻辑的转变。
《杜诗镜铨》引用了邵子湘的评语云:“日夜更望官军至,人情如此;
忍待明年莫仓卒,军机如此。
此杜之所以为诗史也。
”这个评语,反映出邵子湘认为两个结句有矛盾,因此他把《悲陈陶》的结句说是人民的感情如此;
把《悲青坂》的结句说是军事形势有这样的需要。
他以为这样讲可以解释矛盾。
其实是似是而非。
要知道,“军机如此”,也同样是长安城中人民听到青坂之败以后的认识和感情。
杜甫写的正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转变,根本不能以为两首诗的结句有矛盾。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夜 文翻注译赏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
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1-132 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4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著(zhuó):入睡。
明:天亮。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残月:将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计:谋生之计。
拙(zhuō):拙劣。
途穷:旅途困窘。
仗友生:靠朋友。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悉:知悉。
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1-132 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4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客居他乡何曾得以入睡?
漫长的秋夜啊天总是不肯明。
著(zhuó):入睡。
明:天亮。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
残月:将落之月。
高枕:高字此处作动词,指江声从高处而来。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生计笨拙弄得衣食皆无,处境艰难的我只得依赖友朋。
计:谋生之计。
拙(zhuō):拙劣。
途穷:旅途困窘。
仗友生:靠朋友。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给老伴儿写了几纸书信,应该让她知道我未归的苦情。
悉:知悉。
未归情:迟迟未归的苦衷。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1-132 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74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诗题为《客夜》而通篇不见“夜”字,但又全是客夜之景,客夜之情,读之真感有高处着笔,不落言筌之妙。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擎,意境清幽,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首联“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提笔入题,笼罩全篇。
“何曾”“不肯”四字尤为历来评注家们所赞赏。
这四字诗人在别处虽曾用过(《复愁十二首》“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但用在此处却显得特别精警。
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睡不着还望睡着,天不明直望天明”(金圣叹《杜诗解》)的情态。
王嗣奭赞此四字“用得精神”即是说展现了形象,传出了神采。
葛立方也说:“含蓄甚佳。
”(《韵语阳秋》)这里所谓的“含蓄”也正是就它表现的形象意蕴的深度而言。
颔领“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紧承首句“客睡何曾著”而来。
从文字上看,好像只写的是月影江声,秋夜之景,但实际显现的正是客愁不寐之情,不过诗人用的是衬映手法,以景寓情罢了。
“高枕”是杜甫习用词语,集中凡十见,用于律诗对句共八处,其中六个高字均“死字活用”(参见施鸿保《读杜诗说》),用语法术语说即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梓州四周多山,江水从远处山间流来,夜静之时在枕上听之,觉其声来自比枕高之处。
月影由东窗渐移西窗,分明是后半夜的光景,故说“残月影”。
月儿筛过窗帘,光影洒地,对无忧的人说来正是秋夜美景,但对今夜愁苦熬煎,竟夕不寐的诗人来说就倍增烦恼了,只好斜倚着让自己轻松自适些。
殊知,那远处的江声又听得更清,扰人愁烦,何况这江声又是远江之声,更把诗人的愁绪引向“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草堂》)的成都。
新营的草堂,留居的妻儿,都是难堪的系念,而“家远传书目,秋来为客情”(《悲秋》)则更使情怀悲怆了。
诗人不直接着墨于竟夕不寐的愁苦而以残月江声之景出之,真是“文外曲致”,含味无穷。
严武离蜀,杜甫失掉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者。
梓州是严武领东川节度使时的旧地,那里有他的旧部、僚属,借严的关系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生活资助,这次诗人去梓州除了避乱之外可能还有这个因素。
从诗人这时期写的许多投寄,奉赠和参加宴饮的诗来看,不难得到证实。
他几乎向当时在梓州稍占势要的人(如李梓州、杨梓州,严二别驾以及留后章彝等)都委婉地表示过冀求资助之意,但得到的不过是几次应酬宴请和临时的少数周济罢了。
因而诗人不断发出“巴蜀愁谁语”(《游子》),“厌蜀交游冷”(《春日梓州登楼二首》)的孤独与绝望的悲叹。
他将离梓州时写的“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三年奔走空皮骨,始信人间行路难”(《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诗句,可算诗人这一时期凄惶无依生活的总写照,也是颈联“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最好注脚。
从结构上看,颈联二句正是遥接首联“秋天不肯明”句而来的,它具体地倾诉出“不肯明”的烦怨之情的根由。
尾联“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老妻催归,使诗人更陷入了欲归不能的焦灼之中,如何回答老妻,千愁万绪,苦衷难述。
杜甫在这里是说:“老妻啊,你是应当理解我不能回家苦衷的,为什么写这样几页长信催我回家呢?
”诗人不在结尾处用重笔再写自己不眠的痛苦而拓开一笔写老妻应理解我不能归家的苦衷,写得含蓄,说得真切,无限酸哀涌而不吐,令人不忍卒读。
从全诗结构看,这两句不但是全诗感情发抒的高潮,也是首联“何曾著”“不肯明”的归穴。
层次起伏,首尾一贯,曲尽章法变幻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忠刚.杜甫诗集:凤凰出版社,2014:195-196 2、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308-311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文翻注译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